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长寿,查一下胆红素!医生:60岁后,胆红素尽量别超这个值
发布时间:2025-10-31 09:22 浏览量:1
60岁的李阿姨,查体时被医生提醒:总胆红素偏高,超过了正常上限。她不以为意,觉得自己没黄疸、没不舒服,怎么可能有问题?
可不到半年,她因为持续腹胀和黄疸住进了医院,确诊为胆管癌晚期。那一次病房里,老伴一边翻着她上一次体检报告,一边喃喃地说:“早知道,那时候就该当回事。”
胆红素这个指标,在体检报告里常常被忽略。它不像血糖、血脂那样被大众熟知,也不像肿瘤标志物那样让人紧张。
但我做了二十年消化科医生,越是常见的指标,越能反映出身体的深层隐患。尤其是60岁以后,胆红素一旦长期升高,往往不是“小事”。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代谢的产物。正常情况下,它通过肝脏处理后,经胆道排出体外。但当肝细胞受损、胆道阻塞或红细胞异常加速破坏时,
血液中的胆红素就会升高。轻则皮肤发黄、尿黄,重则发展为肝功能衰竭、胆道肿瘤,甚至引发全身炎症反应。
临床上我们将胆红素分为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两者的升高意义不同。直接胆红素多与胆道梗阻、肝细胞损伤有关,间接胆红素则常见于红细胞溶解或肝脏摄取障碍。
体检报告里常写作“总胆红素”,实际上是两者的总和。总胆红素的正常范围,多数实验室参考值为3.4到20.5微摩尔每升。
60岁以后,肝脏代谢功能逐渐下降,这是自然老化的过程。但关键在于,有些人胆红素轻微升高多年,一直被误判为“良性波动”,结果错过了早期发现肝胆疾病的窗口。
我们在门诊接诊的胆管癌、肝癌、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有超过一半在数年前就有胆红素异常的记录,只是都没引起足够重视。
2022年发表在《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胆红素超过22微摩尔每升者,其罹患胆道系统肿瘤的风险较正常人群高出4.3倍。这项研究纳入了7省市共3万余名老年体检者,随访时间长达7年,数据非常扎实。
很多人会误以为,胆红素只要不引起黄疸,就是安全的。黄疸出现时,往往说明胆红素已经升高到34微摩尔以上,距离疾病晚期已经不远。
而在临床早期,胆红素可能只是轻度高于正常,比如22、25、28微摩尔,但这个阶段,正是干预最有效的时候。
再说个真实例子。72岁的王叔是个老烟民,胆红素一直在28-30微摩尔之间波动,三年前被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这种疾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胆红素升高是唯一线索。
他坚持服药、定期复查,至今病情稳定,没有发展成肝硬化。而他身边一个朋友,胆红素升高后没管,后来查出肝门区胆管癌,手术都没机会做。
从机制上讲,胆红素的升高是个系统性信号。它可能是肝细胞炎症坏死的结果,也可能是胆道受压、狭窄、结石卡住导致的胆汁淤积。
一旦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胆红素就回流入血,引起全身代谢异常,不仅损伤肝脏,还会影响肾脏、心脏甚至脑部功能。老年人本身体质脆弱,一旦代谢失衡,很容易诱发急性肝衰或感染。
2020年《中华肝脏病杂志》发布的《中国胆汁淤积性疾病专家共识》中明确指出,胆红素持续高于25微摩尔/升,超过6个月,需高度警惕慢性胆道疾病,建议行肝胆磁共振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明确原因。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国家级指南的建议。
有些人胆红素升高,是因溶血性疾病,比如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这类人群的间接胆红素会明显升高,虽然短期不影响肝功能,但长期高胆红素状态也会诱发胆结石。尤其在老年人中,胆红素性结石是常见的胆囊切除原因之一。
不能忽略的是,胆红素升高还和多种癌症的发生有关。2018年《肝胆外科杂志》刊载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指出,胆红素水平越高,胰腺癌和胆管癌的检出率越高,且预后越差。
高胆红素不仅是肿瘤的结果,可能也是促发因素。胆汁淤积造成的慢性炎症环境,为癌变提供了土壤。
再讲一项近年的研究。2023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发表在《中华消化杂志》的文章中发现,在胆红素升高的老年患者中,约有12%最终被诊断为肝门区肿瘤,其中一半以上无明显黄疸或其他症状,仅靠胆红素轻度异常被早期发现。这类“沉默型肿瘤”,一旦错过早期,就几乎无治。
那胆红素升高该怎么办?不是一看到偏高就要吃药,关键是搞清楚原因。第一步,是复查肝功能全套,包括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等,看是否有肝细胞损伤或胆道阻塞表现。
若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要考虑肝外胆道阻塞;若间接胆红素为主,则要排查溶血性疾病或Gilbert综合征。
必要时,建议做肝胆彩超或磁共振,尤其是胆红素长期在25微摩尔以上的老年人。影像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胆道狭窄、结石、肿瘤等病变。若怀疑癌变,需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如CA19-9、AFP等,再进一步行CT或内镜检查。
治疗方面,如果是胆结石或胆道梗阻引起,通过ERCP(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可直接取石、缓解梗阻。若是肝炎因素,需要抗病毒或抗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则需长期服用熊去氧胆酸,并监测肝功能变化。
预后方面,胆红素升高并非绝症,但关键在于控制在安全范围内。60岁以上人群,建议胆红素稳定维持在20微摩尔每升以内,一旦突破25,就要进入高度警觉状态。越早干预,肝胆系统的储备功能越能保住。
胆红素还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适度升高(如Gilbert综合征)的人群,某些研究显示其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反而略低。但这类生理性升高需由专业医生判断,不能一概而论。区分病理性与生理性升高,是临床判断的核心。
作为医生,我常说,体检报告上的每一个红字,都是身体发出的提醒,胆红素更是其中最沉默的信号。它不像血糖那样波动明显,也不像血压那样容易感知,但它的异常,往往是系统性疾病的前哨。60岁以后,每一次胆红素升高,都值得认真对待。
人过中年,身体的代谢系统已经没有年轻时那么强悍。一项小小的胆红素波动,可能是肝细胞正在奋力清除代谢产物的信号,也可能是胆道已经被肿瘤悄悄压迫的征兆。我们不能等到皮肤泛黄、眼白变黄才匆忙就医,那时候,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时机。
医学从来不是“急救式”的应对,而是“预判式”的管理。胆红素,既是代谢的终点,也是疾病的起点。看懂它,读懂它,是每一个步入老年的我们,对自己身体应有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吴明珠.中国胆汁淤积性疾病专家共识(2020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0,28(12):908-917.
[2]王建民,赵航.胆红素升高与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关系[J].肝胆外科杂志,2018,26(4):243-248.
[3]李晓辉,陈文斌.老年人胆红素升高的临床特征及肿瘤相关性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23,43(6):4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