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卫列为一级致癌物,冬天饭桌上最常见,大量家庭已中招
发布时间:2025-11-13 14:00 浏览量:1
我那位住在楼上多年的邻居老陈,前阵子突然住进了医院。老伴说他这几年肠胃一直不太好,冬天尤其严重,常常腹胀、反酸,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可这回不一样,胃镜一查,竟查出了早期胃癌。医生问起饮食习惯,老陈老实交代了:冬天最爱吃腌白菜、咸鱼、咸菜,几乎天天餐桌上有。医生听完,只说了一句:“这属于高危因素。”我坐在病床边,心里有点发凉——我们家的冬天饭桌,不也正是那些东西最常见吗?
老陈出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那些我们从小吃到大的“冬日家常味”,其实暗藏凶险。世界卫生组织早在几年前就把“亚硝胺”列为一级致癌物,而腌制类食物正是这东西的“温床”。我们不是不知道咸菜不能多吃,可总觉得“吃了一辈子也没事”,可真出事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母亲就是那种典型的北方老太太,饭必配咸菜,早上稀饭配萝卜丝,晚上馒头夹咸豆角,一年四季都离不开。她总说腌菜下饭,省事又合胃口。
我劝过她少吃点,她也答应得好好的,但等我不在家,一看冰箱,还是那几大罐子塞得满满的。她身体一直不错,可去年体检查出胃壁有糜烂,医生说再发展下去可能形成癌前病变。她才有点害怕,开始主动控制咸菜的摄入量。
很多老年人其实一直都有“胃不舒服”的小毛病,可大多数人不当回事。我认识的一个老大姐,有段时间饭后总觉得胃里发热,嘴巴发苦,还总打嗝。
一开始她以为是年纪大了,消化差了,自己去药店买了点胃药吃。吃完稍微好点,就又开始照常吃咸菜、喝泡菜汤,还说那是“养胃的老方子”。直到后来去医院一查,发现胃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慢性炎症,医生再问饮食,她才哑口无言。
其实这些“胃部信号”,早就说明身体在报警了。像是饭后反酸、胀气、黑便、没胃口,很多人都把它们当成“老毛病”,可这些恰恰可能是胃癌的前期表现。腌菜里的亚硝酸盐在体内转化为亚硝胺时,是不分你吃得多还是少的,只要天天吃,风险就在。
我还记得,去年冬天有一次去一位乡下亲戚家吃饭,桌上全是腌制食品,咸鱼、腌肉、酸豆角、泡萝卜,各种颜色的泡菜装满了盘子。
老人们吃得特别香,还一个劲儿劝我多吃。我婉拒了几次,最后只是象征性夹了点。回来我跟我儿子说,那顿饭让我有点心惊——这些东西本该是“偶尔为之”的调味品,却成了饭桌的主角。
我们这一代人,很多都是从战后物质匮乏中走过来的,对“有咸菜吃”有种特别的安全感。但时代变了,食物不再短缺,我们还在用老办法过新生活,就容易出问题。
尤其是冬天,天冷,胃口好,吃得多,腌菜配饭、咸肉就酒,这些高盐、高亚硝酸盐的食物吃得越多,对胃黏膜的刺激也越强。一开始可能只是胃炎,久而久之,就可能诱发癌变。我有个表哥是厨师,平时自己做饭讲究得很,可家里老人不听劝,非要吃自家腌的咸鱼。
他劝了几年,老人总觉得“自己做的干净”,直到前年母亲确诊胃癌,他才彻底崩溃。他说他最受不了的不是病,而是那种“早该预防却没防住”的愧疚感。所以我常常提醒身边的人,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一定要注意这些看似寻常却危险的饮食习惯。
冬天是腌菜最多的季节,也是胃癌高发的时段。老年人本身体质弱,胃酸分泌少,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又差,一旦长期摄入含亚硝酸盐的食物,就会让胃部成为“定时炸弹”。很多人以为自己身体硬朗,吃点腌菜不至于出事,但问题是癌变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
我曾经陪一位朋友的父亲去做胃镜,他老人家平时看着挺健康,没啥明显症状,就是有时饭后有点恶心,体重也悄悄掉了几斤。医生一查,胃部已经有早期病灶。他说自己从没想过会得胃癌,因为“没有痛”,可癌症很多时候就是悄无声息地发展。
最怕的就是“没感觉”。人上了年纪,身体的很多警报系统都变得迟钝,等到真正明显不适,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而腌制类食物,正是那种“慢慢渗透、悄悄伤害”的危险来源。
我们家现在冬天不再腌那么多菜了,我母亲也学会了用新鲜的蔬菜做凉拌菜,或者少油少盐地炒一炒。不是说腌菜一口都不能吃,但一定要控制量,控制频率,不能天天吃、顿顿吃。而且腌制时间不够、发酵不彻底的菜,更容易产生亚硝酸盐,这类的最好别碰。
我还有个习惯,就是家里每年冬天都会安排一次胃镜检查。有人说那玩意太难受,我说总比等身体出问题才查强得多。医生也说,胃癌如果发现得早,五年生存率可以超过九成;可一旦发现得晚,就很难控制了。所以我一直坚持“宁愿早看没事,也别晚看出事”。
我想起老陈在医院里跟我说的一句话:“要是我早几年知道少吃咸菜能避这罪,我就是再馋也不吃了。”那一刻我特别想把这话讲给更多人听,尤其是还觉得“吃不出问题”的老人们听。
我知道,饮食习惯不可能一夜改掉,但只要意识到危险,就可以慢慢调整。把腌菜当“调剂”,不是“主食”;偶尔吃一口没事,天天吃就出事。
特别是家里有胃病史、有消化不良、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亲人,更要注意饮食结构。胃癌不是天降横祸,而是我们长年累月的生活方式一步步“喂”出来的。
前几天我去看母亲,发现她泡了一大锅萝卜干,准备晒干做零食。我问她是不是又要腌,她说:“我现在都不放盐了,晒干了炒菜用。”我听了心里一松。她能这样改,我知道她是真的明白了。
老陈恢复得不错,术后医生让他全家都做了检查,他儿子也查出了胃粘膜轻度病变,赶紧改了饮食。这事让我更加相信,每个家庭都该重新审视冬天饭桌上的那些“传统味道”,不是不吃,而是要吃得明白。
我们常说“人老了要吃得清淡”,但光清淡还不够,还要吃得科学。尤其是那些看上去“传统”“家常”的食物,越是熟悉,越不能掉以轻心。别让一口咸菜,换来一场病痛;也别等到胃出毛病,才后悔当时没听劝。
老陈那天和我说:“你要是有空,就把这事写出来,讲给更多人听。”我答应了他。就写在这了,讲给你听,也讲给你家里人听。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与健康风险》
2. 国家癌症中心.《胃癌防控指南(2023年版)》
3.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中老年人饮食结构与胃癌风险关系研究》
4. 世界卫生组织.《致癌物分类更新报告》
5.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胃黏膜病变与膳食习惯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