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精准概括文意选择题对点训练
发布时间:2025-10-30 09:00 浏览量:1
精准概括文意选择题对点训练
一、高考专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2025·新课标Ⅰ卷)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见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献子向子大叔咨询如何对待王室之事,子大叔认为王室动荡,将殃及郑国,郑国很恐惧,但他现在无能为力,希望范献子早作打算。
B.漆室之女倚柱而啸,邻妇问她为何啸声如此悲惨,漆室女告知原因:晋客的马践踏菜园,我一年吃不上葵菜;兄长溺水而亡,我终身没有了兄长。
C.监门之女说:桓司马得罪宋君,出逃到鲁国,导致菜园收成损失一半;越国进攻吴国,而我失去了兄长。同理,如今卫世子不肖,也可能危及我。
D.根据材料四,《春秋传》中的“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是假设之辞,而漆室女、监门女之事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故事。
答案 B
解析张冠李戴。 “晋客的马践踏菜园,我一年吃不上葵菜;兄长溺水而亡,我终身没有了兄长。”表述错误,依原文“兄长溺水而亡”的前提是帮邻居追人,表述时把两件事混淆在一起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2025·新课标Ⅱ卷)而愔暗于事机,遣笺诣温,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老病,甚不堪人间,乞闲地自养。温得笺大喜,即转愔为会稽太守。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郗愔极为孝顺,为父母服丧,悲痛欲绝。为官悠然自处,颇为简静安宁,和他的姐夫王羲之、高士许询一样都有超凡脱俗之风。
B.郗超少年时卓越超群,不受约束,交游广泛,他的父亲曾打开家中库房,任郗超随意取用,结果他一天之中就把钱财全部散给亲戚故旧了。
C.郗愔曾给桓温写信,郗超取信阅毕,不认可父亲书信中的主张,便撕毁了原信,以自己的口吻重写了一封信,说父亲年老多病,应予闲官休养。
D.郗愔原先并不知道郗超曾与桓温图谋不轨,郗超去世后,郗愔悲痛成疾,在看到郗超与桓温的密计后,十分愤怒,从此不再为他的去世而落泪。
答案:C
解析:C.张冠李戴。“以自己的口吻重写了一封信”错误。结合文中“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老病,甚不堪人间,乞闲地自养”,是郗超伪托父亲口吻“自陈老病”,代替父亲重新写信,不是以自己口吻。 故选C。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2024·新课标Ⅰ卷)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答案】C
[解析] C项,直接翻译,故意错译。“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错误,原文是“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这是王夫之在讲述司马迁为李陵游说的情况,而不是在推测原因;“若不及”意为“好像赶不上”“唯恐达不到目的”,不能理解为“如果不及时”;“抑”意为“又”,不能理解为“损害”。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2024·新课标Ⅱ卷)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C[解析]混淆人物事件C项,“留侯亲自招来的”错误,由“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可知,不是“留侯亲自招来的”,留侯只是出了主意。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2023·新课标Ⅰ卷)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选项]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分析:
答案:错误
张冠李戴。“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错误。根据选段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
【参考译文】
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比对原文与选项,并作出分析判断。
[原文][2023·新课标全国Ⅱ卷]
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苻坚与谢玄隔淝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淝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
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战于淝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
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
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12.D曲解文意。[解析] 应该是吴汉的“得”与苻坚的“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
二 对点巩固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项)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答案无中生有(于文无据)。“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于文无据。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原文: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选项)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答案曲解文意。“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错。原文“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的意思是“魏王说:‘我希望您去做这件事!’”由此可知,是魏王请孟尝君出使诸侯,不是孟尝君主动希望替魏王出使。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原文: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选项)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答案曲解文意。“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错。“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因对秦国施有恩惠)从而得到秦国的感激”,“德”是“使……感恩”的意思,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选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答案张冠李戴。“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错。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
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原文]梁惠王曰:“晋国【注】,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晋国:这里指魏国。韩赵魏三国瓜分晋国,魏国最为强大,故用“晋国”指代魏国。
[选项]孟子批评那些不施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局面。
答案:无中生有。“直接地批评了梁惠王……”错误,未直接地批评,而是从施行仁政就会让百姓主动归顺,不必引起战争的角度来委婉批评。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魏国,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土地方圆百里的小国可以称王于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秦楚两国的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必怀疑了。”
6.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侈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选项]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答案:曲解文意。宜阳久攻不下,而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一致,反对甘茂攻打宜阳。
【参考译文】
果然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在武王面前以说甘茂的坏话来劝说武王停止进攻宜阳,武王将要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在那里。”武王说:“是有这回事。”于是调动全部士兵,重新派甘茂进攻宜阳。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国相国公仲侈结怨,现在您用兵不能建立战功,您必陷入窘境了。”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向寿对他说:“您如果不用兵法指挥士兵作战,就会陷入极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一个客居在秦国而当上了秦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毁败我,在国外有韩国相国公仲侈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使我没有立功之日了!请求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嘉奖有功的人员。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
7.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有删改)
[选项]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答案: 时间混乱。“一直掌控着晋国的大权”有误。原文是“当是时”,意思是只一时掌控了晋国的大权。
附
【参考译文】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一起把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作为自己的采邑。晋出公非常愤怒,通告齐国和鲁国,想要讨伐智、赵、韩、魏四卿。四卿恐惧,于是反过头去攻打晋出公。出公战败,逃向齐国的时候,死在路上。因此智伯就立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晋国国君,这就是晋哀公。那时候,晋国的政事都由智伯决定。
智伯愈加骄横,向韩国和魏国要土地,韩国和魏国就划分了土地给他。又向赵国要土地,而赵国没给。智伯愤怒,于是就率领韩国和魏国攻打赵国。
8.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时秀民有才能者,皆伏居山谷中不肯出,炎①为书遣使者招致之,而故中丞刘基、章溢、知府叶琛皆为处士所推。基最有名,使者再往返,不起,以一宝剑送炎。炎作诗以为剑当献之天子,我人臣不可私受,封还之。草数千言,开陈天命以谕基。基不答,逡巡就见,置酒与饮,论古今成败之事如倾峡,滚滚不休,基乃深钦叹之曰:“基自以为胜公,观公议论如此,基何敢望哉!”炎遂致基于京师。
(方孝孺《孙伯融传》,有删改)
【注】①炎即孙伯融。
[选项]在群雄纷争的年代,孙炎建议朱元璋广揽贤才,到任处州后,听闻刘基才名,立即亲自登门拜访,可见其远见卓识。
答案:曲解文意。“立即亲自登门拜访”错,原文“基最有名,使者再往返”,可见不是立即亲自拜访,而是派使者去请。
附【参考译文】
当时有才能的杰出的百姓,都隐藏在山谷中不肯出来,孙炎写了信派遣使者招他们前来,而原中丞刘基、章溢、知府叶琛都被处士们推荐。刘基最有名望,使者两次往返,(刘基)不愿被起用,把一把宝剑送给孙炎。孙炎做了一首诗,认为剑应当献给天子,我是人臣,不能私自接受,封好剑还回去。草拟了几千字的书信,展开陈述天命来开导刘基。刘基没有应答,犹豫不决来见孙炎,孙炎准备了酒宴跟他饮酒,谈论古今成败的事如同洪水倾斜于峡谷,滚滚不停,刘基于是深深钦佩对他感叹说:“刘基自认为超过您,看到您这样的谈论,刘基怎么敢与您相比呢!”孙炎就把刘基送到了京师。
9.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选项] 本段中苏轼略述妻子嫁入苏家前后的情景,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
答案:曲解文意。“言语间可见他和妻子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错,根据后文“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可知苏轼是在王弗嫁过来后才慢慢了解她的,更谈不上相识已久且彼此之间了解甚深。
附【参考译文】
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师洛阳因病辞世。六月甲午将灵柩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现在为她做墓志铭如下:
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是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为我生了儿子叫苏迈。她未嫁之前,在家里侍奉父母;嫁给我之后,侍奉我的父母,她的端庄矜持在当地是很有名声的。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她能认字。她见我读书,就整天不离开,我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其他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自这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她陪同我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说:“你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啊。”
10.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赵襄子之时,以任登为中牟令。上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胆胥己,请见之。”襄子见而以为中大夫。相国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为中大夫,若此其见也,非晋国之故。”襄子曰:“吾举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举,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终无已也。”遂不复问,而以为中大夫。襄子何为任人,则贤者毕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与不知者议之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选项]赵襄子任命任登为中牟令,任命胆胥己为中大夫,相国不赞同赵襄子的做法,认为任人太容易,对他们的才能未真正考查清楚。
[分析]
答案:曲解文意。“对他们的才能未真正考查清楚”不对。
【参考译文】
赵襄子当政时,任用任登担任中牟令。(任登)向上汇报政事时,对赵襄子说:“中牟有位士人叫胆胥己,请您召见他。”赵襄子接见了他并任命他为中大夫。相国说:“我猜想您对这个人只是耳闻,尚未亲眼见到他才能如何吧?当中大夫,就像这样容易,不是晋国原有的(法规)。”赵襄子说:“我提拔任登时,已经耳闻并且亲眼见到他的情况了。任登举荐的人,我又要亲耳听、亲眼看他的实际情况,这样用耳朵听、用眼睛观察人就无尽无休了。”于是就不再询问,任用胆胥己为中大夫。赵襄子除了任用人还需做什么呢,那些贤能的人就把力量全部献出来了。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职却不让他做事,或者让他做事却与不了解他的人议论他。
1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3分)
[原文]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先是,钟离太守垣护之闻魏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玄谟不从。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会玄谟遁还,斌将斩之,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斌乃止。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
[选项]王玄谟虽然兵多器良,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魏军将到时,又因刚愎自用,不听部众和钟离太守垣护之的劝谏,最终兵败溃逃。
答案:“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强加因果,结合“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可知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参考译文】
乙亥日,派王玄谟进军包围滑台。王玄谟的军队人数很多,武器、装备精良齐整,而王玄谟本人贪婪、刚愎、好残杀。围攻滑台城,好几个月攻不下,听说北魏的救兵将要到来,部众请求动用战车构成营垒,王玄谟不听从。乙丑日,魏主(拓跋焘)渡过黄河,部众号称百万。王玄谟恐惧,退兵逃走。魏军追击,王玄谟军队有一万多人被杀死,部下几乎全部溃散逃亡,丢弃的军用物资、器械堆积如山。此前,钟离太守垣护之听说魏军将到,派人飞马送信劝王玄谟急速攻打滑台,王玄谟不听从。萧斌派沈庆之带领五千人救援王玄谟。恰巧王玄谟逃了回来,萧斌准备斩杀王玄谟,沈庆之坚决地劝谏说:“拓跋焘威震天下,统率百万大军,怎么是王玄谟所能抵挡的?”萧斌这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