当IB遇上“中国根”:梁家滩的探索者之路

发布时间:2025-10-29 11:44  浏览量:1

毕业典礼上,19岁的Minsang一人包揽五项学术大奖。在西安梁家滩国际学校的同学眼中,这位内敛甚至有些腼腆的少年,是当之无愧的“全能学霸”。

但真正定义他的,或许并非奖项,而是一口位于非洲乌干达的水井

故事源于校园里的一次求助。Minsang读中学五年级时,两位远在乌干达的同学发来请求:他们的村庄严重缺水,想打一口井,但缺少资金。

这份遥远的期盼,在梁家滩得到了具体的回应。Minsang第一时间参与到募款活动中。最终,在整个社区的合力下,资金筹齐,一口井在那个万里之外的村庄顺利落成。

“我只是做了一件小事,”他后来回忆,“但看到自己的力量也能为远方的同伴解决燃眉之急,还是感觉挺酷的。”

这份体验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几年后,当他与乌干达的同学再次线上交流,得知对方依旧在为解决公共问题而努力时,种子破土而出,化为一句更深的感悟:

“好像改变世界也并非遥不可及,这真的很有趣。”

Minsang的感想,并非在真空中偶然诞生。

它的根,深植于少年身后这片校园的土壤。也由此,将探寻引向了问题的核心:是怎样的学校,能让学生心系世界彼端?是怎样的教育,能让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最终在一个少年心中,生发出探索世界的热情与动力?

一场扎根本土的国际教育实验

答案,指向一场深刻的、自上而下的教育实验。

这场实验试图回应的,是所有在中国的国际学校都面临的核心命题:当以IB为代表的、成熟的西方教育框架,被移植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如何才能避免“水土不服”?如何才能真正培养出既拥有全球视野,又深植本土文化自信的下一代?

许多学校的解法,是“引进来”——引进课程,引进人才,以外籍专家为主导,中方教师为辅助。

这是一条成熟的路径,但在梁家滩,教育者们似乎想走得更远。

他们的选择,是从“引进来”,走向“共生长”

他们超越了简单的“中方”与“外方”二元对立,致力于构建一个中外人才真正平等对话、协作共生的“教育共同体”。在这场有意识的、由校方主导的文化构建中,一个关键的突破口被选定:系统性地赋能中方教育者,让他们从课程的执行者,成长为教育创新的探索者和引领者。

这一探索的阶段性成果,在2025年春天于梁家滩举办的中蒙国际学校协会(ACAMIS)春季领导力大会上,得到了集中展示。

这场在西北地区首次举办的高级别国际教育会议,所展示的,远远不止一所学校作为东道主的组织能力。舞台之上,思想激荡——

总校长刘莉向全球同行阐述着她深植于中国文化智慧的教育观:“……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同理心、自主精神和生存能力,使其在发展科学素养的同时保持人文关怀。”

刘莉校长在ACAMIS春季领导力大会上演讲

高中部DP协调员刘老师,与国际学校委员会的执行董事对话,自信地输出着来自一线的思考与洞见。

台下,中学部中文教师侯老师,将大会工作坊主题“为什么世界需要快乐的学校,学生要爱上自己的学校,爱上自己的课堂,学生因学到新知而感到愉悦”,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进行了跨越时空的连接,并提出了“社区是教育的土壤,而非容器”的深刻论断。

这并非偶然。它清晰地表明,在梁家滩的探索者之路上,“中国根”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它已经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的、自信的、能在世界舞台上贡献智慧的中国教育者的身影

当教师成为“设计师”

然而,他们真正的主场,从不只在聚光灯下,而是在日常课堂中,在每一次与学生思维碰撞的瞬间。

在梁家滩,中方教育者被赋予了充分的支持与空间。这并非停留在口头——一种深入到教研肌理的制度性信任, 让他们被鼓励成为“学习的设计师”,而不是“图纸的施工员”。

数学冯老师的日常,便是这种角色的一个生动写照。

在数学课堂上,IB MYP数学框架内的四个考核标准(A 知识与理解、B 发现规律、C 沟通、D 实际应用)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不是简单的“1+1”,而是一次基于学生需求的“再设计”。冯老师习惯于一种“逆向施工”的教学方法:先锚定单元结束时,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与评价方式,再以此为终点,倒推出整条学习路径。

这种被充分信任的专业自主权,赋予了教学极大的创造性。于是,学生们不再整日面对枯燥的公式,而是在真实的项目中与数学相遇。为了理解函数,他们需要亲手设计一座属于自己的“过山车”,计算每一个坡度的起伏与安全边界;为了掌握统计学,他们会对学校食堂的食物浪费进行为期一周的追踪、分析,并最终提交一份可行性报告。

生动的实践,源于冯老师对IB课程三大基石——即对于“概念性理解、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探究式学习”的深刻理解。在她看来,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带领学生超越计算,去探寻概念的本质。

“以分数和小数为例,”冯老师解释道,“学生们不仅仅要学会如何换算,更关键的是,他们需要理解‘数字可以用不同形式来表达’这一核心概念。”

创造力并不局限于个体。恰恰相反,跨学科协作构成了梁家滩教学团队的日常。一年一度的科学展(Science Fair),便是这种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在这里,“密室逃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游戏,而是一场大型的、沉浸式的跨学科(IDU)项目。艺术老师负责道具与场景的视觉呈现,历史老师构建谜题的背景故事,而科学组老师们,则将一个个知识点,巧妙地编织进破解密码的逻辑链条中。

2025科学展

当创造力自由飞扬时,精准的数据为它提供了坚实的后援。为了精确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术坐标,梁家滩引入了MAP(Measure of Academic Progress)测评体系。这是一种与全球顶尖国际学校对标的外部评估工具,能够通过“自适应”的测试,精准找到每个学生在各个学科的“最近发展区”。

“MAP测试给出的结果,对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学校长Shameek Ghosh解释道,“它让老师们得以更好地进行差异化教学……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提升、改进教学手段,让自己的课程变得更好。”

在梁家滩教育者的手中,数据并不是冰冷排名的代名词。它被转化为有温度、个性化的支持,和对“学以致用”的极致追求。

作为整个高中部的学术负责人,DP协调员刘老师在谈及评价标准时,反复强调的不是知识的复现,而是能力的展示。这种理念,尤其对于英语非母语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解放。

“在我们的I&S(个人与社会)学科评估中,”刘老师说,“我们寻找的不是完美的语法或拼写,而是学生是否能清晰地传达自己的观点,是否在展示自己独特的、新颖的思考。”这向学生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你思维的深度,比语言的“包装”更重要。

这不是一句个人化的教育感言。其背后,是一套严谨、清晰的结构化评估体系。在I&S学科中,共有四项评估标准:标准A是“知识与理解”,确保学生对历史背景等内容有基本掌握;标准B是“调查研究”,考察学生搜集、评估信息的能力;标准C是“沟通交流”,考察学生清晰、有条理地传达观点的能力;标准D则是“批判性思维”,考察学生分析、评估不同观点和影响的能力。

显而易见,除第一项外,其余三项全部指向了远超知识复述的高阶能力。这套体系,为刘老师充满人文关怀的论断,提供了最专业的支持。

从课程的融合设计,到评价的人本立场,梁家滩的中方教育者们,正在为IB这个国际化的框架,注入独属于中国本土的智慧与温度。他们拥有充分的专业自主权,去探索、去创造,去构建真正适合中国的学习场景。

这样的努力,在一个个具体的学生身上,得到了最真切的回声。

曾在AMC数学竞赛中仅得76分、一度失落的Yoyo同学,正是在此般环境中,被重新点燃了热情。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学校浓厚的数学文化熏陶下,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他在AMC12中取得了136.5/150分的优异成绩,一举斩获全省最高分

“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辉煌,也是学校的成功,”Yoyo 说,“因为它打破了国际学校学生在学术上较弱于本地学校学生的一般刻板印象。”

当突破被一个个见证,那些一路陪伴、不断创造的教育者们,也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从“教师”到“探索者”的终极蜕变。

但蜕变并非终点。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当AI把获取知识的门槛降到零点,新的追问随即摆在所有“探索者”面前:教育的核心,该转向何方?

在AI时代守护“人性”的内核

梁家滩的答案,似乎早已清晰。

当AI可以辅助写作时,刘老师指出,学生最终必须产出“自己真实的、原创的作品”;当AI可以解答难题时,科学组负责人田老师认为,真正的创造力和创新,仍然源于人类。

在梁家滩,这种人与AI的协作,已然有了具体的应用场景。学生们被鼓励使用AI,去高效地完成知识检索类的任务。例如,刘老师提到,学生可以快速地询问AI:“世界上主要的咖啡豆出口国有哪些?”从而为自己的经济学探究节省大量时间。冯老师也认为,学生可以向AI请教“某个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以获得更直观的解释。

与此同时,学校也清晰地划出了学术诚信的红线。“学生需要明白,用AI来产生想法或检查语法是可以的,”田老师强调,“但如果用AI来为你写一整篇文章,或在你没有理解的情况下解决一个复杂问题,那绝对违背了学术诚信。”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曾说过:“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人都有不可被替代的两个特别重要的特质——‘情感思维’和‘同理沟通’。”

而守护并培育这些AI无法替代的人类特质,正是梁家滩教育探索的内在目标。

这份守护,覆盖了学校的日常工作。在开学季面向全体教职工的专业发展培训中,“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包容的学习环境”,是每年都会被深入探讨的核心议题。它要求人文关怀的理念,必须渗透到每一间教室,每一次师生互动之中。

全体教职员工培训

这份守护,直面当代青少年最真实的困境。全校心理咨询师Michelle Taylor坦言,全球范围内,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水平都在上升。“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说‘我无法应对了’。”她说,“压力、沮丧,那种‘我无法继续运转’的感觉,可能会降临在任何一个学生身上,哪怕是那些一直以来都表现优异的孩子。”

因此,她的工作核心之一,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名为“痛苦承受力”(Distress Tolerance)的内在力量。“我不必喜欢困境,也不必在其中保持快乐,”Michelle解释这种心理状态,“但我可以鼓励自己,我可以坚持下去,我可以短暂休息,然后回来再试一次。”

这份守护,同样有着专业的厚度。Michelle如此定义她的工作哲学:“当我对一个人来说,不再是必要的存在时,我的工作就算是真正成功了。”

以“赋能”为终极目标的关怀,追求的不是暂时的安抚,而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强大的内在力量。正如语言习得老师Michael Koran为中学生发起的“拼字大赛”,其目的也远不止于词汇量的比拼。

首届梁家滩中学英语拼写比赛

“通过竞赛,”Michael说,“学生们能有机会去应对挫折与逆境,去处理失败。这对他们的情感成长和学术成长同样重要。”

这种守护,最终会化为学生成长的内在韧性。曾经“极度害羞”、“非常社恐”的Tina同学,正是在这种被支持、被“允许犯错”的氛围中,迎来了自己的突破。

高一时,老师一次看似“不讲道理”的信任——直接任命她为运动会小组的队长——推着她不得不走出舒适区。

“我当时手足无措,”Tina回忆,“但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我从硬着头皮去解决问题,到逐步得心应手,最终带领团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运动中的Tina

这次被“推了一把”的经历,在她心中撬开了一道缝隙。当她开始探索自己对编导专业的热爱时,她再次感受到了这种氛围的珍贵。

“在梁家滩,我发现自己喜欢做什么,比应该做什么更重要。”Tina说,“我慢慢开始思考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非别人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

梁家滩的探索之路,蜿蜒至今,脚印日深,它最终又将通向何方?

或许答案,不在于某个宏大的理论,却藏在少年朴素的感慨中——

“改变世界也并非遥不可及,这真的很有趣。”

这,正是“让IB于中国落地生根”的命题下,梁家滩的教育者们写就的序章。

而他们仍在继续赶路。

中国大地上,一所公立非营利国际学校的明天,正在被他们一步一步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