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剪纸绽新彩 匠心传承育新人

发布时间:2025-10-31 11:10  浏览量:1

本报记者张袁子奇 实习生杨怡

在宣威市西宁街道第四小学,徐姣老师的剪纸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她手中几经翻转、裁剪,顷刻间便化作灵动的蝴蝶、繁复的团花、鲜活的人物。徐姣,这位80后女教师还有另一个身份——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威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以巧手与匠心,让古老的剪纸技艺在校园与乡土间焕发新的生机。

●缘起:从奶奶手中接过剪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旦有了兴趣,再难也愿意钻研。”徐姣的剪纸启蒙,源于童年时的温暖记忆。课余时间,她总爱围着奶奶,看一张张普通的红纸如何在奶奶的手中变成寓意吉祥的鞋垫花、喜庆的双喜字……奶奶的耐心教导,为她打开了剪纸艺术的大门。

这份热爱伴随徐姣一路成长。大学期间,她系统学习了素描、国画等美术知识,为剪纸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成后,她并未放弃与乡土文化的联结,而是主动回到奶奶身边,潜心学习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复杂纹样,成为宣威剪纸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求索: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前行

成为传承人,意味着既要守护根脉,也要勇于创新。

徐姣深知,传统纹样是剪纸艺术的根基。为此,她长期走访,收集传统纹样,至今她已创作、复原传统题材作品300余件。同时,她大胆为古老技艺注入时代气息。徐姣的作品以剪为主、以刻为辅,构图细腻饱满,既有传统神韵,又具现代美感。

她创作的《欢庆国庆》《扶贫奔小康》等系列作品,先后入选市县各级展览;作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受邀参加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民族体育主题的剪纸团扇和书签作品,荣获省级非遗文创作品二等奖。

●深耕:让非遗种子在校园生根

徐姣将非遗传承的主阵地放在了校园。在她的推动下,西宁四小建立起系统的剪纸课程体系:三年级学生从对称剪纸、十二生肖纹样等基础内容学起,培养兴趣;四、五年级学生则尝试剪刻结合,开展主题创作。

如今,剪纸已成为西宁四小的特色名片,全校数千名师生都在学习这门技艺,校园内常年展示着师生们的剪纸作品。2022年,西宁四小被评为宣威市“非遗剪纸进校园”示范点;学生的剪纸作品屡次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徐姣用实践证明,非遗不仅能“进校园”,更能“活在校园”,融入孩子们的成长记忆。

●远行:迈向广阔天地开拓传承新局

徐姣的传承之路,并未止步于校园。2022年,宣威市非遗剪纸徐姣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致力于将剪纸技艺推广至更多学校。徐姣积极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民俗节庆期间,她带领市民体验剪纸魅力,让非遗从展台“走”进生活。

2025年,面对来访的大学生支教团,徐姣不仅热情娴熟地示范“一剪成蝶”的技巧,更将多年总结的、适合乡村孩子的教学方法倾囊相授,希望借助年轻志愿者的力量,让剪纸艺术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角落。

●展望:一纸一剪剪出未来

回首十余载传承路,徐姣也曾面临时间冲突与外界的质疑,但孩子们创作时专注发亮的眼神是她坚持的动力。

面向未来,她满怀期待:“希望能带孩子们走进古村古镇,在真实的民俗场景中寻找灵感;也想把收集到的传统纹样建成数字资源库,方便更多人自学剪纸。”徐姣,这位扎根乡土的非遗传承人,正用手中的剪刀,一刀一刀地剪裁着非遗传承的广阔未来,让古老的宣威剪纸技艺绽放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