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吃睡眠药风险排行!抗精神病药排第一,安眠药不是最危险?

发布时间:2025-11-13 13:07  浏览量:1

在老年群体的健康管理中,睡眠问题常被简单等同于 “需要吃药”,却忽略了药物背后潜藏的风险。78 岁的李大爷用一场意外骨折,揭开了老年人睡眠用药的隐秘危机 —— 那些被当作 “助眠神器” 的药物,可能比失眠本身更危险,而科学改善睡眠的关键,从来不是 “吃药吃到睡熟”。

一、一场骨折背后的用药误区

李大爷退休后的生活本该悠闲:每天早上在小区遛弯,中午和老伙计下棋,晚上在家看会儿电视。可从三年前开始,睡眠成了他的难题 —— 起初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要等一两个小时才能睡着;后来发展到整夜睁着眼,听着窗外的虫鸣到天亮。

为了睡个好觉,他尝试了各种方法:每晚睡前喝一杯温牛奶,杯子是老伴特意选的陶瓷杯,牛奶温度控制在 40℃,怕烫着也怕凉了影响效果;泡脚时会加一把艾叶,水温计放在盆边,确保在 38℃到 40℃之间,泡 20 分钟后擦干脚,钻进提前暖好的被窝;他还下载了舒缓的古筝曲,睡觉时用小音箱放着,音量调到最低,可这些都没能让他睡得踏实。

去年冬天,李大爷去社区医院开药。医生听完他的描述,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白色药盒,说:“这药助眠效果好,吃了就能睡安稳。” 李大爷接过药盒,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小字,他眼神不好,没仔细看,只记住了 “每晚吃一片” 的嘱咐。

服药第一天晚上,李大爷吃完药半小时就有了困意,这是他三年来第一次躺下就能睡着,而且一觉睡到天亮。他以为找到了 “救星”,每天按时吃药,可没过多久,家人发现了异常 —— 他白天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看着看着就打盹,说话时反应变慢,有时候老伙计叫他下棋,他要愣几秒才应声;走路时脚步发飘,像踩在棉花上,一次拿茶杯时,手一抖,热水洒了一地,烫红了脚背。

最危险的是今年初春的一个深夜。李大爷起床上厕所,客厅的夜灯亮度不足,他刚走出卧室门,脚下一滑,重重摔在地板上,左手腕传来钻心的疼。家人紧急送他去医院,拍片显示手腕骨折,需要打石膏固定。儿子在整理李大爷的药时,发现药盒上写着 “奥氮平片”,查了资料才知道,这不是普通助眠药,而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抗精神病药,医生竟将它当作 “助眠药” 开给了老人。

二、睡不着≠要吃药:老年人失眠的真相

李大爷的经历并非个例。医院老年医学中心的数据显示,60 岁以上人群中,约 40% 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问题,但其中近八成属于生理性改变,而非 “必须用药的疾病”。

老年人的睡眠变化有明显规律: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分泌褪黑素的量会减少 —— 年轻人夜间褪黑素分泌峰值能达到 50pg/ml,而 70 岁以上老人可能只有 20pg/ml,这会导致入睡困难;生理节律也会变慢,比如年轻人习惯晚上 11 点睡、早上 7 点起,老年人可能晚上 8 点就困,凌晨 4 点就醒,总睡眠时间缩短,但只要白天精神状态好,就不算 “失眠”。

可很多老年人像李大爷一样,把 “睡不着”“睡的少” 等同于 “需要吃药”,主动向医生要药,甚至自己去药店买。长期依赖药物会打乱正常的睡眠结构:原本的睡眠分为浅睡眠、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药物可能让浅睡眠变长,深睡眠减少,导致虽然 “睡了”,但白天还是没精神;还会产生耐药性,一开始吃半片有效,后来要吃一片、两片,剂量越来越大,失眠却越来越严重。

三、睡眠类药物的风险排行:哪类药最危险?

2023 年,附属医院牵头的一项研究覆盖全国 14 省市、超 4 万名老年患者,清晰列出了老年人常用睡眠类药物的风险等级,其中最危险的并非大众熟知的 “安眠药”。

第一类:抗精神病药(风险最高)奥氮平、喹硫平这类药物,原本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等精神疾病,因有镇静效果,部分医生会 “超适应症” 用于失眠治疗。但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的指南明确指出,这类药物对老年人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极强 —— 服药后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比如早上醒来认不清卧室的方向,以为自己在老房子里;运动迟缓,穿衣服要比平时多花一倍时间,扣扣子时手指不听使唤;严重时会诱发帕金森样症状,手抖得拿不住筷子,走路时身体前倾,像要摔倒的样子。

最致命的是跌倒风险翻倍。老年人本身平衡能力下降,夜里起夜时光线暗、视线差,药物会进一步削弱肌肉控制能力,很多老人像李大爷一样,在厕所门口、卧室门口摔倒,导致骨折、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第二类:苯二氮䓬类药物(不建议长期用)地西泮、艾司唑仑、劳拉西泮等属于这类药物,是最常见的 “传统安眠药”,见效快,服药后 15 到 30 分钟就能入睡。但长期使用的问题很突出:产生耐药性后,停药会出现 “反跳性失眠”,比之前更难入睡;还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比如记不住昨天吃了什么饭,甚至忘记刚把钥匙放在哪里;依赖性极强,不吃药就睡不着,形成 “吃药 - 依赖 - 加量” 的恶性循环。

国际老年医学协会早在 2015 年就将这类药物列入 “老年人慎用清单”,强调连续使用不能超过两周,超过这个时间,风险会大幅上升。

第三类:褪黑素类与新型非苯类(相对安全)褪黑素补充剂和佐匹克隆、艾司佐匹克隆等新型药物,在医生指导下控制剂量,对老年人更友好。但要注意 “剂量陷阱”:褪黑素并非吃得多睡得好,一般建议老年人每次服用 0.5mg 到 1mg,过量会导致白天困顿,坐在椅子上就能睡着,还可能引发情绪低落,对以前喜欢的下棋、遛弯都提不起兴趣;新型非苯类药物虽副作用少,但也要定期复查肝肾功能,避免长期使用。

四、为什么老年人更容易被药物 “反噬”?

同样的药物,年轻人吃了可能只是有点困,老年人却会出现严重副作用,核心原因在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特殊性。

药代谢变慢是关键。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肝脏代谢药物的酶活性降低,肾脏排出药物的速度变慢 —— 比如一种药物在年轻人体内 4 小时就能代谢掉,在老年人身上可能需要 8 小时甚至更久,药物在体内积聚,容易达到 “中毒剂量”,出现头晕、嗜睡等症状。

神经系统更脆弱也不容忽视。老年人大脑神经细胞减少,对药物的中枢抑制作用更敏感,年轻人吃一片药可能只是 “有点放松”,老年人吃同样剂量,就可能陷入深度镇静,甚至出现短暂昏迷。

多病共存的影响更复杂。老年人平均同时服用 5 种以上药物,比如高血压患者吃降压药,糖尿病患者吃降糖药,冠心病患者吃抗凝药,这些药物可能与睡眠药发生相互作用。比如降压药和睡眠药都有扩张血管的作用,一起吃可能导致血压过低,老人站起来时眼前发黑,容易摔倒;抗凝药与某些睡眠药同服,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五、不靠药,如何让老人睡得好?

国家卫健委明确推荐,老年人失眠首选非药物疗法,这些方法不仅安全,长期效果比药物更稳定。

认知行为疗法是核心。很多老年人有 “必须睡满 8 小时” 的错误认知,一旦没睡够就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医生会通过专业指导,帮他们纠正这种想法 —— 比如告诉他们 “老年人每天睡 6 小时左右就够了,只要白天不困,就不用纠结睡了多久”;还会教他们 “睡前不想烦心事”,如果躺在床上想事情,就起来坐在椅子上看会儿书,等有困意再回到床上。

睡眠卫生教育要落实到生活细节。规律作息是基础,比如每天固定晚上 9 点上床,早上 5 点起床,周末也不打乱;晚饭不能吃太饱,七八分饱即可,避免吃油腻、辛辣的食物,睡前 2 小时不喝水,减少夜起次数;睡前 1 小时关掉手机、电视,避免蓝光刺激大脑,可坐在台灯下看纸质书,或者听舒缓的音乐。

放松训练能帮大脑 “减压”。冥想时坐在舒适的椅子上,闭上眼睛,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慢慢吸气再慢慢呼气,排除杂念;腹式呼吸则是把手放在肚子上,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肚子瘪下去,每次练习 10 分钟,能让身体放松,更快进入睡眠状态。

《中华神经科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坚持 6 周非药物干预,约 70% 的老年失眠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入睡时间缩短,夜间醒来次数减少,白天精神状态也更好。

六、这些 “助眠偏方”,其实在害老人

除了药物,一些流传甚广的 “助眠偏方”,也在悄悄伤害老年人的健康。

喝酒助眠是最常见的误区。很多老人认为 “喝二两白酒能快速睡着”,确实,酒精能抑制中枢神经,让人产生困意,但它会破坏深睡眠结构 —— 原本深睡眠占总睡眠时间的 20% 到 30%,喝酒后可能降到 10% 以下,老人虽然 “睡了”,但大脑没得到休息,第二天会头痛、乏力,注意力不集中,还可能加重打鼾和呼吸暂停。

中药乱吃风险高。市面上很多 “安神汤”“助眠茶”,成分复杂且未经过科学验证,有些含有朱砂、雄黄等有毒成分,长期服用会损伤肝肾功能;还有些中药与老年人正在吃的降压药、降糖药冲突,可能导致血压血糖波动,引发危险。

“保健品” 助眠多是噱头。很多宣称 “天然助眠” 的保健品,既没有明确的成分表,也没有标明作用机制,实则可能添加了违禁的镇静药物成分,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性,停药后失眠更严重。权威机构提醒,凡是不能清楚说明成分、剂量和作用机制的 “助眠品”,都不建议老年人使用。

七、遵医嘱:老年人用药的 “安全线”

很多老年人用药的危险,源于 “自我判断” 和 “跟风用药”—— 听老邻居说 “吃某药睡得好”,就自己去药店买;觉得 “药吃得多效果好”,就擅自加量;甚至同时吃几种 “助眠药”,这些行为都可能危及生命。

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强调,老年人使用睡眠类药物,必须经过医生的个体化评估:医生会查看老人的肝肾功能报告,了解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判断是否适合用药、用哪种药、用多大剂量;用药后还要定期复查,根据睡眠情况和身体反应调整剂量,避免长期使用。

家属的关注也很重要。要留意老人服药后的变化,比如是否出现嗜睡、步态不稳、性格突变(如原本温和的老人变得暴躁)等异常,一旦发现,要立即带老人就医,不能抱有 “过几天就好” 的侥幸心理。

李大爷在骨折康复后,去三甲医院的老年科复诊。医生帮他调整了方案:停掉抗精神病药,每天晚上服用 1mg 褪黑素,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和睡眠卫生调整。三个月后,他的睡眠明显改善,晚上能在半小时内入睡,白天精神饱满,又能和老伙计们一起下棋、遛弯,手腕上的石膏拆了,心里的 “睡眠焦虑” 也消失了。

夕阳下,李大爷坐在小区的长椅上,看着孩子们玩耍,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对老年人来说,好睡眠从来不是靠药物 “催” 出来的,而是靠科学的方法 “养” 出来的,这需要老人的坚持,更需要家人的理解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