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后降温,医生提醒:天冷吃他汀药时,或要警惕这4点

发布时间:2025-10-30 14:19  浏览量:1

秋风一起,寒意渐浓,药瓶里的他汀也该引起点“注意”了。

重阳节一过,北方的冷空气就像约好了一样,接连不断地南下报到。人们换上了厚衣服,热水袋、姜汤齐上阵,但有一群人却在这时候格外“谨慎”——那就是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心脑血管病患者。

他汀是啥?简单说,它是治疗高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预防心梗和中风的“老熟人”,在中老年人群中出镜率极高。

但天一冷,这“老熟人”就有点变脸的意思。你可能不知道,天冷时吃他汀,确实有些地方得格外小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事,既涨知识,也图个安心过秋冬。

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是目前最常用的降脂药。它们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是我们常说的“坏胆固醇”。

胆固醇高的时候,血管就像油腻的下水道,时间久了容易堵,堵了就可能出大事,比如心肌梗死或中风。

很多研究表明,长期、规律地服用他汀,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听起来是不是很厉害?确实,但这类药物并非没有副作用,尤其在天气骤冷的秋冬季节,某些“隐藏风险”就容易冒头了。

不少人在服用他汀后,会有肌肉酸痛、乏力的感觉,尤其在寒冷天气下更明显。寒冷容易导致血液循环变慢,肌肉供血不足,再叠加他汀可能带来的肌肉毒性,疼痛就更容易找上门

虽说大多数肌痛是轻微的,但偶尔也有可能发展为“横纹肌溶解”,这可是严重不良反应,会引发肾损伤。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要特别留意。

他汀在肝脏里代谢,肝是它的“加工厂”。气温降低时,人体代谢率下降,肝脏的酶活性也可能受到影响。如果此时吃药剂量不变,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

所以在冬季,医生通常会建议定期检查肝功能,特别是刚开始吃药的前3个月或者剂量调整期,别大意。

天冷后,很多人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增加,服药也随之增多。问题是,有些感冒药、抗生素、止痛药可能会和他汀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尤其是像红霉素、克拉霉素、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这类药物,会干扰他汀在体内的代谢,使其血药浓度升高,从而增加副作用的风险。吃药前一定要告诉医生你在吃他汀,别自作主张叠加。

研究发现,一些使用他汀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可能会出现血糖轻微升高的情况。虽然这不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现象,但在寒冷季节,身体活动减少、饮食热量增加,本身就容易导致血糖波动。

如果你既是高血脂患者,又有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那就更需要监测好血糖,别让两种病在背地里“联手搞事情”。

你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一降温,这些问题就更容易出现?这其实跟人体的“冷反应”有很大关系:

寒冷会让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这对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是雪上加霜。

寒冷天气里运动减少、饮食变油腻,血脂更容易升高,反过来又加大了对他汀的依赖程度。而在这期间,肝脏代谢能力下降、肌肉耐受性降低、药物相互作用频繁发生,整个环境都变得对服药不那么友好。

老年人本身就容易受温度变化影响,他们的药物代谢能力和排泄功能都下降了,一点点积累就可能带来大问题。

别被上面说的风险吓到,其实只要注意一些细节,他汀依然是你血脂控制路上的“好搭档”

坚持定期检查非常重要。肝功能、肌酸激酶(CK)、血糖这些指标,医生说查就要查,别嫌麻烦。早发现问题,就能早调整药物。

天冷别猛吃补。很多人一入秋就开始进补,什么羊肉汤、牛骨汤、猪油拌饭轮番上场,这种情况下,血脂上升是迟早的事,他汀的负担也会变重。

如果你增加了其他药物,尤其是感冒药、抗生素、止痛药,一定要告诉医生。别小看一颗小小的感冒药,它可能就让你的他汀“翻车”。

还有,不要擅自加量或停药。有些人一看血脂降下来了,就想停药“休息一下”,这可不行。他汀像是给血管打扫的清洁工,一停就容易“打回原形”,甚至会引发反弹。

保持适度运动、控制饮食、规律作息,这些老生常谈的建议,才是药物之外最有力的“辅助工具”。

他汀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吃了就万事大吉”的护身符。它是一把双刃剑,能帮你开门,也可能伤你一刀。用得好,它是救命药;用不好,它也会惹麻烦。

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更是服药安全的“考验期”。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把这把钥匙用得更稳、更安全。别让一场降温,冷了身子,也冷了健康。

声明:本文所涉及的药品为处方药,仅用于科普目的,具体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建议仅为辅助健康的生活方式参考,无治疗疾病之效。所有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研究,不构成医疗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强,王立群.他汀类药物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分析[J].中国药房,2020,31(6):722-725.

[2]刘海燕,赵晨.气候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1,25(1):78-81.

[3]胡志斌,曹红.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风险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3):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