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机”00后:我的学生是“钢铁侠”!人形机器人训练师修仕昭讲述他的职业故事

发布时间:2025-10-31 07:34  浏览量:1

修仕昭训练机器人完成浇花任务。

“夸父”人形机器人

机器人扭秧歌、跑马拉松、踢足球赛、搬运货物,今年3月,“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未来重点培育产业,今年5月,《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2025年行动方案》出台……今年以来,作为具身智能典型代表的人形机器人不断给人惊喜,不仅技能“拉满”越来越灵活,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产业升级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一个新职业——人形机器人训练师。他们是如何让机器人变得越来越“能干”呢?青岛早报记者走进乐聚智家(青岛)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与一位00后人形机器人训练师聊聊他的新职业。

10月22日上午,走进位于青岛国际创新园的乐聚智家(青岛)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24岁的修仕昭正身着VR动作捕捉设备,手把手对公司研发的夸父人形机器人进行训练。这位年轻的“教练”告诉记者,他正在进行的工作是采集数据,这也是机器人训练的第一步。

每天清晨来到单位,修仕昭首先会明确当天的数据采集任务。这些任务涵盖家居和工业等多个场景,可能是让机器人学会浇花、榨汁,也可能是叠衣服、擦桌子或收拾盘子。确定需求后,他便开始操作机器人进行重复性的数据采集。“某一个场景,我可能要训练采集个十几遍,甚至上百遍。”他描述道,“例如端盘子的任务,要让机器人把一个盘子从这儿放到那儿,再把它们摞到一起;榨汁的话,需要拿起水果,把它放进榨汁机,然后去按开关。这些我们每天都要进行重复训练。”这个过程,相当于训练师通过设计一系列训练课程“手把手”地教机器人完成每一个动作步骤。

采集到的数据会以文件夹的形式存储在电脑中,包含图片、视频以及机器人全身的运动操作数据。下午的工作便转向对这些数据进行精细标注。“标注完成后,还需经过审核,筛除掉那些动作太慢、操作失误或过于复杂的‘废数据’。经过筛选的优质数据,包括机器人的关节轨迹、视觉信息、力觉反馈等多个模态的数据,会继续被移交至算法团队的同事手中,用于训练机器人内置的人工智能程序。”修仕昭介绍,经过这一系列流程,机器人才会在漫长的训练和学习中逐渐学会自主完成特定任务。

听起来似乎不复杂的工作,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并且因新兴行业十足的科技神秘感而让人充满了好奇。修仕昭坦言,自己最初也是因为好奇和感兴趣而开启了这一新职业旅途。“我本科学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去年本科毕业后,其实对口的就业领域更偏向于智能家居方向,如智能洗衣机、扫地机器人等,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让我感到特别有意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决定回家乡发展并加入了乐聚智家(青岛)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修仕昭说道,“就像当初觉得这份工作非常‘好玩’一样,年轻人选择这一行业就要对机器人有一定的热爱,喜欢每天和机器人一起工作,把它们既当成训练的‘学生’,也当成一起成长的‘伙伴’,在操控机器人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过程中,享受这些乐趣和挑战性。”

乐聚智家(青岛)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COO(首席运营官)梁佳介绍,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企业,乐聚机器人已推出多款智能机器人产品及衍生品,持续专注于机器人在工业智造、商业服务、科研教育、家庭服务等多元场景下的落地应用,公司已经成长为一家专注于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智能机器人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是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唯一的“小巨人”企业。乐聚智家(青岛)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于2024年8月正式落户青岛崂山区,主要面向家庭服务、导览导购、智慧康养等丰富场景进行技术研发转化。

修仕昭和“教练组”的同事们在展厅内训练的夸父机器人,正是公司研发的“大明星”,“夸父”系列入选国家“2024年人形机器人十大创新产品”,目前已经在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展示中心作为“科技讲解员”上岗,以灵动的交互、渊博的“学识”赢得了大家赞誉,还入选青岛市人工智能十大典型示范应用场景,成为服务领域智能化的生动注脚。作为目前全国唯一实现展厅导览讲解交付的人形机器人,夸父已经在百余个城市行业展厅完成部署。

采访现场,“夸父”可以直接代替讲解员介绍公司的展厅内容,手臂舒展幅度精准到厘米级,腿部步态稳健流畅。互动体验环节,记者询问的问题从“青岛有哪些特色景点”到“人形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它也能清晰、流畅地进行回答。这款机器人搭载开源鸿蒙系统与具身大模型,支持实时交互,还掌握26种外语,可根据不同场景定制讲解内容。除了展厅导览功能服务,“夸父”面向家庭服务领域需掌握的技能,是修仕昭和“教练组”团队成员们工作的重点之一。“别看掌握这么多功能的人形机器人好像特别智能、聪明,其实它们也是从‘笨拙’开始,一点点训练而来。”修仕昭说道,“把手伸到哪里抓东西,用多大的力度抓取,什么时候可以松手放等,这些在人类看来轻而易举的操作,对机器人来说却是一件难事。”

记者看到,当“教练”通过VR设备操控机器人进行叠衣服等复杂任务时,因操作延迟或精度问题,经常会出现“我的手到了,但机器人的手还差一点”的情况,因此需要反复调整。“有时候确实会很烦很着急,但机器人本身并无感知,只能依靠训练师一遍遍耐心校准。”修仕昭说。即使是已经掌握了一定技能的机器人,比如具备了基础擦桌子能力,但想要成为“擦桌大师”,还需要不断微调、升级。“当看到自己训练的机器人从笨拙走向熟练,乃至进入实际应用场景时,这是我们最大的成就感。”令修仕昭难忘的是,他刚入职时,机器人还只能完成走路、打招呼等基础动作,经过半年多时间和公司团队共同持续的数据训练,如今机器人已经能够在工业场景下自主进行物料分拣,进入到工厂里执行搬箱子的任务。

新职业的崛起,是时代赋予劳动者的机遇,也是社会进步的见证。在修仕昭看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对于机器人的操作精度要求会越来越高,未来将需要更多有经验的机器人训练师投身这一行。“采集所需的数据、审核数据、再用数据跑出算法模型,一系列操作最终形成机器人的训练过程,整个过程需要多个岗位密切配合。”修仕昭认为,想要从事这一行业,在专业技能上门槛并非高不可攀,“除了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背景,可能更重要的是操作时的细心、数据标注筛查时的耐心,以及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同时,较强的学习能力是必备素质。这个行业发展得很快,我们要不断去接触新的东西。”他举例说,训练工具从最初的简单遥控器,已升级到现在的VR遥操,未来可能还会引入动态捕捉设备,他们必须不断学习使用这些新工具,更新自己的技能,才能跟上行业爆发的步伐。

对于自己的职业未来,修仕昭的目标明确而坚定:“怎么让人形机器人去更好地完成任务,是我努力的方向。”这位年轻的新职业从业者对新兴科技领域展现出强烈的探索与期待,他说,“目前在商业服务领域,我们的机器人已作为讲解员、门店客服、景点导游成功落地;未来在家庭场景,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服务于家庭养老的管家型机器人,能完成一系列任务,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为了这一目标,我们作为机器人、AI的一个‘老师’,同样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学习、要进步。”

在青岛重点发展的“10+1”创新型体系中,其中一个重点赛道就是人形机器人。去年发布的《青岛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提出,青岛要以人形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部组件产品研发为主线,以特定行业典型场景应用为特色,构建人形机器人产业体系。目标是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培育5—8家人形机器人领域重点企业,成为国内重要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基地。今年5月,青岛出台《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2025年行动方案》,提出从技术攻关、平台支撑、产品突破、要素供给和生态集聚五个维度推进26项重点任务。

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加快布局我市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场,建成自主可控的高质量数据集,是我市发展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的当务之急。首先,我市工业制造、家庭服务、康养医疗等特色场景优势明显,积累了丰富的垂直领域行业数据。其次,企业加速集聚。我市已集聚了乐聚智家、钢铁侠、优必康等人形机器人企业,拥有较好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基础,上游也汇聚了一批数据处理的优质企业。崂山人工智能产业园初现集群效应,乐聚智家将在青岛打造家庭服务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总部。此外,算力平台可为人形机器人实时数据处理提供计算支持,目前我市推进建设了多个智算中心、商业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初步具备算力支撑能力。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