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已至!医生提醒:爱喝白酒的人,喝白酒尽量做到这4点
发布时间:2025-11-13 13:20 浏览量:1
冬天一冷,有些习惯就跟着回来了。比如——喝点白酒“暖暖身子”。可问题是,你真觉得喝白酒能“暖身”吗?
不少人说,冬天喝一两白酒,全身发热,睡觉都舒服了。可你有没有注意到,这热劲儿一过,反而更容易手脚冰凉?甚至第二天起床,头沉、心慌、胃胀,都来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正是身体在“硬扛”。白酒的热感,只是血管短暂扩张带来的假象,之后反而会因为体温散失过快而导致“更冷”。你以为自己是在滋补,身体却觉得是场折腾。
有位年近60的男士,常年在寒冷地区生活,冬天习惯每天晚饭后一两白酒,觉得“人不喝酒,血都冻住了”。直到有天夜里突发胸闷、出冷汗,被紧急送医,检查发现是心肌缺血。让他意外的是,这次发作并不是因为剧烈运动,而是因为——饭后喝的那一杯白酒。
医生解释,他本身就有高血压和轻度冠心病,饭后一杯白酒让血管迅速扩张、血压波动,加上餐后血流分配变化,诱发了心脏供血不足。这不是个例,这种情形在门诊并不少见。
问题不在于“喝不喝”,而在于怎么喝、什么时候喝、喝多少、喝什么酒。咱们今天就把这事掰开揉碎说清楚,尤其是给那些已经习惯性“冬天小酌”的朋友提个醒——喝白酒,别图一时爽快,要看长远账。
第一点,空腹喝酒,最伤身。你可能听说过“空腹喝酒容易醉”,但这一醉,不只是头晕眼花那么简单。空腹时胃部无食物缓冲,酒精直接接触胃黏膜,刺激性大,易引发胃炎、胃溃疡。
更棘手的是,酒精吸收更快,血液酒精浓度飙升,对肝脏和神经系统的冲击更猛,有时甚至会诱发低血糖,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风险更高。
第二点,别拿高度白酒当补药。很多人觉得“酒越烈越补”,尤其是60度以上的白酒,喝上一小口,就觉得通体舒畅。
但酒精度高的白酒,对肝脏代谢压力更大,长期下来更容易导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进展为肝硬化。别被“药酒”“泡参酒”这些标签迷惑了,泡了药材的白酒,本质还是酒,药材的作用远比不上酒精的副作用大。
第三点,晚饭后喝酒,并不安全。很多人习惯吃完饭来一口,觉得“解腻”“助消化”,但饭后血液主要集中在胃肠道,这时候饮酒会让肝脏负担加倍,还容易加剧血压波动,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脏病基础的人,更要小心。
餐后饮酒还会促进尿酸升高,对痛风患者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
第四点,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喝酒别忘了喝水。听起来像废话,但很多人喝完酒连口水都不沾,觉得“那是冲劲儿”,酒精代谢过程中需要大量水分,否则更容易加重脱水、引发头痛、口干、尿少等问题。
特别是中老年人,肾功能本就逐渐下降,酒后不补水,更容易损伤肾脏。
你可能会问,“那我是不是干脆不喝最好?”从健康角度讲,不喝当然最安全。但现实中,特别是逢年过节、老友相聚,总有些场合难以避免。这时候就更要讲究方式方法。
同样是喝酒,有人喝得脸红脖子粗,第二天睡一觉就没事;有人却喝一点就脸白心慌,甚至一夜没睡好。这背后,其实和“酒精代谢能力”有关。
亚洲人群中,大约三成人缺乏乙醛脱氢酶2型,也就是说,酒精代谢慢,乙醛堆积多,更容易醉,而且更伤身体。
每个人的“酒量”,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天生的。别再信什么“越喝越能喝”,那只是身体在被“逼着适应”,代价是肝功能和神经系统的慢性损耗。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特别在冬季更明显——用白酒“驱寒”。喝完一杯,脸红手热,觉得这就是“酒壮阳气”。但中医讲的“温阳”,和酒精刺激的“发热”可不是一回事。
酒精让皮肤血管扩张,体表温度升高,实际核心体温却是下降的,这反而更容易诱发感冒、心脑血管事件,尤其是寒冷环境下更危险。
那是不是低度酒就安全?也不能这么说。酒精的伤害,不在于度数,而在于总量和频率。长期饮用低度酒,累积下来同样可能导致肝脏代谢异常、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更别说,一些低度酒为追求口感,添加了甜味剂、防腐剂等成分,对胰岛功能和肠道菌群也有影响。
再说个冷门但重要的点:酒精对骨量的影响。中老年人本就是骨质疏松高风险群体,而酒精会干扰钙的吸收,抑制骨形成细胞活性,长期饮酒者骨折风险更高。尤其是冬天路滑,一摔就是大事。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说,“我喝酒几十年了,也没出啥事。”确实,有些伤害是积累型的,不是立马显现。但你不能拿过去的幸运,赌未来的风险。身体是讲规律的,不是讲资历的。
那怎么做才是“相对安全”的喝法呢?不是号召你去喝,而是告诉你——如果一定要喝,至少做到这4点:
第一,要饭后1小时再饮,避免与药物同时摄入。
第二,控制总量,每次不超过25ml白酒,频率每周不超过2次。
第三,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的纯粮酒,避免“三无”产品和自酿酒。
第四,每次饮酒后保证充足饮水,至少500ml以上白水。
这些听起来“啰嗦”,但都是实打实的保护。你可以不听,但身体不会“装聋”。
冬天是个讲究“藏”的季节,不是个“拼”的时候。藏阳气、藏精力、藏健康,而不是靠一两白酒来“顶”住寒冷。真正的温暖,是从内而外的平衡,不是靠酒精撑出来的虚火。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晓晨,李君,高文,等.酒精摄入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3):205-209.
[2]刘婷,赵志远.酒精性肝病的诊治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5,41(6):1187-1192.
[3]朱丽,陈平.老年人饮酒与骨质疏松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3,29(10):1265-1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