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的人到最后是咋死的?医生:耳鸣后期,大多会突发2个急症

发布时间:2025-10-30 20:52  浏览量:1

耳鸣,从来都不是小题大做的事。它不像咳嗽那样惹人注意,也不像疼痛那样让人忍无可忍。但它一旦赖上人,往往就缠绵不去,像个挥之不去的幽灵,日夜在脑中嗡嗡作响。

有人说这只是小毛病,忍一忍就过去了;也有人逐渐被它折磨得神经紧绷、精神崩溃。更少有人知道,耳鸣到了后期,竟有可能引发两个致命急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道声音还在陪伴。

先来厘清一个误区:耳鸣不是简单的听力下降,也不是幻听。它是一种主观感知的异常声音,通常没有外界声源。

患者听到的可能是嗡嗡声、嘶嘶声或类似电流的噪音,就像耳朵里住进了一台坏掉的变压器。这种声音可能断断续续,也可能日夜不停,轻则影响专注,重则影响生活质量。

耳鸣不是耳朵在叫,而是大脑在误报。声波进入耳朵后,正常会传导到听觉神经,再由大脑进行处理。当听觉系统某处出现问题(如毛细胞损伤、神经通路紊乱),大脑会“误以为”有声音输入,从而产生耳鸣。

长期耳鸣的人,情绪容易变得焦虑、烦躁、抑郁,甚至出现认知障碍。其背后是神经系统的持续过载。

耳鸣就像不停闪烁的警报灯,大脑始终处在警觉状态,得不到休息。久而久之,睡眠障碍随之而来,失眠成为常态。而睡眠剥夺又会加剧耳鸣感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失眠不仅让人精神状态崩溃,还可能诱发真正的生理危机。一个长期被耳鸣折磨得彻夜难眠的人,大脑皮层会出现持久性的兴奋状态,自律神经系统紊乱,从而大大提升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第一个,是急性脑血管意外。耳鸣和脑部供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高频持续耳鸣,往往是脑部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信号。

研究发现,耳鸣患者中小脑后下动脉供血不足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种状态容易发展为脑梗死或脑出血,表现为突然的意识模糊、肢体瘫痪、言语不清。而这,很可能是耳鸣最后的“终点站”。

第二个,是急性心源性猝死。听觉系统与大脑边缘系统关系密切,而后者正是调控心率、血压、情绪的中枢。长时间耳鸣带来的压力负荷,会促使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患有潜在心血管疾病的个体,耳鸣就像一根引线,在某个情绪激动、失眠严重的节点上点燃心脏危机

这些急症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们多么少见,而是它们往往在无声处爆发。一个被耳鸣折磨多年的中年人,在夜深人静时突然倒下,可能再也没机会说出那句“我耳朵里一直有声音”。

很多人以为耳鸣就是耳朵的问题,其实不然。它更像是身体系统多重失衡后的一种外在表现。颈椎压迫、血糖异常、甲状腺功能紊乱、慢性焦虑等,都可能与耳鸣有关。一个长期耳鸣的人,身体往往早已拉响了多重警报。

尤其是颈动脉供血不足,常常被忽视。颈动脉是脑部的主干血管,一旦狭窄或血流受阻,就可能影响听神经系统的供氧,出现耳鸣。而这类人群,也是中风的高危群体

一个人本来性格开朗,但在耳鸣开始后,逐渐变得孤僻、易怒、不愿社交。他开始逃避噪音环境,因为那会让耳鸣更严重。

他开始抗拒谈话,因为别人听不见的声音,却在他脑中疯狂作响。他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慢慢地,生活像被一层看不见的纱蒙住了眼睛

这种身心双重压迫的状态,极易导致慢性焦虑障碍,甚至发展为抑郁倾向。而这类心理问题,又进一步加剧耳鸣的体感强度,形成情绪—耳鸣的闭环。

不是用力忍,不是听之任之,更不是靠玄学调理。需要识别诱因。比如是否近期过度疲劳、情绪波动大、服用了某些耳毒性药物(如某些抗生素类)。应该建立干预意识,包括情绪管理、生活节奏优化、声音环境的合理调整等。

一个有效策略是使用音掩蔽技术。在安静环境中播放一定频率的背景声(如白噪音、雨声、轻音乐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耳鸣感知,减轻神经兴奋。虽然不能从根源消除耳鸣,但对缓解其带来的焦虑感和睡眠障碍有积极作用。

耳鸣很难彻底根除,这是当前研究共识。但它不等于判人生“死刑”。关键在于如何与它和平共处。不断强化对身体信号的感知能力,及时察觉那些可能引发急症的征兆,如突发性耳鸣加剧、头晕、视物旋转、心悸等,是预防突发事件的关键。

一些人通过冥想、呼吸训练、注意力转移训练等方法,显著减轻了耳鸣带来的困扰。这些方式不依赖药物,而是通过重塑神经通路的兴奋模式,让大脑“学会忽略”耳鸣。

现代生活节奏快,信息负荷重、情绪压力大、电子设备频繁使用,都在悄然拉高耳鸣人群的基数。尤其是长时间戴耳机、高分贝音乐、频繁接触蓝光屏幕等,正在悄悄侵蚀年轻一代的听觉神经。

更值得警惕的是,许多人在耳鸣初期毫无警觉,直到出现持续性耳鸣、伴随头晕甚至视力模糊,才开始重视。但那个时候,神经系统可能早已受到累积性伤害。

它可能是身体系统失衡的前兆,也可能是心脑血管风险的风向标。当它出现,一定要认真看待。不是恐慌,而是要有科学的认知和策略性的应对。避免被它拖入深渊,从“听见声音”到“听不见生命”。

参考文献:

1. 赵春丽,李晓峰.耳鸣的神经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1,19(3):487–492.

2. 周丽,张岩.耳鸣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临床分析[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0,18(4):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