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民欢呼的救世主到三国第一暴君,看他是如何把江山作没的?

发布时间:2025-11-13 00:00  浏览量:1

公元264年,东吴的都城建业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这一年,在位仅六年的吴景帝孙休病逝,留下了年幼的太子和动荡不安的朝政。当时的东吴早已不复孙权时期的强盛,外部有西晋的虎视眈眈,内部朝堂派系林立,权臣专权,百姓更是在连年的战乱和苛政中苦不堪言。所有人都在盼着一个能稳定大局、带领东吴走出困境的君主,而就在这个关键节点,一个名叫孙皓的年轻人被推上了皇位。

谁也没想到,这个登基之初被万民寄予厚望的“贤君”,会在短短几年内变成一个荒淫、残暴、疯狂到骨子里的暴君。他用一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演技”骗过了所有人,随后便展开了一场长达十六年的疯狂统治,把东吴的江山一点点掏空、碾碎,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更离谱的是,他做的那些坏事,几乎涵盖了暴君的所有“标配”,甚至还自创了不少变态操作,堪称把“离谱”二字刻进了DNA里。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孙皓到底有多能造,他的人生又是如何从巅峰跌落到谷底的?

1、登基之初:演技炸裂的“救世主”,骗了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

孙皓能当上皇帝,其实纯属偶然。他是孙权的孙子,父亲是孙权的第三子孙和,早年因为宫廷斗争,孙和被废,孙皓也跟着受了牵连,童年过得并不顺遂。孙休去世后,太子年纪太小,根本无法掌控局势,当时的权臣濮阳兴和张布商量着要找一个年长且有皇室血脉的人来继位,想来想去,就想到了已经二十三岁的孙皓。

这时候的孙皓,那可是把“隐忍”和“演技”发挥到了极致。在被拥立之前,他一直表现得低调、谦逊,甚至还带着点悲天悯人的气质,让濮阳兴和张布觉得这小伙子靠谱,是个能成大事的人。而就在他登基之后,更是直接上演了一出“明君上任三把火”的大戏,把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都骗得团团转。

登基没多久,孙皓就下了一道诏书,内容那叫一个振奋人心:打开国家的粮仓,把储存的粮食拿出来赈济穷苦百姓,让那些快要饿死的人能有口饭吃;把皇宫里多余的宫女全部释放出宫,让她们回到民间,嫁给那些没有妻子的单身汉;就连宫苑里养的那些珍禽异兽也全都放生,理由是“节省粮食,减轻百姓负担”。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立竿见影。要知道,当时的东吴百姓早就被苛政和饥荒折磨得苦不堪言,能吃上一口饱饭、娶上媳妇,那都是天大的奢望。孙皓的这些举措,简直就像是久旱逢甘霖,瞬间赢得了百姓的欢呼。朝堂上的大臣们也松了一口气,纷纷感叹“总算选对了人”,觉得东吴有救了,濮阳兴和张布更是为自己的决策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拥立了一位中兴之主。

当时的建业城里,到处都是对孙皓的称赞之声,有人说他是“孙权再世”,有人说他是“东吴的救世主”。甚至有百姓自发地为他祈福,希望他能长久在位,让天下太平。可谁能想到,这一切都只是孙皓精心策划的一场骗局,他所展现出来的“仁慈”和“贤明”,不过是为了快速稳固自己的权力而戴上的面具。一旦权力到手,他的真面目就会暴露无遗,而这一天,并没有让大家等太久。

2、翻脸无情:对功臣宗室痛下杀手,杀到朝堂无人敢言

孙皓登基后的“明君”形象,仅仅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当他感觉到自己的皇位已经稳固,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他的时候,他就毫不犹豫地撕下了那张“仁慈”的面具,露出了狰狞的獠牙。而最先倒霉的,就是那些拥立他上位的功臣和皇室宗亲,毕竟在他看来,这些人既知道他的过去,又可能对他的权力构成威胁,留着就是个隐患。

濮阳兴和张布是拥立孙皓的核心人物,可这两个人在看到孙皓逐渐暴露出来的残暴本性后,私下里难免会有些后悔,偶尔会抱怨几句“当初真是看错了人”。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些私下里的牢骚话,竟然会传到孙皓的耳朵里。孙皓听到后,二话不说,直接下令把濮阳兴和张布抓了起来,根本不给他们辩解的机会,就处以了死刑。更残忍的是,他还株连了两人的三族,不管男女老幼,全部被杀,一时间血流成河。

当初极力推荐孙皓上位的万彧,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万彧原本以为自己推荐了一位贤君,能成为开国功臣,可后来看到孙皓越来越离谱,实在忍不住劝了他几句,希望他能收敛一下残暴的行为,多关心一下国事和百姓。可孙皓哪里听得进去劝谏,反而觉得万彧是在挑战他的权威,于是就逼着万彧喝毒药自尽。万彧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喝下毒药,虽然侥幸没有被毒死,但也被吓得魂飞魄散,最后还是选择了自杀,才算保住了家人的性命。

对拥立自己的功臣都这么狠,对皇室宗亲就更不用说了。孙皓的婶婶朱皇后,是前任皇帝孙休的妻子,孙休去世后,朱皇后本来被尊为皇太后,可孙皓登基后,觉得朱皇后碍眼,就直接把她贬为了景皇后,剥夺了她的所有权力。仅仅十个月后,孙皓就找了个借口,逼着朱皇后自杀身亡,而朱皇后的两个儿子,也没能逃过一劫,最后被孙皓秘密杀害。

孙休留下了四个儿子,孙皓一直把这四个侄子视为眼中钉,生怕有人会利用他们来反对自己。于是他就找了各种理由,派人追杀这四个孩子,最后只有两个孩子侥幸活了下来,还被流放到了偏远之地,终身不得回京。就连自己的亲兄弟,孙皓也毫不留情。他的弟弟孙谦,被人利用参与了一场未遂的谋反,孙皓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孙谦是不是被冤枉的,直接把孙谦和他的母亲、儿子全部杀害,一个活口都没留。另一个弟弟孙俊,因为聪明伶俐,在民间名声很好,孙皓看着不顺眼,就随便找了个“图谋不轨”的由头,把孙俊也杀了。

孙权的第五个儿子孙奋,当时被封为齐王,一直安分守己,从来没有过谋反的念头。可就因为民间流传了一句“孙皓死了该孙奋当皇帝”的谣言,孙皓就勃然大怒,觉得孙奋威胁到了自己的皇位。于是他直接下令,把孙奋和他的五个儿子全部抓起来砍了头,就连曾经去给孙奋的母亲扫过墓的豫章太守张俊,也被孙皓冠以“通敌”的罪名,处以车裂之刑,三族被灭。

短短几年时间里,孙皓就把东吴的皇室宗亲杀得七零八落,把拥立他的功臣斩尽杀绝。朝堂上的大臣们每天都活在恐惧之中,谁也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惹来杀身之祸。而孙皓通过这种血腥的手段,虽然暂时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但也让整个东吴的统治集团陷入了死气沉沉的状态,再也没有人敢为国家出谋划策,这也为后来东吴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3、酷刑治国:发明变态刑罚,朝堂变成人间炼狱

如果说杀害功臣宗室只是为了巩固权力,那孙皓在治国过程中使用的各种酷刑,就纯粹是为了满足他变态的心理。他似乎天生就喜欢杀戮和折磨人,为了让大臣们对他绝对服从,他发明了各种各样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把朝堂变成了一座人间炼狱。

孙皓最常用的酷刑有剥脸皮、凿眼睛、锯脑袋、车裂、烹煮等等,每一种都让人不寒而栗。而且他使用酷刑从来不需要什么正当理由,可能只是因为大臣说了一句他不爱听的话,或者只是他看某个大臣不顺眼,就会被处以极刑。

中书令贺邵是东吴有名的忠臣,为人正直,经常向孙皓进谏,希望他能减轻赋税、停止暴政。可孙皓早就厌烦了贺邵的劝谏,一直想找机会除掉他。后来贺邵不幸中风,不能说话,只能请假在家休养。可孙皓却怀疑贺邵是装病躲着自己,不想再劝谏他,于是就直接把贺邵抓进了监狱,对他进行严刑拷打。狱卒们按照孙皓的命令,对贺邵拳打脚踢,还用鞭子抽打,前后打了上千下,打得贺邵遍体鳞伤,可贺邵因为中风确实说不出话来。孙皓见贺邵还是不说话,更加愤怒,下令把贺邵的脑袋锯下来,还一把火给烧了,而贺邵的家属也被全部流放到了偏远的海边,终身不得返回。

还有个叫楼玄的大臣,担任宫下镇禁中候,负责宫中的警卫工作。楼玄为人刚正不阿,看到孙皓荒淫无道,就经常直言劝谏,希望他能收敛一下。可孙皓根本听不进去,反而觉得楼玄是在故意和他作对,于是就先把楼玄流放到了广州,后来又贬到了更偏远的交阯(今越南境内)。即便这样,孙皓还是不放心,最后秘密下令,让交阯的官员逼着楼玄自杀。楼玄知道自己躲不过去,只能含泪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除了这些忠臣,还有很多大臣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被孙皓处以酷刑。有个大臣因为在朝堂上不小心说错了一个字,就被孙皓下令割掉了舌头;还有个大臣因为饮酒时没有按照孙皓的要求干杯,就被拖出去打了几百大板,最后活活打死;甚至有大臣因为长得不顺眼,就被孙皓下令凿瞎了眼睛。

孙皓不仅自己喜欢用酷刑,还喜欢让大臣们围观,以此来震慑众人。每次行刑的时候,他都会让文武百官都来观看,看着那些受刑的大臣痛苦挣扎,他竟然会露出得意的笑容。久而久之,大臣们上朝就像上刑场一样,每天都提心吊胆,不知道自己哪句话说错、哪个动作做错,就会成为下一个受刑的人。为了保命,大臣们再也不敢说真话,只能对孙皓阿谀奉承,不管孙皓说什么、做什么,都一味地附和,整个朝堂变得乌烟瘴气,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清明。

根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记载,孙皓“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兴、布窃悔之。或以谮皓,皓知之,十一月,诛兴、布。” 陈寿在评价孙皓时也说他“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 由此可见,孙皓的酷刑已经到了滥杀无辜的地步,而这种残暴的统治,也让东吴的政治生态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4、荒淫无度:后宫乱政刷新下限,选妃制度逼疯百官

孙皓的离谱,不仅体现在残暴上,还体现在他的荒淫无度上。当上皇帝后,他对女色的贪婪和变态,简直刷新了人们的认知,后宫的混乱程度,在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孙皓登基后不久,就下了一条极其荒唐的规矩:全国范围内,凡是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家里有十五六岁的女儿,都必须先送进宫里让他挑选,只有他看不上的,才能出宫嫁人。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在当时已经是朝廷的中高级官员了,孙皓的这条规矩,无疑是把这些官员的女儿当成了自己的“私人财产”,根本不把别人的尊严放在眼里。

这些官员虽然心里不满,但也不敢违抗孙皓的命令,只能把自己的女儿送进宫里。孙皓挑选妃子的标准也很简单,只看容貌,只要长得漂亮,不管出身如何,都会被他留在宫里。就这么折腾了几年,他的后宫里就有了几千个女人,可他还不满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下令再选一批美女进宫,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漂亮姑娘。

后宫女人多了,自然就会争风吃醋,而孙皓对此不仅不加以制止,反而还乐于看到这种局面,甚至还会故意挑起妃嫔之间的争斗,以此来取乐。他还曾经立过滕牧的女儿为皇后,可后来滕皇后年纪大了,容貌不如从前,孙皓就腻了,想把她废掉,重新立自己宠爱的姬妾为皇后。多亏当时的太史令站出来说“皇后的位置关乎天命,不能随便更改”,再加上太后出面求情,滕皇后才勉强保住了皇后的名分。

可孙皓根本不管滕皇后的面子,依旧我行我素,他又给好多个自己宠爱的姬妾都戴上了皇后的印玺和丝带。虽然没有正式册封她们为皇后,但这些姬妾在后宫里都拥有和皇后一样的待遇和名分,史书上记载,当时后宫里佩皇后印玺的姬妾“甚众”,简直乱得一塌糊涂。而孙皓的儿子就有三十四个之多,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他的后宫有多混乱。

孙皓的荒淫和变态,还体现在一件极其残忍的事情上。大臣张布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孙皓见到后就一见钟情,把她纳入后宫,封为美人,对她宠爱有加。可后来孙皓因为猜忌杀了张布,杀了张布之后,他竟然故意当着张美人的面问:“你爹去哪了?” 张美人本来就因为父亲被杀而悲痛欲绝,听到孙皓这么问,更是又气又恨,当场就骂孙皓是“奸贼”。孙皓被骂后,勃然大怒,当场就让人用木棒把张美人锤死了。

可杀了张美人之后,孙皓又非常想念她的容貌,每天茶饭不思。于是他就下令让工匠按照张美人的模样,刻了一个木像,放在自己的座位旁边,每天都对着木像发呆,还经常和木像说话。这种又残忍又变态的行为,简直让人无法理解,也足以看出孙皓的心理已经扭曲到了极点。

除了贪恋女色,孙皓还非常喜欢饮酒,而且每次饮酒都必须让大臣们陪着,还规定大臣们必须喝到酩酊大醉才行。如果有大臣不喝或者喝得不够多,就会被视为对他不敬,后果不堪设想。有一次,孙皓宴请大臣,有个大臣因为不胜酒力,喝了几杯就想推辞,孙皓直接下令把他拖出去打了一百大板,打得他半死不活。还有些大臣因为喝醉了酒,说了一些胡话,被孙皓听到后,也会被处以重刑。

孙皓的荒淫无度,不仅让后宫乌烟瘴气,还严重影响了朝政。他每天都沉迷于酒色之中,根本没有心思处理国家大事,朝廷的政务全都被一些阿谀奉承的小人把持,这些人为了讨好孙皓,不断地加重百姓的赋税,搜刮民脂民膏,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

5、穷奢极欲:掏空国力建宫殿,重税逼得百姓家破人亡

如果说荒淫残暴只是让朝堂混乱,那孙皓的穷奢极欲,就是直接掏空了东吴的国力,把百姓推向了深渊。当上皇帝后,孙皓就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宫殿,挥霍无度,完全不顾国家的财政状况和百姓的死活。

孙皓登基后不久,就觉得原来的皇宫不够气派,配不上他的身份,于是就下令重新修建昭明宫。为了让昭明宫更加豪华,他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修建宫殿需要大量的木材,他就下令把大臣家里的好木材全部抢来用,不管大臣们愿不愿意,只要家里有上好的木材,就会被官府强行征用。很多大臣家里的祖传木料、精心收藏的木材,都被搜刮一空,敢怒不敢言。

除了抢夺大臣的木材,孙皓还派人到各地去砍伐珍贵的树木,甚至不惜砍伐皇家园林和宗庙周围的古树。为了运输这些木材,他又征调了大量的民夫,让他们长途跋涉,把木材从各地运到建业。这些民夫不仅没有任何报酬,还要自己承担路费和口粮,很多人因为劳累过度、饥饿交加,死在了运输途中。

昭明宫的修建规模非常宏大,宫殿的主体建筑高达数十丈,里面的装饰更是极尽奢华。宫殿的墙壁上都镶嵌着珍珠、宝玉,地面上铺着昂贵的地毯,窗户和门都是用上好的木材雕刻而成,上面还镶嵌着金银珠宝。宫殿周围还修建了巨大的花园、池塘,里面种植了各种奇花异草,饲养了各种珍禽异兽。为了修建这座宫殿,孙皓动用了上万名民夫,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完工,耗费的钱财更是不计其数,相当于当时东吴好几年的财政收入。

除了昭明宫,孙皓还在各地修建了大量的行宫和别墅,只要他觉得哪个地方风景好,就会下令在那里修建宫殿,供他游玩享乐。这些宫殿的修建,同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让本就捉襟见肘的东吴财政雪上加霜。

修建宫殿、供养后宫、吃喝玩乐,每一样都需要大量的钱财,而这些钱财最终都落到了百姓的头上。孙皓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地加重百姓的赋税,除了正常的田赋、户税之外,还增加了各种苛捐杂税,比如人头税、财产税、过路税等等,名目繁多,让人喘不过气来。

当时的百姓,不仅要缴纳沉重的赋税,还要承担繁重的徭役,被征调去修建宫殿、运输物资、服兵役,根本没有时间耕种土地。很多百姓因为无法承受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只能变卖田产、家产,甚至卖儿卖女,可即便这样,还是无法凑够赋税,最后只能选择逃亡,成为流民。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东吴境内,到处都是逃荒要饭的流民,很多地方的田地都荒芜了,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出现了严重的饥荒。而孙皓对此却视而不见,依旧我行我素,继续挥霍无度。有大臣实在看不下去,劝谏孙皓说“百姓已经困苦不堪,再加重赋税,恐怕会引发动乱”,可孙皓不仅不听,反而把这个大臣痛骂了一顿,还把他流放到了偏远之地。

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各地都爆发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被孙皓派兵镇压了下去,但也让东吴的统治更加不稳定。而孙皓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认为是百姓“不知感恩”,于是就采取了更加残酷的手段来镇压百姓,让整个东吴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

6、众叛亲离:西晋铁蹄下的亡国结局,光着膀子投降成千古笑柄

孙皓的残暴统治持续了十六年,在这十六年里,他杀功臣、灭宗室、施暴政、荒淫无度、挥霍无度,把东吴的国力掏空了,把民心弄丢了,把朝堂变成了人间炼狱。到了公元280年,当西晋的大军兵临建业城下的时候,东吴已经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了,等待孙皓的,只能是亡国的结局。

其实早在西晋伐吴之前,东吴的很多有识之士就已经预感到了亡国的危机。当时的东吴,军队战斗力低下,将领们离心离德,士兵们士气低落,根本没有心思打仗。因为大家都知道,跟着孙皓这样的暴君,就算打赢了仗,也得不到任何赏赐,反而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被杀头,所以根本没有人愿意为他卖命。

西晋的晋武帝司马炎早就想统一全国,看到东吴已经腐朽不堪,于是就下令兵分六路,大举伐吴。西晋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克了东吴的多个重镇,逼近了建业。而东吴的军队,要么是不战而降,要么是一触即溃,根本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当时东吴的大将军陶浚,奉命率领一支水军抵抗西晋的军队。可这支军队的士兵们早就听说了西晋军队的强大,也知道孙皓的残暴,根本不想为他卖命。结果就在军队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大部分士兵都偷偷跑掉了,等到第二天陶浚清点人数的时候,发现军队已经溃散得差不多了,根本无法作战。陶浚看着空荡荡的军营,只能无奈地长叹一声,知道东吴已经无力回天了。

面对西晋的大军,孙皓曾经也想过抵抗,他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可大臣们要么是沉默不语,要么是建议他投降,根本没有人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因为大家都知道,继续抵抗下去,只会让更多的人白白送死,而且就算抵抗,也根本不可能打赢。

走投无路之下,孙皓只能选择投降。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效仿当年蜀汉后主刘禅的做法,把自己绑起来,光着膀子,带着棺材,亲自到西晋的军营里投降。当西晋的将领看到孙皓这副狼狈不堪的样子时,都忍不住嘲笑他。而孙皓的投降,也标志着东吴的灭亡,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结束,中国再次走向了统一。

孙皓投降后,被西晋的军队带到了洛阳,晋武帝司马炎没有杀他,而是封他为归命侯,让他在洛阳定居。可即便成了阶下囚,孙皓的嚣张气焰也没有收敛多少。有一次,司马炎宴请孙皓,故意问他:“朕早就为你准备了这个座位,等你来很久了。” 孙皓竟然毫不示弱地回答:“臣也在南方为陛下准备了一个座位,等你来很久了。” 虽然孙皓嘴硬,但也改变不了他亡国之君的命运。公元284年,孙皓在洛阳病逝,结束了他荒诞、残暴的一生。

7、遗臭万年:孙皓暴政的深远影响,成为后世暴君的“反面教材”

孙皓的一生,是从“明君”到暴君的蜕变,也是东吴从苟延残喘到彻底灭亡的过程。他的残暴统治,不仅给当时的东吴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历史上暴君的典型代表,被后世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

从当时的影响来看,孙皓的暴政直接导致了东吴的灭亡。他杀害功臣宗室,让朝堂无人可用;他施行酷刑,让大臣们不敢说话;他荒淫无度、挥霍无度,掏空了国家的国力;他加重赋税、滥用民力,让百姓怨声载道,失去了民心。正是这一系列的操作,让东吴的统治根基彻底崩塌,当西晋的大军打来时,根本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只能束手就擒。而东吴的灭亡,也让三国鼎立的局面结束,中国再次实现了统一,这对于历史的发展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但对于东吴的百姓来说,孙皓的暴政带来的苦难,却是无法磨灭的。

从后世的影响来看,孙皓成为了后世帝王的“反面教材”。历代的开明君主,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都会以孙皓为戒,提醒自己要轻徭薄赋、善待百姓、虚心纳谏、远离暴政。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经常把孙皓的例子拿出来告诫自己和大臣们,他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孙皓的灭亡,就是因为他失去了民心,所以自己一定要善待百姓,才能保住江山。

孙皓的故事,也被历代的史学家详细记载下来,《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都对他的残暴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批判。这些记载,不仅让后人了解到了孙皓的荒唐和残暴,也让后人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个统治者,无论多么强大,如果失去了民心,就必然会走向灭亡,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除此之外,孙皓的故事也成为了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的重要素材。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都以孙皓的暴政为主题,批判暴君的残忍和荒唐,歌颂忠臣的正直和勇敢。比如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就对孙皓的残暴行为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让孙皓的暴君形象深入人心。而民间传说中,也有很多关于孙皓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批判他的残暴和荒淫,成为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孙皓的一生,是充满争议和荒诞的一生。他曾经有过成为明君的机会,可他却选择了一条残暴、荒淫的道路,最终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也葬送了东吴的江山。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毁灭一个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权力之后,不能正确地使用权力,反而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残害百姓,那么他最终必然会被权力所毁灭,被历史所唾弃。

孙皓虽然已经去世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他的故事依然在警示着后人: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为人处世,都要心存善念、善待他人、虚心纳谏、敬畏权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如果像孙皓那样,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欲望,施行暴政,那么最终只会落得个众叛亲离、国破家亡的下场,被后世永远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