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潮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10-31 05:48 浏览量:1
根据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撰写关于广东省潮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状况的详细研究报告。
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潮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背景与战略意义:介绍城市更新行动背景下潮州道路交通更新的必要性,分析其作为广东"东大门"和连接粤闽节点的战略定位。潮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与成效:从跨区域通道、城市内部路网、农村公路、智慧交通等方面分析现状,总结主要成效。潮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主要措施:分析规划引领、工程建设、精细治理、智慧赋能等方面的具体措施。潮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讨路网结构、区域均衡、公共交通等方面的瓶颈。潮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改进建议:提出系统性改进建议。结论与展望:总结潮州经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潮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背景与战略意义
城市更新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而道路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动脉系统,其更新改造对于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具有深远影响。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更新应当遵循"以人为本、提质增效、绿色智能、安全韧性"的基本原则。潮州市作为广东省的"东大门",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其道路交通更新改造不仅关乎城市内部畅通,更直接影响粤东地区与周边省份的联动效率。
近年来,潮州市道路交通发展已从大规模建设阶段进入存量优化与增量提升并重的新时期。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和广东"东大门"提升工程的实施,潮州市以建设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道路交通系统更新改造。2024年,潮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7%,增速排名全省第8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面对机动车保有量达108.5万辆且年均增长率10%的压力,潮州市道路交通系统仍面临路网结构不均衡、区域衔接不畅、老旧基础设施改造难等挑战。
本报告旨在系统梳理潮州市在城市更新行动精神指引下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分析采取的关键措施,研判面临的问题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路径,为持续推进潮州市城市交通更新行动提供决策参考。
2 潮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与成效
2.1 跨区域通道建设成效
潮州市大力推进跨区域战略通道建设,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周边省份的交通联系。漳汕高铁潮州段建设已全面铺开,粤东城际铁路潮州段进入箱梁架设施工阶段。这些项目将显著增强潮州在粤东地区铁路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在高速公路方面,潮州市已形成"三横两纵"高速公路网,包括沈海高速、汕昆高速等主干线路,构筑了潮州市与周边城市联系的对外通道主骨架。
广东"东大门"提升工程是潮州门户通道建设的重点举措。该工程聚焦3条高速铁路、6条高速公路、11条国省道干线和高速出入口连接道路共20条总长531公里的门户路段,实施"一路一方案"差异化风貌提升。例如,外环北路通过两次"大变装",从原来违搭物散乱、垃圾堆积的状况,转变为一条绿色廊道,沿线增设口袋公园、小花坛等景观节点。沈海高速钱东出入口通过绿化岛乔木、灌木错落有致的景观设计,打造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入城通道。
2.2 城市内部路网优化成效
潮州市高度重视城市内部路网的优化提升,针对交通拥堵点采取"一点一策"的精细化治理模式。潮州大道作为横穿潮州城区南北的主干道,通过压缩渠化岛、优化车道配置、设置摩电车停车区等措施,使直行通行效率提高40%以上,整体通行效率提升20%以上,城区南北通行时间由改造前的25分钟左右压缩到12分钟左右。
在打通"断头路"方面,潮州市取得了显著进展。银槐西路等9条断头路全面打通,市城区重要道路节点"短平快"改造全面完成。潮汕公路浮洋段约2.5公里路段在2025年国庆节前完成沥青路面标线划设并开放通行,进一步缓解了沿线交通压力。这些措施有效完善了城市路网微循环系统。
针对古城交通这一特殊挑战,潮州市创新实施了车辆预约通行系统。2024年春节期间,预约通行时段共72.3万辆次汽车进入古城区,潮州市中心城区拥堵延时指数1.6,同比下降2%,车辆通行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完善古城区"P+R"停车公交换乘接驳机制,启用古城南部及东部停车场并新增路边停车位1200个。
2.3 农村公路与"四好农村路"建设成效
潮州市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023年潮州市"四好农村路"完工69.98公里,超过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下达的建设目标任务62公里。近十年来,潮州市共建设改造"四好农村路"2400多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50座、公路安防工程建设改造1488公里。这些工程使许多崎岖的农村沙土路变为平坦、宽敞、安全的致富路。
"四好农村路"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潮安区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市2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100%,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农村客运服务也得到显著改善,潮州市894个建制村全部实现"村村通客车",采取公交、农村客运班线、预约响应通车等多样化运营形式,解决了偏远及山区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
2.4 智慧交通与绿色建设成效
潮州市积极推进智慧交通建设,科技赋能交通管理。市公安局智能交通指挥中心于2017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同步改造建设市区37个路口信号灯系统、28个路口的闯红灯电子警察系统,27个点位的高点监控系统和8个点位的交通诱导屏系统。2021年至2022年,中心城区54个路口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全面升级,对市区6条主干道32个路口进行双向绿波带智能协调控制。
在绿色交通方面,潮州市大力实施干线公路绿化品质提升。截至2024年,全市20条提升线路、30个项目均已开工,其中13个项目已完工。潮州市累计投入资金1110万元,在19个高速公路出入口种植乔灌木1.1万株、铺植草本8.6万平方米;在国省道、农村公路种植乔灌木约2.6万株、铺植草本0.46万平方米。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绿美潮州生态建设。
3 潮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主要措施
3.1 规划引领与系统设计措施
潮州市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在道路交通更新改造中的引领作用。市政府编制了《潮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至2035年,明确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的目标。规划提出了"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的交通发展定位,为道路交通更新改造提供了明确方向。
在专项规划方面,潮州市制定了《潮州市建设好广东"东大门"提升工程工作方案》,以房屋风貌提升、绿美干道提升、乱搭乱建整治、撂荒地整治、坟地整治的"两个提升三个整治"为重点,大力整治"城市门户"路段。针对古城交通问题,制定了《潮州市城区治堵保畅工作方案》,对古城旅游区近、中、远期停车、疏导、公交、基础设施等进行系统规划。
潮州市还注重分类指导的规划策略。针对不同路段采取"一路一方案"差异化风貌提升措施。如国道G228线汾水关路段重点构建微地形节点,增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微景观;而城市主干道则更多考虑交通功能与景观效果的有机结合。
3.2 工程建设与技术创新措施
在工程技术方面,潮州市针对不同项目特点,采取了多样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于主干道改造,采用综合优化策略。潮州大道改造通过压缩渠化岛作为硬手段,以压缩车道宽度、设置摩电车停车区、优化标志标线、优化红绿灯配时作为软配套,显著提升了道路通行能力。
在交通拥堵治理方面,潮州市采取"一点一策"的精细化模式。以潮州大道-南较路口为试点,通过铲除道路中间部分绿化带增加车道,封闭道路中间交叉口,设置掉头口,取消过街斑马线并引导行人走人行天桥等一系列措施,使该路口从大排长龙变为有序高效通过。试点成功后再推广至全线7个路口改造,将施工工期压缩在两个月内,采取错峰施工、夜间施工模式,减少对市民出行影响。
对于材料工艺创新,潮州市在道路建设中注重成本效益与工程质量平衡。在国道G228线汾水关两侧花圃矮墙提升中,创新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砌筑的施工方式,代替传统砖块砌筑施工,将工期从三个半月缩短至两个月,造价减少了55%。
3.3 精细治理与人性化服务措施
潮州市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道路交通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针对古城交通这一特殊区域,建立分层管控机制。将古城区由内向外划分为"核心管控区、次核心管控区、外围管控区"三个区层,设置环古城路面定点执勤组、机动巡逻组及事故处理组,由内向外逐级控制交通总量。同时,联合互联网运营商,开展古城地图系统更新工作,优化景点、停车场、公交路线等导航数据,引导外来车辆至古城外围大型停车场进行换乘接驳。
在停车管理方面,潮州市多措并举缓解停车难问题。城区共有15459个公共停车泊位,其中路外智慧停车泊位8603个。针对古城区域,启用古城南部及东部停车场并新增路边停车位1200个。同时,推动"三拆"工作,拆除违建超99万平方米,释放城市空间。
针对慢行交通,潮州市注重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完善。然而,潮州市中心城区步行道被侵占现象比较普遍,非机动车道空间不足,行人立体过街设施数量偏少。针对这一问题,潮州市在道路改造中逐渐完善慢行系统设置,如在学校周边路段设置接送临时停车位、安装柔性防撞柱等措施,保障学生安全。
3.4 智慧赋能与创新应用措施
潮州市大力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应用新技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在智能信号控制方面,公安交警部门科学制定信号优化策略,已完成中心城区54个路口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升级。以潮州东大道为例,溪口大道-溪口一村路段绿波上线优化后,道路东往西方向行程时间缩短33%,行程车速提升48%;西往东方向行程时间缩短19%,行程车速提升24%。
在数据驱动决策方面,潮州市建立运输车辆、船舶、工程器械运行安全监管和执法信息共享机制。然而,智慧交通发展仍面临挑战,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大都处于多部门分头建设、独立运行状态,缺少上层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系统信息"孤岛"问题突出。
潮州市还积极探索车路协同技术应用。完成市交通运输视频监控指挥中心、潮州港视频监控平台、巡游出租汽车实时监控平台等智慧交通平台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9个普通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监测点项目建设,正式启用执法。
4 潮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4.1 路网结构性矛盾与瓶颈问题
潮州市城市路网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主要表现为"外环未成、内部不畅"的矛盾。根据《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潮州市区路网骨架系统总体规划布局为"三环七射五通道",但截至目前,外环部分线路仍未贯通,渣土车、货车等大型车辆需行经市区部分主干路线过境,城区内部"断头路"较多。
在路网密度方面,潮州市中心城区道路密度偏低。中心城区现有主干道61条,次干道43条,城市主干路网密度为0.34,次干路网密度为0.7,支路网密度约1.26,均低于国标标准。同时,潮州缺乏快速通道,导致车辆通行效率受限。
城市组团间连接不足也是突出问题。潮州市区与潮安、饶平等组团之间联系不畅,快速串联城市各高铁站及产业平台的功能不强。特别是潮州与汕头、揭阳这两大相邻城市之间的城际快速交通体系尚未形成,缺少直连直通的快速通道。
4.2 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问题
潮州市道路交通发展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城区路网密度高、技术等级高、服务设施完善;而农村地区,特别是北部山区,交通条件仍较滞后。高速公路对北部山区的辐射和服务较弱,南北发展差距明显。
在公共交通服务方面,潮州市中心城区公交发展滞后,载运量较低。全市公交线网布局有待优化,公交站场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首末站只能占用道路空间发车和停靠。公交运营服务时间短,且部分线路准时性难以保障。受私家车增长、网约车行业发展的冲击,潮州公交客运量偏低,中心城区公交分担率仅为0.42%。
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潮州市城区共有15459个公共停车泊位,小汽车保有量为21.62万辆,城区停车泊位总数与城区汽车保有量比值为0.071:1,远低于国际上城市1.2-1.4:1(车位/车)标准。特别是在古城区、医院、学校等重点区域,停车难问题尤为突出。
4.3 智慧交通发展短板
潮州市智慧交通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满足现代交通管理需求。智慧交通顶层规划缺失,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大都处于多部门分头建设、独立运行状态,缺少上层的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系统信息"孤岛"问题突出。
在交通信息化应用方面,前端设施的数字化、网联化和智慧化存在较大短板。在大数据分析、交通运行监测与辅助决策、智能化运用(建/管/养/运)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缺乏全市统一的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无法有效汇聚各业务的相关交通数据并建立交通运输各类主题的标准数据库。
公众出行信息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现阶段为公众提供的综合性出行信息服务,仍以电子站牌、小程序或APP集成的公交类通用性、片段式服务为主,为公众提供全场景、动态的信息服务尚缺乏基础。
5 潮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改进建议
5.1 强化系统规划,优化空间结构
潮州市应立足广东"东大门"的战略定位,坚持规划先行,完善道路交通更新改造规划体系。首先,应结合《潮州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行动方案,明确不同时期交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空间布局。规划应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提升居民出行体验作为核心目标。
其次,应强化区域协同规划。建立健全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规划协调机制,共同谋划跨区域交通通道。重点推进广河客专延长线、漳汕高铁等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积极融"湾"入"圈",融入大湾区核心城市"2小时交通圈"。同时,加强市域内各区域之间的交通协同,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
第三,应完善分类指导的规划策略。针对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不同等级道路,制定差异化的更新改造策略和技术标准。对于老城区道路,应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和现有路网格局,采取微改造方式;对于门户道路和产业园区道路,则坚持高标准规划,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5.2 优化交通网络,提升枢纽能级
针对路网结构性矛盾,潮州应重点完善城市环线系统,缓解过境交通压力。加快外环线建设,尽快实现"三环七射五通道"的规划目标,分流过境交通,减少市区交通压力。推进潮州大道等主干道快速化改造,形成城市内部快速交通走廊。
在枢纽能级提升方面,应加快推进潮州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周边市政配套设施,提升枢纽集疏运能力。积极推进各县区枢纽节点的规划建设,形成多层级枢纽体系。强化枢纽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发展"枢纽+城市"的开发模式,提升枢纽周边区域价值。
对于关键节点改造,应延续"一点一策"的精细化治理模式。针对拥堵严重的交叉口,通过渠化优化、信号配时优化、交通组织优化等措施提升通行效率。推广智能信号控制系统,根据交通流量自动优化信号配时,提高路口通行效率。潮州大道改造经验表明,通过精细化设计,道路通行效率可提升20%以上。
5.3 提升治理能力,优化出行服务
潮州市应进一步深化精细化管理,提升道路交通服务品质。针对学校、医院、商圈等热点片区交通拥堵问题,可采取微循环改造、停车管理、交通组织优化等综合措施。如在古城区,进一步完善车辆预约通行系统和"P+R"换乘机制,优化交通流线。
在停车管理方面,应多措并举增加停车供给。结合城市更新,增加公共停车场供给,特别是在老旧小区、医院、学校等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区域。鼓励错时共享停车,挖掘现有停车资源潜力。同时,加强路内停车管理,分路段、分时段制定差异化收费政策,提高车位周转率。
针对公共交通服务短板,应优化公交线网布局,提高公交服务品质和吸引力。延长公交运营时间,提高准点率,增强公交竞争力。探索灵活多样的公交服务模式,如微循环公交、定制公交等,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提升公交信息化水平,为乘客提供实时、准确的出行信息。
5.4 推动创新融合,促进绿色发展
潮州市应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提升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设城市交通大脑,整合多源交通数据,实现交通运行监测、预警和调控一体化。消除信息孤岛,建立统一的交通数据平台,为精准决策提供支持。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加快充电桩网络布局。优化公共交通线网,提高公交服务品质和吸引力,引导市民形成绿色出行习惯。结合道路更新改造,增加绿化景观设计,打造生态廊道,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技术。
提升交通韧性水平,加强交通基础设施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针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制定交通应急预案,保障应急通道畅通。完善交通安全设施,提升道路安全防护水平。特别是针对农村公路安全风险,加大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投入。
6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潮州市道路交通更新改造的现状、措施、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分析表明,潮州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但仍面临结构性矛盾、区域失衡、公交效能不高等挑战。未来,潮州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规划引领,创新技术应用,深化精细治理,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推进道路交通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潮州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区域一体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和漳汕高铁建成通车,潮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联系将更加紧密,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智慧化赋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将日益广泛,智慧交通系统将成为提升交通效能的重要手段。绿色化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推动交通领域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新能源汽车、绿色出行将得到更大发展。人本化导向:道路交通更新改造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体验,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提升出行品质和幸福感。通过持续推进道路交通更新改造,潮州将逐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潮州建设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