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10-29 22:26  浏览量:1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撰写关于广东省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状况的详细研究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背景与战略意义:介绍城市更新行动背景下汕尾道路交通更新的必要性,分析其作为粤东枢纽门户的战略定位。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与成效:从跨区域通道、城乡路网、智慧绿色交通等方面分析现状。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主要措施:分析规划引领、工程建设、精细治理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路网结构、区域均衡、公共交通等方面的瓶颈。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改进建议:提出系统性改进建议。结论与展望:总结汕尾经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背景与战略意义

城市更新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而道路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动脉系统,其更新改造对于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具有深远影响。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应当遵循"以人为本、提质增效、绿色智能、安全韧性"的基本原则。汕尾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粤东地区的重要节点和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其道路交通更新改造不仅关乎城市内部畅通,更直接影响粤东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效率,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近年来,汕尾市道路交通发展已从大规模建设阶段进入存量优化与增量提升并重的新时期。随着"百千万工程"和"明珠系列"攻坚行动的深入推进,汕尾市以建设粤闽赣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道路交通系统更新改造。然而,汕尾市道路交通系统仍面临路网结构不均衡区域衔接不畅公共交通服务不足等挑战,亟需通过系统性的更新改造予以解决。

在广东省实施"百千万工程"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汕尾道路交通更新改造承担着多重使命:一是要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功能,提升汕尾在粤东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要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构建高效便捷的城乡交通网;三是要破解城市内部交通拥堵难题,提升路网运行效率;四是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推动交通可持续发展。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汕尾市在城市更新行动精神指引下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分析采取的关键措施,研判面临的问题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路径,为持续推进汕尾市城市交通更新行动提供决策参考。

2 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与成效

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工作已全面展开,围绕"内畅外联、枢纽赋能、品质提升"的目标,采取多层次、多维度的更新策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2.1 跨区域通道建设成效

汕尾市大力推进跨区域战略通道建设,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广汕高铁汕汕高铁相继通车运营,使汕尾全面迈入"高铁时代",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联接汕潮揭地区"1小时生活圈"。汕尾站直达列车覆盖全国35个主要城市,2024年全市高铁站旅客流量达1224.4万人次,成为全国地级市中列车开行对数、客流发送量较大的客运车站之一。

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沈海高速汕尾陆丰至深圳龙岗段改扩建工程于2024年建成通车,从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拓宽为八车道,行车时速从100公里提升到120公里。该项目新增了长沙湾、陶河2个服务区和梅陇、汕尾东、潭西3个高速出入口,显著提升了通道容量和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全市51个镇(街)中,有50个可在30分钟内通达高速公路最近收费站,高速路网覆盖水平大幅提升。

2.2 城乡路网优化成效

汕尾市高度重视城乡路网的优化提升,针对不同层级路网采取差异化改善策略。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汕尾市取得了显著成就,是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比例最高的地级市。截至2024年,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900公里,实现建制村和100人以上自然村道路100%硬底化。乡镇和建制村的通达率、通畅率、农村公路管养率均达到100%,形成了"城区为中心、国省道为骨架、农村路通户"的便捷交通网。

城市内部路网方面,汕尾市着力打通交通"毛细血管"。2024年顺利完成农村公路、美丽农村路新改建超60公里及3座危桥改造。国道324线海丰县城至梅陇段等关键路段改造完成,有效解决了制约县镇联动的"断头路"问题。同时,汕尾市结合"百千万工程",提升典型镇、典型村路网通达水平,优化通达产业园区的公路等级,为产业发展提供交通支撑。

2.3 智慧交通与绿色建设成效

汕尾市积极推进智慧交通建设,科技赋能交通管理。全市智慧停车项目被列入重点民生工程,海丰县投资5.7亿元建设的智慧停车项目,在学校、医院、商圈周边新建11个停车场,新增2000个智慧停车位。通过视频识别系统,实现车辆快速进场,显著缩短寻找车位时间,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绿色交通方面,汕尾市大力实施干线公路绿化品质提升。2024年全市累计完成绿美公路景观提升158公里,提升高速公路出入口绿化品质17处,2条国道成功入选全省绿美公路创建名单。全市累计完成绿美干道提升293.9公里,打造了超700公里交通主干道"流动风景线"。

汕尾市还创新推动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长沙湾服务区作为粤东规模最大且唯一融合海洋文化的服务区,在2025年春运期间接待车辆超58万车次、接待客流超160万人次。通过"交通+农产展销""交通+海洋文化""交通+休闲旅游"等模式,促进"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使服务区变身为知名"网红打卡点"。

3 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主要措施

汕尾市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措施推进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形成了具有汕尾特色的"规划引领、建管并重、智慧赋能、精细治理"的综合治理模式。

3.1 规划引领与系统设计措施

汕尾市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在道路交通更新改造中的引领作用。市政府编制了《汕尾市城市管理条例》,为城市道路的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路政管理提供制度保障。该条例明确城市道路管理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

区域协同规划方面,汕尾市围绕"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的全新发展定位,加快打造融入"双区"、对接"汕潮揭"的重要交通枢纽。市交通运输局制定了《汕尾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加快规划建设"三基地、五中心、多节点"的物流布局。

汕尾市还注重专项规划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等级道路制定差异化的更新改造策略。如对于穿城镇路段导致的"马路经济"问题,计划对21条道路进行改线,总里程约480公里,解决33个镇街的国省道穿城问题。

3.2 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措施

在工程技术方面,汕尾市针对不同项目特点,采取了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高速公路改扩建,采用高标准建设方案。沈海高速汕尾段改扩建工程将原四车道拓宽为八车道,设计时速提升至120公里,并新增服务区和出入口。这些措施显著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道路功能提升方面,汕尾市注重精细化设计。通过整治路域环境,清除路域垃圾7418处,消除路面病害954处,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出行环境。同时,推进道路绿化品质提升,2024年累计完成绿美公路景观提升158公里,创建省级绿美公路2条。

针对交通拥堵治理,汕尾市采取"一点一策"的精细化模式。成立"百千万工程""明珠五号"专班,全面攻坚解决铁路、高速和国道沿线重点区域的房屋风貌不佳等问题。2024年完成交通主干道沿线房屋风貌外立面改造超1.1万栋、房屋"平改坡"2795栋,绿美干道提升294公里。

3.3 精细治理与人性化服务措施

汕尾市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道路交通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针对停车难问题,创新推出智慧停车系统。通过"汕尾泊车"等平台,实时展示7160个公共车位的动态信息,公共停车泊位实现智能化后,日均车位周转率从原来低于1车次上升到5车次以上,有效提高了停车资源利用效率。

公共交通优化方面,汕尾市持续完善公交服务体系。全市开通公交线路105条,公交车辆933辆,建成6个公交枢纽站、新能源公交车停保场和16个充电站、556个充电桩。全市建制村客运(含公交)通达率100%,开通农村客运线路44条,初步建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客运交通服务网络。

针对慢行交通,汕尾市注重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系统完善。在道路改造中逐渐完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设置,改善行人过街条件。特别是在学校、医院、商圈等重点区域,通过设置接送临时停车位、安装柔性防撞柱等措施,保障行人安全。

4 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深层次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着力解决。

4.1 路网结构性矛盾与瓶颈问题

汕尾市城市路网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东西不畅、南北过密"的矛盾。虽然跨区域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城市内部路网衔接不畅,部分区域"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特别是老城区道路狭窄,交通组织复杂,改造难度大。

关键节点通行能力方面,部分交叉口和路段拥堵问题依然存在。如城市主干道在高峰期交通压力较大,部分红绿灯路口设置不合理,通行效率有待提升。缺乏立体交通设施,主要依赖平面交叉,导致节点通行能力不足。

城市组团间连接不足也是突出问题。汕尾市下辖各区市之间、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快速连接仍需加强。虽然城市快速路建设加快推进,但整体路网密度和连通性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跨区域交通瓶颈制约了城市整体运行效率。

4.2 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问题

汕尾市道路交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城区路网密度高、技术等级高、服务设施完善;而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交通条件仍较滞后。虽然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但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偏远山区交通基础设施仍然不足。

城乡交通均衡发展方面,公共交通服务覆盖不足问题较为突出。农村地区公交班次少、准点率不高,难以满足居民出行需求。虽然汕尾市实现了行政村通班车目标,但自然村之间的公交连接仍有改善空间。

区域交通一体化也面临挑战。虽然广汕高铁等项目建设提升了汕尾区域交通地位,但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相比,汕尾在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管理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差距。区域交通协同机制仍需完善,通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4.3 公共交通服务效能不足

汕尾市公共交通系统整体效能有待提升。常规公交线网覆盖面和通达率仍需提高,公交专用道等优先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推出了特色公交服务,但公交吸引力整体不强,难以有效分流小汽车交通需求。

轨道交通建设方面,汕尾市尚未形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主要依靠常规公交和慢行交通满足市民出行需求。虽然高铁和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推进,但城市内部轨道交通系统仍是短板,制约了公共交通分担率的提升。

不同交通方式衔接不畅也影响了公共交通整体效能。公交与慢行交通、公交与城际铁路之间的换乘便利性不足,"最后一公里"问题仍较突出。虽然高铁站实现了便捷换乘,但其他枢纽的换乘效率仍有提升空间。

4.4 智慧交通发展短板

汕尾市智慧交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虽然已建成智能停车系统,但在数据共享、智能决策支持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自适应信号控制、立交匝道信号灯管控、城市交通大脑智能诊断与决策等先进技术应用尚未普及。

交通管理信息化方面,虽然部分交通信号灯已实现联网控制,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覆盖范围有限。交通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力有待加强,难以支撑精准的交通管理和决策。

智慧出行服务也有待完善。虽然推出了智慧停车系统,但整体智慧出行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出行信息整合度不高,多种出行方式之间信息壁垒仍然存在,影响市民出行体验。

5 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结合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以促进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工作持续深化和提质增效。

5.1 强化系统规划,优化空间结构

汕尾市应立足粤东地区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坚持规划先行,完善道路交通更新改造规划体系。首先,应结合《汕尾市城市管理条例》和"西承东联"发展布局,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行动方案。规划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提升居民出行体验作为核心目标。

其次,应强化区域协同规划。建立健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规划协调机制,共同谋划跨区域交通通道。重点推进深汕城际支线、深惠城际东延线等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强化汕尾在区域交通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第三,应完善分类指导的规划策略。针对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不同等级道路,制定差异化的更新改造策略和技术标准。对于老城区道路,应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和现有路网格局,采取微改造方式;对于新城区和产业园区道路,则坚持高标准规划,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5.2 优化交通网络,提升枢纽能级

针对路网结构性矛盾,汕尾应重点优化东西向通道布局,促进城市均衡发展。加快揭普惠高速南延线等东西向通道建设,形成多通道的东西部连接体系。推进城市环路系统建设,分流过境交通,减少市区交通压力。

枢纽能级提升方面,应加快推进汕尾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周边市政配套设施,提升枢纽集疏运能力。积极推进各县区枢纽节点的规划建设,形成多层级枢纽体系。强化枢纽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发展"枢纽+城市"的开发模式,提升枢纽周边区域价值。

对于关键节点改造,应采取"一点一策"的精细化治理模式。针对拥堵严重的交叉口,通过渠化优化、信号配时优化、交通组织优化等措施提升通行效率。对于重要的交通枢纽节点,推进立体化改造,消除交通瓶颈。推广智能信号控制系统,根据交通流量自动优化信号配时,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5.3 提升治理能力,优化出行服务

汕尾市应进一步深化精细化管理,提升道路交通服务品质。针对学校、医院、商圈等热点片区交通拥堵问题,可采取微循环改造、停车管理、交通组织优化等综合措施。如在校园周边推广"校园定制公交"模式,减少家长接送车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在医院周边,通过划定出租车候客区、即停即走区,优化交通流线。

停车管理方面,应加快推进智慧停车项目建设,提高停车资源利用效率。结合城市更新,增加公共停车场供给,特别是在老旧小区、医院、学校等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区域。同时,加强路内停车管理,分路段、分时段制定差异化收费政策,提高车位周转率。

针对慢行交通,应完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系统,提升慢行环境品质。特别是加强学校、医院、商圈等重点区域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保障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出行权益。推广"骑行+公交"等绿色出行模式,构建连续完整的慢行网络。改善行人过街条件,在主干道增设信号控制过街设施,保障行人安全。

5.4 推动创新融合,促进绿色发展

汕尾市应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设城市交通大脑,整合多源交通数据,实现交通运行监测、预警和调控一体化。推广智能信号控制系统,根据交通流量自动优化信号配时。积极发展车路协同技术,选择条件适宜的道路开展示范应用。

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加快充电桩网络布局。优化公共交通线网,提高公交服务品质和吸引力,引导市民形成绿色出行习惯。结合道路更新改造,增加绿化景观设计,打造生态廊道,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技术,减少道路径流污染。

提升交通韧性水平,加强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针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制定交通应急预案,保障应急通道畅通。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提升道路安全防护水平,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特别是针对农村公路安全风险,加大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投入。

6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汕尾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措施、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分析表明,汕尾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但仍面临结构性矛盾、区域失衡、公交效能不高等挑战。未来,汕尾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规划引领,创新技术应用,深化精细治理,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推进道路交通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汕尾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区域一体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和广汕高铁建成通车,汕尾与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交通联系将更加紧密,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西承东联"战略的深入实施,将强化汕尾在粤东地区的枢纽功能。智慧化赋能:大数据、人工智能、车路协同等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将日益广泛,智慧交通系统将成为提升交通效能的重要手段。汕尾有望建成覆盖全域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交通运行精准感知、智能调度和主动管控。绿色化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推动交通领域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汽车、绿色出行将得到更大发展。汕尾有望建成完善的慢行系统和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绿色出行比例显著提升。人本化导向: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体验,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提升出行品质和幸福感。特别是通过老城区道路微改造、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措施,改善市民出行体验。

通过持续推进道路交通更新改造,汕尾将逐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汕尾建设粤东地区中心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汕尾的经验表明,后发地区城市的道路交通更新改造不仅是基础设施的物理升级,更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抓手,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随着《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的深入落实,汕尾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工作将不断深化,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