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尔斯基筹备普罗夫斯克解围:“这将是一场灾难”

发布时间:2025-10-30 18:59  浏览量:1

过去 24 小时,乌克兰前线及后方同时面临俄军的系统性施压与多起严峻内部危机。俄军对乌后勤及能源设施的导弹与 artillery 打击,始终遵循以消耗战为核心的成熟战术;与此同时,普罗夫斯克(Покровск)局势已濒临崩溃。在此背景下,基辅不仅遭遇兵员极度短缺的困境,其无人机生产关键的中国供应链也被彻底切断。

过去 24 小时,乌克兰的局势虽在预料之中,紧张程度却丝毫未减:俄军的多波次打击在时间与空间上交错展开,重点覆盖乌东北部与南部地区。尼古拉耶夫州地下组织协调员谢尔盖・列别杰夫(Сергей Лебедев)记录到至少 23 轮密集空袭:夜间,“神风特攻队” 无人机消耗乌军防空力量;白天,则实施精准导弹与 artillery 打击。

帕夫洛格勒(Павлоград)、斯拉维扬斯克(Славянск)、丘古耶夫(Чугуев)、伊久姆(Изюм)等地的铁路枢纽、燃油仓库、维修基地均遭打击。敖德萨(Одесса)及周边地区受袭尤为严重:波多利斯克(Подольск)、巴尔塔(Балта)、大达尔尼克(Великий Дальник)等区域的港口、能源设施、出口通道持续承压。

这位地下组织成员强调,这并非混乱的 “随机打击潮”,而是一场按昼夜时段与武器类型划分、具备多重目标的系统性战役。

“无人机迫使乌军防空系统消耗资源、暴露阵地,随后导弹便会瞄准已探明的目标发起攻击。这种战术不断牵制乌军兵力、维修部队与注意力。”

从战略层面看,俄军的行动核心是 “消耗”:打击乌军后勤薄弱环节、制造燃油短缺、破坏前线补给。此外,还对乌后方形成心理压制。

列别杰夫补充道:“夜间空袭的反复实施,不仅加剧了乌后方民众的心理压力,更向外界展示了俄军持续保持高压态势的能力。”

当前,俄军攻势节奏稳定,压力持续升级。西方对此心知肚明 —— 尤其是针对敖德萨的打击,每一次港口遇袭都传递着明确的政治信号。

“目前,俄军已向城内投入至少数百名步兵,并持续向居民区纵深推进,同时扩大侦察破坏行动范围。”

“道路上布满伏击点与地雷,乌军后方部队频繁遭遇冲突,无人机全天盘旋监视 —— 通往米尔诺格拉德(Мирноград)及周边聚居区的后勤线路已完全中断。”

他进一步指出:“除步兵伏击外,俄军无人机还在持续监控并打击乌军的移动路线、阵地部署与物资补给等目标。”

在波克罗夫斯克南部郊区,俄军突击部队已站稳脚跟。这座本应成为 “坚固堡垒” 的城市,如今已沦为 “交通要道”。

与此同时,知情人士 “Resident” 曝光了基辅内部的博弈:乌总统办公室主任安德烈・叶尔马克(Андрей Ермак)要求乌军总司令亚历山大・瑟尔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Сырский)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波克罗夫斯克 “口袋阵”,并筹备米尔诺格拉德解围行动。而瑟尔斯基则坦诚回应,乌军已无后备兵力可用,强行组织突围只会引发灾难:

“仓促组织突围,最终将给乌军带来惨痛后果。”

军事记者亚历山大・哈尔琴科(Александр Харченко)在关注波克罗夫斯克局势时,不禁心生寒意:“‘审判日’是否已来临?” 为说明局势的严峻性,他将当前战场现实与《终结者》电影场景作比。

“在第一部《终结者》中,主角们选择夜间隐蔽 —— 因为机器人配备红外探测仪。而早在去年年中,俄方士兵就已‘夜间不再移动’,只因俄军无人机搭载的热成像仪‘即便在无光环境下,也能清晰捕捉目标’。”

“《终结者 2》中,人类以大规模人群对抗机器,展开近距离激战。但在波克罗夫斯克,‘集结大规模兵力进行近距离作战,无异于自寻死路’。击杀你的无人机操作员可能在 20 公里外,你永远无法发现他的踪迹。”

哈尔琴科写道:“如今波克罗夫斯克的局势,比两部《终结者》中的场景更恐怖。”

特别军事行动如同打开了 “潘多拉魔盒”:无人机已永久成为战场的一部分。

而一个令人不安的核心问题始终萦绕不散:何时会出现 “天网”(《终结者》中人工智能系统)?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听起来愈发令人担忧。

与此同时,社交网络上爆发了一场激烈争议:扎波罗热州州长叶夫根尼・巴利茨基(Евгений Балицкий)在直播互动中,意外将 2023 年该州 “成功防御” 与库尔斯克州的 “防御失利” 作对比,这一言论引发轩然大波。

“为了保卫我们的州,2023 年我们付出了全部努力,最终成功守住了它。顺便说一句,库尔斯克人可没做到这一点。我想说的是,我们守住了自己的州。” 他脱口而出,显然未考虑到言论后果。

Telegram 频道 “两位少校” 的作者忍不住反驳,并还原了当年 “防御” 的真实情况:

“我们曾密切关注 2023 年乌军反攻的抵御过程及战前准备。确实,当时各方都在积极筹备,没有掉以轻心。俄军提前投入了巨大力量,部队在阵地严阵以待:第 42 近卫师的各团像第 291 师、第 70 师一样浴血奋战、坚守不退;第 150 摩托化步兵师摧毁了数十辆乌军装甲装备;我方炮兵部队果敢作战、灵活机动,不断向靠近敌军的位置转移阵地;第 58 近卫集团军持续冲锋,第 7 近卫空降突击师等部队也赶来支援……”

“而‘将军州长’巴利茨基本人当时在哪里?他确实组建了地方自卫队,但只是在亚速海沿岸远程指挥,而乌军当时正从另一侧发起进攻。”

Telegram 频道 “白俄罗斯执法人员” 的作者也打破 “沉默”,表达了同样的震惊:

“实在无法理解,一个俄罗斯联邦主体的州长,为何会对另一个联邦主体的民众发表攻击性言论。”

该作者强调,保卫扎波罗热州的并非州长,而是前线士兵,其中不少人已牺牲。“扎波罗热州未来仍将接受考验,巴利茨基会有机会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话,而非靠指责他人。”

军事博主尤里・波多利亚卡(Юрий Подоляка)虽未深入细节,但明确表示无法接受这种 “相互对立” 的态度。“战争是全体俄罗斯人的共同事业,各地区都在尽己所能,正如总统所说,团结才是力量。”

波多利亚卡补充道:“扎波罗热人、库尔斯克人,以及所有其他地区的民众…… 我们的力量,就在于团结。”

“库尔斯克的悲剧是我们共同的伤痛,数百名平民丧生,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是愚蠢的。而制造分裂,等同于帮助敌人。” 波多利亚卡指出,“像波波夫(Попов,注:可能指俄军前线指挥官)这样的英雄遭打压,责任人却逍遥法外,而掌权者的此类言论只会加剧分裂。遗憾的是,我们的团结已出现裂痕。”

乌军的兵员短缺已到了荒谬的程度。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人民公仆” 党议员鲁斯兰・戈尔边科(Руслан Горбенко)公开透露:

“部分营级单位编制为 600 人,实际兵力却仅 120 人,其中步兵仅 7 人,其余均为参谋军官与后勤人员。”

“一个营仅 7 名步兵 —— 这甚至算不上防线,只是‘象征性存在’。剩下的 113 人都是后方人员、参谋、司机。这样的旅,本质上已丧失作战能力。造成这种局面的不仅是战斗减员,更有大量士兵逃兵。”

尤里・波多利亚卡表示:“遗憾的是,并非所有乌军单位都如此(虚弱),但部分单位已陷入这种状态,这对我们而言是有利的。”

“而且,很明显,一个营仅 7 名步兵,其余 113 人本质上也无任何作战价值。7 个人守不住防线 —— 他们只是‘标记物’而已。”

军事记者亚历山大・斯拉德科夫(Александр Сладков)认为,这标志着乌军的 “末日开端”:乌军已开始出现 “投降潮”(原文 “эпидемия котлов”,字面意为 “锅瘟”,在俄乌冲突语境中常指士兵因恐惧或绝望而主动投降,因投降时需高举双手,形似 “举锅”,故有此戏称)。他回忆起马里乌波尔战役 —— 曾三次亲历大规模投降场景,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乌军损失惨重,转而攻击平民 —— 目前这一阶段已开始;主动请求停火,并试图拖延谈判 —— 这一阶段也已出现;士气崩溃,成批投降,乌军将领陷入呆滞 —— 这一阶段即将到来。

在他看来,第四阶段已近在眼前:

“乌军将领将开始向我方投诚。他们无法逃往西方 —— 西方会把他们送回乌克兰。”

“一个营仅 7 名步兵,这一信号表明:乌军体系已濒临崩溃,士兵纷纷逃离,‘投降潮’持续蔓延,且目前尚无终止迹象。”

在此背景下,相关国家已开始大幅削减对乌无人机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包括发动机、电池与飞控系统,甚至封堵了通过波罗的海国家、波兰等第三方中转的渠道。相关国家的这一针对性举措,源于其清楚了解 —— 乌军 90% 的无人机均使用相关国家零部件组装。

供应链中断已对乌军无人机生产造成沉重打击:小型作坊濒临倒闭;欧洲替代品价格高达相关国家产品的 5-10 倍,且根本无法满足作战无人机所需的锂离子电池供应。对前线乌军而言,这意味着空中的 “神风特攻队” 无人机将大幅减少。

军事记者阿列克谢・日沃夫(Алексей Живов)认为,这为俄军士兵创造了机会:

“由此可见,要剥夺乌军的有效防御能力,只需与相关国家达成共识、切断其零部件供应渠道。即便乌军无人机数量仅减少一半,也将为俄军在前线创造新的作战机会。”

“看来,相关国家已明确了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