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用传统剥削理论来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总感觉很别扭?

发布时间:2025-11-13 10:07  浏览量:1

网上关于剥削话题的讨论,经常会陷入传统剥削理论无法合理解释、逻辑无法自洽运用到分析社会主义经济的困境,导致在一些具体问题讨论上争论不休。

如果用传统剥削理论去分析现实社会主义经济时,会遇到一系列它无法自圆其说的现象。比如:

公有制是否存在剥削?如果按照传统理论解释,只要存在雇佣关系和剩余劳动,而劳动者又未能同步、对等地享有其全部成果,那么剥削就依然存在。

从生产关系上看,国家取代了私人资本家,成为了占有剩余价值的“总资本家”,雇佣关系和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这两个关键特征都依然存在。即使利润上交国家后也存在分配的不同步性和不对等性的关键问题,“不能回馈给工人本身”而且“非同步、非对等”,是证明剥削关系依然存在的关键。

甚至还存在“大锅饭”前提下,勤奋者的剩余劳动,在事实上被懒惰者无偿占有了,这本质也是一种“剥削”。

为何解雇工人并且给予赔偿,这种终止“剥削”反而会让工人痛苦并需要补偿?

为何被指责为“剥削”的民营经济能解决“消灭了剥削”的公有制所无法解决的就业问题?

为何在“没有剥削”的公有制企业里,会出现“大锅饭”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按照理论,工人为自己劳动,积极性应该更高才对。

之所以有这种“别扭感”,根源在于,马克思的剥削理论,诞生于社会主义成立之前,剥削理论解剖和诊断了资本主义的致命缺陷,最终目的是为了论证“推翻”这一旧体系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它是一种革命的、批判的哲学,目的是揭露矛盾并动员斗争,它需要的是尖锐的、二元对立的分析工具。

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核心使命是如何在一个新生的、尚不完善的体系内,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提升国力、改善民生。这是一种建设的、治理的哲学。

传统剥削理论是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视为绝对对立、非此即彼的两种制度,其逻辑是“取代消灭”。

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承认并面对一个客观现实:市场经济、资本、雇佣关系、全球贸易等,这些资本主义的 “工具”,在现阶段仍是配置资源、激发活力、创造财富的高效机制。现阶段的目标是协调利益、促进发展,它需要的是务实的、能够整合多元诉求的分析框架,比如市场、效率、创新、公平分配等。

之所以感到“别扭”,原因是我们是在用一个批判和革命的理论工具,去试图解释和指导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治理。这就像用爆破筒来盖大楼,必然感到无处下手、处处别扭。

剥削理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现在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不能抱着“本本主义”的态度,僵化地用一把旧尺子去丈量一个新世界,并在量不准时去责怪世界长得不对。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发展出新的、更符合现实的分析工具和话语体系。比如:

为什么在法律与市场规制下的雇佣关系,可以是一种正和的自愿合作,而不是必然的“剥削”的“悲惨叙事”?

如何正确认识企业家才能、创新和管理在价值创造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如何通过法治、税收、福利和劳资协商等现代治理手段,不断地优化分配、保障公平?

你可能会问,按你这么说,传统剥削理论现在没用了?

并不是。剥削理论揭示的剥削实质,时刻警醒我们一个“边界”的存在。提醒我们在大胆借鉴利用市场、资本、民营经济、全球贸易等中性的、有效的资源配置工具时,充分认识到这些工具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伴生了内含着资本无序扩张、社会分化、环境压力等风险。因此必须通过完善法治、有效监管和健全社会政策,来设置“红绿灯”,引导其规范健康发展。

与其花时间在无谓的意识形态争论上,不如把精力聚焦于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同时把蛋糕分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