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警告:一旦切除了阑尾,这4件事就别做了!别害了自己
发布时间:2025-05-16 16:21 浏览量:3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一听到阑尾炎,脑子里就蹦出“小手术”“割了就好了”“不割还容易穿孔”这些话。
但问题来了,真割了之后就啥事都没有了?不少人出了医院门、拆完线之后,就完全当这事没发生过。
什么该吃的继续吃,该熬的继续熬,结果三年五年后肠道出毛病、免疫力掉得离谱,再回头一查,医生只能摇头叹气——不是阑尾割得错,是割完以后不懂得避让那几件事,才给身体埋了雷。
阑尾以前被当成“无用器官”,但近些年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这东西压根不是“人体残渣”,它是肠道菌群的“备份仓库”。
在正常状态下,它会储存一部分有益菌,一旦肠道因为拉肚子、吃抗生素被“洗空”,这些细菌会从阑尾处释放出来,把肠道菌群重建一遍,简单说就是“救急用的菌种银行”。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做过实验,发现阑尾内壁黏膜的免疫活性水平比结肠高出3倍,局部的淋巴组织密度非常集中,是免疫细胞早期聚集和教育的场所。
所以当阑尾切除后,虽然表面上看没什么功能损失,但身体的一套“应急程序”被拿掉了。
就像电脑删掉了系统恢复点,平常运行没问题,但一出事就只能全靠自己慢慢修复。
偏偏很多人切完阑尾之后做的事情,刚好又容易出事,等于雪上加霜。
头一件不能做的事就是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
有些人动不动就来点消炎药,感冒也吃,嗓子哑也吃,尤其是那种口腔含片、喉片、肠炎宁类药品,不少都有抗菌成分。
没阑尾的人,肠道里本来就少了“原始菌种”,一旦被抗生素大面积杀菌之后,肠道菌群重建速度慢得多,可能一个疗程后拉肚子拉一个月。
日本大阪大学在2021年发布的一项研究中指出,阑尾切除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7天后,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比例是对照组的1.8倍,Bifidobacterium属菌群几乎完全消失,造成维生素B群合成水平下滑,表现出乏力、易倦、皮肤干燥等问题。
更糟糕的是,这类人一旦肠道菌群崩了,还容易引发“假膜性肠炎”,就是抗生素杀光了好菌,剩下的耐药坏菌——比如梭状芽孢杆菌,在肠道里作乱,肠黏膜一片片脱落,拉水样便、血便都有可能。
这时候想靠身体自我修复,没了阑尾的支持,恢复过程特别慢。严重的还可能住院。
第二件不能做的,就是乱吃肠道清理保健品。
市面上卖的那些“排毒清肠”“酵素益生菌”“草本通便茶”之类的,很多都号称能清理宿便、改善便秘,广告打得天花乱坠。
但这些产品里有一类成分叫“刺激性泻药成分”,像番泻叶、大黄、芦荟素,作用是强行刺激肠道蠕动,让你排得干净点。
可问题是,这种排法会把肠道黏膜上皮细胞也一起冲走,益生菌生存环境被破坏,而没阑尾的人本来就没有“菌群备份”,菌群崩塌了,只能靠外部补充,补得不及时就拉肚子、腹胀、甚至引发肠痉挛。
广东中医药大学做过一个临床对照实验,100名阑尾切除者服用“清肠类保健品”一周,腹泻发生率高达43%,而没切除阑尾的对照组只有17%。
说明没了阑尾的人更容易受这种“强排刺激”影响,肠道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稍微刺激一下就出事,肠子抗压能力明显变弱。
第三件不能做的,是过度节食或者搞“断食减肥法”。
现在有不少人为了减肥搞那种“168空腹”“24小时断食”之类的操作,说白了就是让肠胃长期空着,希望靠饥饿燃脂。
问题是,肠道长期缺乏内容物刺激,蠕动变慢,菌群得不到食物,会逐步减少,特别是那些厌氧的好菌,它们靠膳食纤维和多糖维持生存环境。
如果没阑尾,再加断食,肠道菌群一旦减少,想恢复回来就很难了。
以前身体还能靠阑尾里的“菌种”慢慢填回来,现在连这个后备库都没了,就只能靠外部补菌,补得慢了肚子胀、便秘、甚至食欲丢失。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在《Cell Host & Microbe》上发表过研究,表示断食状态超过18小时后,肠道益生菌数量平均下降35%,而切除阑尾者恢复至原始水平所需时间长达5天,而对照组仅需2天。
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恢复机制的缺失。
第四件不可为之事,乃是长期秉持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结构。
很多人做了阑尾手术之后觉得“自己肠胃没毛病”,吃火锅、红烧肉、炸鸡照吃不误。
蛋白多、油脂多、纤维少,最容易造成肠道内容物堆积发酵,没阑尾的人肠道调节能力本来就下降,再加上菌群紊乱,就容易引发气胀、肠道PH值紊乱,甚至导致短链脂肪酸合成减少。
短链脂肪酸是肠道菌群分解纤维产生的副产物,像丁酸、丙酸这些,它们能促进结肠细胞健康,降低肠癌风险。
而长期摄入高脂低纤维的饮食,将会致使这些关键物质的含量下降。
有研究发现,长期摄入高脂肪饮食的阑尾切除者,其肠道PH值偏碱化,易导致有害菌繁殖,特别是一些耐胆盐的坏菌,会破坏肠道屏障,增加肠漏风险。
而肠漏是个看不见的病,但后果特别可怕。
它会让肠腔内的毒素进入血液,诱发慢性炎症,甚至可能导致类风湿、过敏、自身免疫类疾病。
有个特别被忽略的点是,情绪与阑尾切除后的肠道关系。
很多人以为肠道出问题就是拉肚子、胀气,其实没这么简单。
肠道菌群是参与情绪调节的,研究发现,90%的5-羟色胺(也就是“快乐激素”)是在肠道合成的。
菌群出问题,5-HT分泌就减少,人会开始焦虑、失眠、脾气差。而在阑尾切除者中,这种现象更明显。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曾在一项随访调查中指出,有轻度抑郁倾向的人群中,切除阑尾的个体在焦虑问卷评分中比对照组高出14%,出现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增加32%。
而这个问题,很少有人意识到。焦虑失眠去了看精神科、开药,怎么也没人想到,是肠子出的问题。
也没人会联想到,几年前那场阑尾手术,把情绪调节系统也打了个洞。
[1]余媛,孙蔚,姜文霞,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并发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罕少疾病杂志,2024,31(1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