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否与天冷有关系?医生提醒:不想躺医院,天冷时这4件事一定要做!
发布时间:2025-10-31 14:20 浏览量:1
65岁的老李,去年冬天刚退休不久,想着终于能好好享清福。可没想到,一个寒流刚到,他早晨起床时突感胸闷、头晕,差点摔倒。
送到医院一查——下肢静脉血栓。医生说,好在送得及时,再拖半小时可能就危险了。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40万人因血栓相关疾病住院,其中冬季病例占比高达六成。
《黄帝内经》里早有记载:“冬气闭藏,血脉凝涩。”意思是,天冷时阳气收敛、血流缓慢,血脉容易“凝结”。
老李出院后感慨:“真没想到,冷风一吹,血液也能‘堵车’。”
其实,这不是个例——天冷确实和血栓有着剪不断的关系。那血栓到底怎么来的?又该怎么防?
一、为什么天冷容易形成血栓
1.气温下降,血管“收口”太快
天气一冷,人体的血管会本能地收缩来保暖。血管变窄后,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里的红细胞、血小板更容易“堆积”,形成微小血块。
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科专家指出,冬季气温每下降1℃,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就上升2%~3%。
2.血液变稠,就像“浓汤”不好流
低温让人体水分蒸发减少、饮水量下降,血液中的水分减少,黏稠度上升。中医讲“血行风中则涩”,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尤其老年人本身代谢慢,血液就更容易“稠化”,一不小心就堵住血管。
3.活动减少,血液“懒”了
冬天冷,很多人窝在家不愿动,久坐一天下来,下肢静脉回流受阻。
《英国医学期刊》曾发表研究:久坐超过2小时,静脉血栓风险增加125%。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被验证过的事实。
二、医生提醒:防血栓“4件事”必须做
1️⃣别老坐着,动一动才有“活血”的底气
别以为坐着休息是养生,动一动才是最好的防血栓法。
医生建议,每隔30到60分钟起身活动一次,哪怕只是站起来伸个懒腰,也能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有句老话:“动则生阳,阳生则血行。”冬天动一动,不光能暖身,还能让血流顺畅。
在室内不方便外出的人,可以做抬腿、踮脚尖、小步走等轻运动。别小看这些小动作,它们比你想象的更有效。
2️⃣手脚腰腿要保暖,防血管“抽筋”
冷空气一袭,血管骤缩,尤其是手、脚、脖子和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讲:“冬三月,闭藏,勿泄气。”意思是冬天要“收气护阳”。
保暖要到位,尤其是下肢——穿厚袜子、别光脚踩地砖;出门时戴手套、围巾;晚上睡觉前用温水泡脚10分钟。
研究显示,坚持泡脚能让下肢血流量提升20%以上,对防止静脉血栓很有帮助。
3️⃣少吃油,多喝水,血液才“顺滑”
冬天人容易贪吃火锅、烤肉,油脂一多,血脂也高。
南方医科大学一项调查显示,高脂饮食人群的血液黏稠度平均高出正常人25%。
医生建议:
每天多喝温水1500~2000ml;
多吃蔬菜、水果、燕麦、深海鱼;
控制火锅蘸料、油炸食品的频率;
少盐、少糖,尤其高血压人群更要注意。
中医里说“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清淡,不仅护血脉,也能调气养身。
4️⃣按医嘱吃药,别乱停!
这是很多人忽视的一点。
不少患者觉得“最近没不舒服”,就停药或减量。殊不知,冬天正是血栓风险最高的时候。
医生提醒:抗凝药物要在专业指导下服用,不能擅自停药。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约有38%的血栓复发病例与“自行停药”有关。
老年人最好定期体检,检查血液黏稠度、血脂和凝血指标。
结尾:
冬天让人感觉宁静,却也藏着隐患。血栓,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冷+懒+油腻+忽视”的结果。
医生常说:“血顺则人安。”天冷不是血栓的罪魁祸首,真正的危险,是我们对身体信号的忽视。
你可能注意不到自己手脚冰冷,也没在意偶尔的头晕、胸闷,但那也许就是血液在“抗议”。
所以,从今天起,
动一动,
暖一暖,
吃得清淡一点,
按医嘱吃药。
让血液“热起来”,让身体“活起来”,
今年冬天,不做“血管的俘虏”,做自己健康的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