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牌教师上岗?家校共育别成“家校共累”!
发布时间:2025-11-12 18:14 浏览量:1
近日,一位家长发布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共鸣。视频中,他感慨如今的家长既要辅导语文、数学、英语,还要参与学校劳动,“越来越全能了”。这番吐槽一经发布迅速引发广泛传播,该话题也很快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无数家长纷纷留言:“我们离老师,真的只差一张教师资格证。”
这背后,是一种真切而普遍的教育困境。家长们白天在职场奔波,晚上在书桌前“上岗”,语文听写、数学演算、英语打卡、手工制作……样样不能落。家,不知不觉变成了第二个学校,而亲子关系,也在“作业做完了没”的追问中变得紧张。
这种情况在小学阶段尤为突出。一方面是由于在“减负”政策导向下,小学阶段的在校时间和作业量被严格限制,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并未相应降低;另一方面,高考的选拔机制依然是最具影响力的指挥棒,这种压力会层层传递到基础教育阶段。当课堂时间压缩、练习量减少,而学生掌握知识的预期却未改变时,部分教师便可能期望家长多承担辅导责任。
于是,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家长觉得老师在“甩锅”,老师觉得家长在“撒手”,双方都感到承担了过多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都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步履沉重。
而长期的步伐错位,也就令“家校共育”的内涵发生了偏离,变成了“家校共责”。因此,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还是在于家校之间的责任边界产生了模糊。
学校,本该是知识传授的主阵地,专注于“教得好”;家庭,本该是品格塑造和情感支持的港湾,核心是“养得好”。如今,这条线却越来越模糊。老师的教学压力不小,班额大、任务重,指望每个孩子在学校里就把所有知识消化透,确实不现实。
结果就是,老师和家长,这两个本应是“教育合伙人”的角色,在升学的压力和单一评价体系这根指挥棒下,被绑在了同一辆战车上,共同陷入了一个“你累我也累”的循环。
要跳出这个怪圈,需要的不是互相指责,而是重新划清界限,让家校各司其职,回归“家校共育”本义。
具体来讲,学校尤其是小学,应切实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着力提升课堂效率;家庭则需回归育人本色,承担起塑造品格、培养习惯的核心责任。
当然,沉重的教学质量压力也不能只靠老师独自承担,构建有力的社会支持体系也至关重要。在这方面,重庆已经展开了有益探索。据报道,重庆市妇女联合会(简称“重庆市妇联”)于今年7月首创“渝好父母学堂”等线上平台,为家长提供系统性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同时,依托覆盖城乡社区的2万多个家庭教育指导站点,重庆市妇联还将专业的育儿知识和服务送到“家门口”,真正做到在一定程度上为家校双方减负,是不错的可借鉴尝试。
2022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基于该条文我们能进一步明确,家长的首要责任在于塑造孩子的品德与人格,这是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所在。亲子陪伴、习惯养成和品格塑造——这些都是学校教育难以替代的领域。因此,让家长将教育的重心从过度介入课业辅导,回归到品德塑造与习惯培养,或许是缓解当前家校焦虑的关键一步。
家校双方少一些抱怨,多一些体谅,在法律框架内各司其职,协同努力,也许就是家校共育真正所期盼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