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邓亚萍一句话暖心了,喜欢莎莎跟喜欢乒乓球,怎么喜欢都可以
发布时间:2025-11-12 23:33 浏览量:1
最近网上有个声音,挺有意思的,说看个球赛,不能只喜欢某个运动员,得爱这项运动本身,搞得好像喜欢一个人就是搞“饭圈”一样。这个说法,听着挺高级,挺“理中客”,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后来看到邓亚萍的一段采访,心里的那点别扭劲儿,一下就舒坦了。她的话就像一个老朋友在旁边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别想那么复杂,喜欢就完了。
这事儿说起来也简单。当年陈梦在奥运会决赛后说,希望掌声送给两个人,因为站上决赛场的都值得。这话没错,竞技体育,能走到最后的都是英雄,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但这话,也透着一股“理论正确”,它忽视了人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感情。感情这玩意儿,它就不是讲道理的。
# 喜欢,本来就是一件偏心的事情
人天生就是有偏爱的,这不是什么需要改正的缺点。就像我们从小到大,班里那么多同学,你总有那么一两个特别要好的朋友。公司里那么多同事,你也总有那么几个能聊到一块儿去的。难道你跟所有人都保持一模一样的距离?不可能的。
把这个道理放到体育上,就更好理解了。为啥那么多人就爱看孙颖莎打球?为啥王楚钦一出场,直播间弹幕就疯了?是因为他们打得不好吗?当然不是,他们是顶尖高手。但更多的,可能就是一种眼缘,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
你可能喜欢莎莎那种怎么也打不垮的韧劲,脸上肉乎乎的,下手却比谁都狠。你可能喜欢大头那种赛场上的霸气和偶尔流露的少年感。这种喜欢,是活生生的,是具体的,它落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而不是一个空泛的“乒乓球运动”的概念上。
“别太苛刻了,人本来就是非理性的,喜欢这项运动也好,还是喜欢运动员本人也好,怎么喜欢都可以!”
邓亚萍这句话,算是说到根儿上了。她自己就是从那个万众瞩目的位置上下来的,她太懂了。她知道观众的热爱是多么宝贵的东西,管他是因为什么而来的呢?只要这份热爱是真诚的,是向上的,那就值得被尊重。非要给喜欢分个三六九等,规定一个“正确”的喜欢方式,那不是爱体育,那是爹味儿。
# 爱一个人,是了解一项运动的开始
很多人指责说,只看某个运动员的比赛,就是“伪球迷”。我就不明白了,这有什么问题?我就喜欢看孙颖莎的比赛,有她的球,我熬夜也看。没她的比赛,我可能就去干点别的。这很奇怪吗?
难道我要为了证明自己“懂球”,硬逼着自己去看一场毫无感觉的比赛?体育的魅力不就是激情和热爱吗?我的激情和热爱就寄托在莎莎身上,这份感情难道是假的?
莎莎代言了什么产品,只要我用得上,我也愿意去支持。这不是“脑残粉”,这是最朴素的情感回馈。我因为喜欢她,看到了她的努力和价值,我用自己的方式支持她,这不挺好吗?难道我非得去买一个我根本不了解,也不喜欢的人代言的东西,才叫“理性消费”?
“外战我站中国队,内战我只站孙颖莎,如果这样就觉得我不对,就说我是‘饭圈’,那我是不服的,也是不承认的!”
这句话,我估计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国家荣誉面前,我们一致对外,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但在内部竞争中,我有我支持的选手,我的心就偏向她,这有什么错?竞技体育,本来就有输赢,观众心里有杆秤,有自己的偏爱,这才是真实的人间烟火气。如果看比赛跟做数学题一样,只论数据,不论感情,那还有什么意思?
# 别用“饭圈”的大帽子,扼杀纯粹的热爱
“饭圈”这个词,现在快被用烂了。只要一群人喜欢同一个明星或者运动员,表现出一点热情,就有人跳出来扣个帽子。但真正的“饭圈糟粕”,是那些拉踩、互撕、造谣、攻击别人的行为。
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安安静静地看比赛,默默地为自己喜欢的运动员加油。看到她赢了,我们跟着高兴好几天。看到她输了,我们比谁都难受,还得到处找视频,分析到底输在哪儿了。因为喜欢她,我们甚至开始去了解什么叫“拧拉”,什么叫“反手快撕”,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我就喜欢孙颖SA,就是喜欢王楚钦,我不太懂乒乓球,我就是单纯的喜欢这个人。”
很多人都是从喜欢一个人开始,慢慢地爱上一项运动的。当年因为姚明,多少人开始看NBA,了解篮球规则?因为刘翔,多少人开始关注110米栏这个项目?现在,同样有那么多人因为孙颖莎、王楚钦,开始真正地坐下来,观看一场完整的乒乓球比赛。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因为喜欢莎莎而去喜欢上乒乓球,爱上看乒乓球比赛,这不是皆大欢喜吗?”
这就是体育偶像真正的意义。他们就像一扇窗,我们通过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他们是火种,点燃了无数普通人对这项运动的热情。这种从个人崇拜开始,最终转化为对体育项目本身热爱的路径,才是最自然,也最牢固的。
别再纠结什么“爱运动还是爱个人”了。喜欢,就是最强大的驱动力。你就大大方方地承认,我就是偏爱他,我就是喜欢她。这份偏爱,不是罪过,它是你我作为普通人,最真实、最可爱的情感。
看个比赛,不就是图个开心,图个激动嘛。怎么喜欢舒服,就怎么来。听邓亚萍的,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