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中国篆刻名家——江竟瑞
发布时间:2025-10-30 17:26 浏览量:1
江竟瑞,字皆吉,1961年生于武汉。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书法院篆刻艺委会主任,非遗篆刻艺术传承师,中国环境学院客座教授。爱读巨人书,关注前沿说,喜禅悟哲思,能诗文达意,擅书画篆刻。其研创的“史册格篆刻”,亦名”丹册篆刻“,注重“载道”与”抒情“并举,善以自撰文辞和经典名句展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彰显人类文明进步之思想精华;朴诚或激情地演绎文字造型,印面多呈古玺汉印气象。由史册简牍条形特征提炼两条一组的竖线,其间布置文字,喻“载入史册”,姿态多变自成体系,面貌一新。形成最具中国特色和先进文化内涵的国粹艺术中的最新精粹。江竟瑞的绘画以人本审美理念,不拘一法,善将传统笔墨融入波普理念,表现各种物象并渗入诗情乐感。《江竟瑞篆刻作品赏析》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2016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书画篆刻展,2023年应邀入编《荣宝斋·特刊》,2025年荣登央视《大国品牌》。
铁笔丹心刻道韵,方寸乾坤见真章——江竟瑞的篆刻艺术
在中国篆刻艺术的长河中,无数艺术家以刀为笔,在石上镌刻文化密码与精神图腾。江竟瑞先生的篆刻创作,既深植于传统篆刻的笔墨筋骨,又以现代性的思维与哲学的思辨拓新境,于方寸之间构建起跨越古今、融合文理的艺术宇宙。他的作品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篆刻艺术在当代语境下阐释文化、哲思与生命的多重维度,其艺术实践的价值,远超“技”的层面,直抵“道”的深层叩问。
他精研篆法、刀法、章法的传统内核。其篆字取法多元,甲骨的古朴、金文的沉雄、小篆的规整在他的作品中熔于一炉,篆法线条凝练劲挺,结体方正中见灵动,尽显小篆“婉而通”的特质,又暗含金文的浑厚质感。刀法上,冲刀、切刀的交替运用娴熟自然,刀痕爽利而不失苍莽,既见“单刀直入”的果敢,又有“复刀补意”的细腻,将石质的肌理与刀刻的力度完美融合,使印章在朱白相生间透出金石气。
章法布局上,他深谙“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传统布局智慧,又能因文赋形、因意变法。以多列排布容纳长句,字与字、列与列之间疏密错落,既保证了文字的识读性,又通过线条的粗细、空间的虚实营造出强烈的节奏韵律,将红船精神的厚重与绵长以视觉化的篆刻语言呈现,让传统技法成为承载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这种对传统的承续,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理解传统精神内核后的创造性传承,使篆刻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当代仍具鲜活的生命力。
江竟瑞先生的篆刻创作,最具突破性的在于他将哲学思辨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使篆刻成为阐释“道”与“理”的独特媒介。他的作品中,“全息”“道伴”等哲学概念反复出现,形成了一套个人化的艺术哲学体系。在系列作品中,他以篆刻演绎中国传统哲学的“河图洛书”意象,又注入“全息”这一现代科学概念,完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的对话。印章的文字布局打破常规,将诗、印、理融为一体,边款的释文既是对印文的注解,更是哲学观点的延伸。这种创作方式,使篆刻超越了“标识”“审美”的功能,成为一种思想的雕刻——他以刀刻石,实则是在镌刻对世界本质、认知方式的思考。
江竟瑞先生的篆刻艺术,是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技法与思想、个体与时代的多维对话。他以铁笔为媒,在石上刻出的不仅是文字与图案,更是文化的基因、哲学的追问与时代的心跳。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传统篆刻如何在当代焕发生机:它可以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是哲学思想的阐释者,是文理跨界的实验者,更是个体生命的表达者。江竟瑞的创作证明,篆刻艺术的价值绝不局限于“方寸乾坤”的审美,当艺术家以文化自觉与创新精神介入创作时,它便能突破材质与形式的限制,在当代文化场域中构建起一个气象万千的艺术宇宙。
一方印,藏着千年文脉;一把刀,刻出万千气象。竟瑞的篆刻,于细微处见真章,于沉稳中显灵气。无论是姓名印的庄重,还是闲章的雅致,都传递出对艺术的敬畏与热爱。愿江竟瑞先生这一方方印石,能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让更多人感受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