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签了!唐山国资接管通信龙头,套现9.47亿,两位创始人退场

发布时间:2025-11-01 08:07  浏览量:2

大多数情况下,上市公司创始人把控制权交给国资都会被质疑是不是经营不下去了,但也有少数例外,股民不但不质疑,还恨不得放鞭炮庆祝。

近日,通信设备制造领域的老牌公司共进股份发布公告,81岁的创始股东汪大维和80岁的唐佛南把控制权转让给唐山国资平台唐山工控。

消息一出,已经停牌多日的共进股份下周一复牌,股价能涨多少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足够让近一年来被套的6万股民看到回本的希望了,怎能不庆祝。

不过,更绝的还是三方共赢。

对81岁的汪大维和80岁的唐佛南来说,这是体面收场,此前通过各种方式陆陆续续减持套现,加上这次转让落袋9.47亿,合计套现超过15亿,算是功成身退。

对接手共进股份的唐山工控来说,买到了自己想要的资产,这家公司主营通信终端设备制造,深耕AI硬件和数通业务,正好可以补上唐山国资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短板。

而对共进股份的6万股民来说,一个年过八旬一心想退的私人老板换成了资源雄厚的国资背景,这不管对公司未来还是股价走势,都是件天大的好事。

也就是说,这一交易,创始人、国资、股民都赢了。

当然,严格说来,最让人羡慕的还得是两位老创始人,81岁领走将近10个亿,太圆满了。

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汪大维和唐佛南今天退场的体面,要归功于34年前那次高中同学重逢后的携手创业。

汪大维出生于1944年,现年81岁,早年在深圳南山开发公司赤湾石油基地当副总经理,那时候就展现出了敏锐的商业嗅觉,手里攒下了不少资源。

唐佛南比他小一岁,1945年生人,履历更硬一些,当过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还在湘潭无线电厂当厂长,后来又跑到湖南省电子研究所当所长,在电子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

两人本是高中同学,毕业后各奔东西,一个扎根深圳搞开发,一个在湖南搞技术,谁也没想到会在1991年重逢,而且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创业。

那一年,汪大维47岁,唐佛南46岁,两人合伙创办了深圳市同维电子有限公司,这就是后来共进股份的前身。

有意思的是,"同维"这个名字也藏着心思,"同"是唐佛南的"唐"字谐音,"维"直接来自汪大维的名字,两个老同学把彼此刻进了公司基因里,这份情谊不一般。

创业初期,两人分工很明确,汪大维负责拉资源搞市场,利用在深圳积累的人脉打通销售渠道,唐佛南则发挥电子专业背景,带着团队攻克技术难关。

那时候通信市场还很原始,移动电话刚起步,通信终端设备的需求巨大,他们从小型代理做起,一点点积累客户,到1995年左右,公司已经开始自主研发通信终端产品了。

2000年,汪大维和唐佛南正式成为公司股东,确立了合伙关系,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它让公司从散兵游勇变成了有实控人撑腰的正规军。

创业过程中,两人遇到过不少坎,资金链紧张、技术瓶颈都碰到过,但总能化险为夷,汪大维常说创业就像打仗,得有长远眼光,唐佛南则强调技术是根基,没有核心专利就永远是别人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到2005年左右,同维电子已经发展成一家中型企业,年营收过亿,员工超过千人,公司开始布局多元化,除了通信设备,还涉足移动通信终端和智慧医疗产品。

2010年,两人决定冲击资本市场,启动上市辅导,2015年2月25日,共进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挂牌,证券代码603118。

这次上市是两人事业的巅峰时刻,敲钟那天,汪大维作为董事长,唐佛南作为总经理,站在交易所大厅,感慨万千,上市后公司市值一度超过百亿,业务覆盖全球主流运营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地。

但风光背后也藏着隐忧,通信设备行业竞争激烈,5G时代来了之后,华为、中兴这些巨头主导市场,小型玩家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

上市后几年,共进股份业绩起伏不定,2018年营收高峰达到40亿元,但净利润率开始下滑,两位创始人年纪渐长,汪大维已经过了古稀,唐佛南也步入花甲,他们开始思考接班问题。

公司内部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但创始股东的子女并没有显山露水地接棒,这不是个案,在中国许多家族企业,二代往往不愿继承传统制造业,转而选择金融或互联网这些看起来更光鲜的领域。

2019年10月18日,汪大维、唐佛南夫妇签署协议,解除一致行动人关系,公司从此进入"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这一步看似平静,实则标志着创始时代的终结,无主状态下,共进股份就像一艘没了舵手的船,摇晃了将近六年。

2021年年报中,公司明确提到要实现从第一代创始人向第二代核心管理团队的顺利交班,新团队以胡祖敏为首,他54岁,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背景,2024年1月接任董事长,汪大维只保留了党委书记的职务。

总经理魏洪海44岁,硕士学历,负责日常运营,两人都是内部晋升的职业经理人,胡祖敏在公司深耕多年,魏洪海则在技术研发一线积累了不少经验。

这次交班,本意是平稳过渡,但市场反应平平,公司业绩在2022年到2024年连续下滑,2024年更是首次出现亏损7994.63万元,营收同比下降15%,股民开始抱怨,管理层换了,但战略没变,海外订单减少,AI转型又慢吞吞的。

2025年前三季度,情况终于有了起色,营收65.39亿元,同比增长8.15%,净利润8628.81万元,暴增529.94%,这得益于公司加大AI硬件投入,推出AI交换机和服务器产品,抓住了数通市场的机遇。

但创始股东的持股压力仍然在,汪大维持股19.88%,唐佛南持股20.84%,加起来将近40%,他们需要变现,但二级市场减持会引发股价波动,作为无实控人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成了最佳路径。

10月23日,共进股份公告,大股东筹划股权转让,可能导致控制权变更,市场瞬间沸腾,股价停牌前收11.94元。

10月31日,详细协议浮出水面,汪大维、唐佛南及其配偶与唐山工控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和表决权委托协议,核心内容是转让8805.59万股,占总股本11.18%,价格10.75元每股,总价款9.47亿元。

这价格比停牌价折价大约10%,但对创始人来说已经是及时雨了,汪大维额外委托1.17亿股表决权,占14.91%,让唐山工控合计控制26.09%表决权,一举成为控股股东,实控人随之变更为唐山市国资委。

这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分步退出计划,2026年6月30日前,再转让7.63%股份给唐山工控,随后唐山工控有权继续受让不超过5.73%股份,最终到2028年12月31日前,两位创始人持股将降至5%以下。

唐山工控不是小角色,成立于2014年6月,注册资本85亿元,是唐山市国资运营平台,截至2024年底,总资产达到2115.12亿元,净资产962.14亿元,它已经控股多家上市公司,比如康达新材主营胶粘剂,风范股份专注电力铁塔,这次入主共进股份,意在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

共进股份的技术实力不俗,拥有CNAS、CMA等符合国际标准的认证,产品线覆盖通信终端、汽车电子和EMS业务,国资入主后,公司融资渠道拓宽,治理结构优化,承诺未来12个月不变更主营业务,这对股民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近六年无主状态终于结束,业绩复苏有望加速。

回溯共进股份的商业版图,从1991年起步到如今市值约80亿元,它走过了通信浪潮的起起落落,早期专注代理,2000年后转向自主制造,2015年上市时主营通信设备占营收80%以上,智慧医疗和汽车电子是后来补充的,2025年AI硬件占比已经超过30%。

公司总部在深圳,员工将近3000人,海外工厂布局越南和印度,服务全球运营商,上市后募集资金10亿元,用于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但周期性波动大,5G投资高峰后需求放缓,2020年疫情又添了乱。

2024年亏损主因是海外业务收缩和研发投入增加,但2025年扭亏,显示转型初见成效。

为什么子女不接班,这问题在公告中没直说,但从公开资料看,两位创始人的后代未在公司任职,汪大维和唐佛南的子女信息都很低调,或许选择了风险更低的路径。

通信制造业门槛高,资本密集,利润率从上市初的15%降到如今的5%左右,二代多半留学归来,偏好科技互联网或投资管理,2021年公司就启动二代管理团队,但实际是职业经理人上位,胡祖敏和魏洪海的团队平均年龄45岁,聚焦AI和数通,薪酬合理,2023年魏洪海253.1万元,虽然业绩下滑但还算稳定,这套机制让传承没成危机。

此次交易的细节还包括业绩补偿和锁定期,唐山工控支付9.47亿元后,创始股东承诺2025-2027年业绩达标,否则补偿差额,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已经超预期,全年净利润目标1.2亿元,锁定期为转让后36个月,稳定军心。

唐山国资的雄心不小,唐山作为工业重镇正在布局新质生产力,电子信息是重点方向,共进股份的EMS能力能为本地企业提供代工支持,有人说国资救场股价起飞,也有人担心整合风险,但整体看还是乐观的,复牌后有可能破12元。

从1991年高中同学再创业,到2015年上交所敲钟,再到2025年国资接棒,汪大维和唐佛南用34年画圆了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子女不愿接班的遗憾被职业团队和国资入主化解,9.47亿到手,6万股民迎来新篇,共进股份的通信梦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