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这四人本没机会做皇帝,结果意外“躺”上了皇位
发布时间:2025-10-31 15:35 浏览量:1
在中国古代皇权继承中,“嫡长子继承制”是主流规则,多数皇帝的皇位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是主动争夺而来。但历史上也有几位“天选之子”,原本继承顺位几乎为零,却因各种意外巧合,被动“躺”上了皇位,成为皇权更迭中的意外赢家。以下四位最为典型:
1. 汉文帝刘恒:偏远藩王的“被动登基”
本来没机会的原因: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母亲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姬妾,归顺刘邦后一直不受宠,连带着刘恒也被父亲忽视。刘邦平定天下后,刘恒被封为“代王”,封地在代郡(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处边境、贫瘠荒凉,远离长安的政治中心。在刘邦的儿子中,刘恒既非嫡子(嫡子是吕后之子刘盈),也非宠妃所生,性格又低调隐忍,完全是皇权斗争的“边缘人”,没人把他视作皇位候选人。
意外“躺赢”的过程: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大肆打压刘氏宗室,刘邦的儿子们大多被吕后迫害致死(如刘如意、刘恢等),唯有远离权力中心的刘恒,因“存在感太低”得以幸免。吕后去世后,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发动政变,诛杀诸吕,彻底清除了吕氏势力。此时皇位空缺,大臣们需要选一位“靠谱”的继承人——既要有刘氏血脉,又不能有强势的母家(怕再出现“吕后第二”)。反复筛选后,大臣们发现:代王刘恒母家薄氏温顺无权,刘恒本人性格宽厚、口碑良好,是“最安全”的人选。于是派人前往代地迎立刘恒,刘恒起初还怀疑是陷阱,犹豫再三才进京登基,堪称“天上掉皇位”的典范。
2. 汉宣帝刘询:从狱中婴儿到平民皇帝
本来没机会的原因:刘询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汉武帝晚年发生“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诬陷谋反,全家被杀,刚出生不久的刘询(原名刘病已)也被投入狱中,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狱中长大的皇帝。后来汉武帝大赦天下,刘询被释放,但已沦为平民,流落民间,靠祖母家的亲戚接济度日,完全脱离宗室核心,别说皇位,就连宗室身份都近乎名存实亡。
意外“躺赢”的过程: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刘弗陵继位,但昭帝年仅21岁就驾崩,且没有子嗣。权臣霍光先是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可刘贺在位仅27天,就因荒淫无道、滥杀大臣被霍光废黜(史称“汉废帝”)。此时皇位再次空缺,霍光急需找一位“容易控制”且有正统血脉的继承人。有人推荐了流落民间的刘询——他是汉武帝的嫡系曾孙,身份正统,且长期生活在民间,没有政治根基,正好符合霍光的需求。就这样,原本是平民的刘询被迎入宫中,登基为汉宣帝,堪称“史上最意外的皇位继承”。
3.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藩王之子的“捡漏”登基
本来没机会的原因:朱厚熜是明宪宗的孙子,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封地在湖北安陆(今钟祥),属于地方藩王。按照明朝“嫡长子继承制”,皇位本该由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帝)的子嗣继承,可朱厚熜和武宗只是堂兄弟关系,且已分家为藩王,正常情况下,他这辈子只能继承兴献王的爵位,和皇位毫无关联。
意外“躺赢”的过程:明武宗朱厚照是历史上有名的“贪玩皇帝”,沉迷游乐、荒于朝政,31岁就驾崩了,关键是他没有儿子(甚至没留下子嗣)。此时明朝皇室面临“断嗣”危机,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大臣只能按照“兄终弟及”的祖制,在宗室中寻找血缘最近的继承人。筛选后发现,武宗的父亲明孝宗朱祐樘只有武宗一个儿子,只能往上追溯到明宪宗的孙子辈——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是血缘最近的候选人。于是大臣们派人前往安陆,将14岁的朱厚熜接入北京登基,即嘉靖帝。这位少年藩王原本在安陆过着悠闲的藩王生活,突然被推上皇位,全程“被动接旨”,妥妥的“躺赢”。
4. 宋理宗赵昀:远支宗室的“傀儡逆袭”
本来没机会的原因:赵昀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世孙,但属于宗室远支——他的祖父是普通宗室子弟,父亲赵希瓐只是个小小的山阴尉(县级武官),家境普通,甚至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宋朝自宋太宗赵光义之后,皇位一直由太宗一脉传承,太祖一脉早已沦为边缘宗室,赵昀本人更是和皇位隔着“十万八千里”,年轻时连宗室的核心活动都没资格参加。
意外“躺赢”的过程:宋宁宗赵扩在位时,原本有几个皇子,但都陆续早逝,皇位继承人成了难题。权臣史弥远想长期操控朝政,不愿意立有主见、有势力的宗室子弟为储君,于是暗中物色“容易控制”的远支宗室。他派人四处寻访,最终找到了赵昀——这位太祖后裔既无背景,又性格懦弱,正好符合史弥远的要求。史弥远先将赵昀接入宫中,立为沂王嗣子,暗中培养;宋宁宗驾崩后,史弥远直接矫诏,废掉了宋宁宗原本指定的继承人赵竑,拥立赵昀为帝。赵昀直到登基前一刻,都不知道自己会成为皇帝,完全是史弥远手中的“傀儡工具人”,却意外坐上了皇位。
共性:“躺赢”的核心是“无威胁+有正统”
这四位皇帝之所以能“意外登基”,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自身“无威胁” ——要么母家薄弱(刘恒),要么无政治根基(刘询、赵昀),要么年纪尚小(朱厚熜),不会对权臣或大臣的利益造成威胁,成为“最优妥协人选”;二是有正统血脉——虽然继承顺位低,但都属于皇室嫡系或近支,符合“君权神授”的法理,能让朝野信服。
他们的经历也印证了古代皇权继承的本质:看似“嫡长子优先”,实则是“实力+机遇”的博弈,而“机遇”往往留给了“没威胁却有资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