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能否打破师生以专业划界,实现知识融通?
发布时间:2025-11-13 15:01 浏览量:1
如今,伴随着专业学科调整的浪潮与书院制建设步伐的加快,如何实现书院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成为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高珺指出,书院之“魂”在于以人文精神引领全人教育的实现,须从顶层设计、师生共同体、课程体系、学生自治与精神传承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方能实现从外在形式到内在价值的深度转化,真正发挥书院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
《教育家》:当前,许多高校的书院建设在初期往往伴随着空间改造和活动组织等。您认为,导致书院建设容易停留在形式化层面的原因是什么?
高珺:从2005年全国高校探索建设书院,至今已有20年。书院在各高校的落地类型多种多样。导致其停留在形式化层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设的驱动力来源不同。不是每所学校都适合建书院。学校基于校情学情,从跨学科人才培养和育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和出于考核要求的盲目跟风,结果是不一样的。驱动力和办学目标的错位导致书院难以发挥作用。
二是高校对书院的定位认识模糊。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书院”起源于唐代的官方修书与侍讲机构,唐中后期出现私人书院,宋代及之后发展为以讲学、教育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机构。而多被中国高校参考借鉴的西方高校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的学院制(college)强调通识教育、师生共处、社区育人等。如何精准书院定位,以及处理好中西方不同理念的关系至关重要。
三是制度设计不够完善。有些高校借助现有基础设施,以非实体书院的形式开展探索,由此可能导致师生对书院的可感度较低。但实体书院又往往被简单理解为“学生公寓的升级版”或“学生俱乐部”。在制度上,学分转化不通畅,学院和书院之间资源分配与权责划分不清晰甚至相冲突,也导致书院制难以向纵深发展。
《教育家》:您认为书院制最核心的“魂”是什么?其内涵体现在哪些维度?如何实现从“形”到“魂”,切实发挥书院制的育人价值?
高珺:大学书院制的“魂”在于全人教育,核心是人文精神引领下的全人培养。高校育人职责不能仅仅通过学科专业教学这种知识培养来承担,书院承担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任务,其居于学科专业培养之上,并进一步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作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手段,书院制必须回归立德树人的育人本位。第一,从顶层设计的战略维度明确书院的核心精神、核心理念、核心目标。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樊和平曾将书院比喻为“泡菜坛子”——“腌”在里面的人成为什么样,取决于坛子里用的什么料。用什么制度、怎样才能让学生在书院受到熏陶和“浸泡”,都要从顶层设计上考虑。第二,从关系维度建立“师生共同体”。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曾提出“从游”文化:学校是水,师生为鱼,“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这要求书院要以实体场所为载体,打破传统课堂中师生的疏离感,通过各类活动让师生亲密互信,塑造和谐的导学关系。第三,从教育教学的维度科学设置整体方案。协调学院和书院,学院承担专业教育,书院负责跨学科的通识教育、健全人格的塑造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第四,从治理维度引导学生自治,实现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的结合,让他们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社会化情感与担当意识。第五,从精神引领维度,可以邀请德高望重的教授学者担任名誉院长。他们以其人格魅力、学术风范和价值坚守,为书院注入精神内核,这正是立德的体现。
《教育家》:在学生流动性强、专业背景多元的现实下,书院如何设计其师生互动模式和社区生活,以催生深层次的精神凝聚和身份认同?
高珺:导师制是书院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载体,良好的导生关系有利于塑造学生对书院的深厚情感。具体而言,在制度设计方面,高校可设置校内学科导师或实践导师,也可聘请校外导师,同时要把导师留在书院,方便师生当面交流。完善导师评价机制,将其统筹于书院制评价体系中,为有情怀、有追求的教师提供基础保障,减轻育人压力。另外,要注意校区分散对师生的疏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久而久之,教师的育人情怀可能会被消磨,人格感召力也会被弱化。在师生互动方面,可参考英国高校的有益经验,例如学生在参加完大课(lecture)后,会在导师辅导课(tutorial)中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研究、讨论和汇报。由此,书院能够以跨学科、跨专业的课题项目带动师生的自然凝聚。
解决身份认同感的培养问题,须厘清书院和学院各自的权责关系。书院最好能够拥有对学生的长期管理权,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但四年的大学生活与相关活动都要在其所属的书院里。在此基础上,借助数智化技术手段,为他们定制成长方案,构建书院荣誉体系,将校友活动有机融入其中,强化书院活动的仪式感,并努力实现对学生成长的长期追踪,从而实现书院文化的传承,让书院的人文精神更加实体化。
《教育家》:有哪些载体或有效机制,能够将抽象的书院精神转化为师生日常可感的具体实践?
高珺:书院应根据自身的文化追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具有独特气质的特色课程体系。可开设先导课,作为学生进入书院后的第一门精神引导课,这样的课程既是知识学习的起点,也是价值共识的起点。也可开设美育课程,例如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依托秉文书院文化空间,打造“润心育美”美育文化品牌课程,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以美润心。在通识教育基础上,书院应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的理念,通过设置跨学科课题项目,引导师生组成长期合作的科研团队,促进学生的跨学科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碰撞,拓展视野,从而实现书院精神的转化。
书院要“聚气”,让学生更有凝聚力。把人“聚起来”,书院就会充满生气。引导学生在书院体系下自治,建立良好的朋辈关系。例如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参与研讨会、班指导、工作坊以及各类活动等,大家共建一段叙事,打造有温度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场景,每个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实现在差异中共享、共创。
《教育家》:在当前高等教育追求短期显性成果的压力下,怎样确保书院建设不是“一阵风”,而是形成自我更新、自我强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高珺:第一是制度保障。相较于西方高校几百年的书院(学院)建设历史沿革,我国高校开展书院制探索的时间还较短,需要从长远论证,明晰书院的使命愿景、架构模式等,为实现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打下基础。第二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明确权责架构,如课程设置权、考核权、评价权、学分认可权等。第三是打造相对稳定的专业化、职业化团队,借助AI等新技术,增强书院的数字治理能力,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和书院叙事脉络,让集体记忆得以积累,塑造书院精神,也让书院发展可追踪、可评估、可优化。第四是打造特色人才评价体系,将对人才培养的内生价值提升和外部社会对书院的认可度提升有机结合起来。第五是完善书院招生制度,尽力避免其成为服务于大类招生的技术手段,回归育人本位。
《教育家》:一座真正实现了内涵化、可持续发展的书院,其显著特征是什么?它的师生会呈现出怎样一种精神气质?
高珺:每座书院各有文化特色,关键在于其如何让人变得不同。对书院而言,成熟的书院形态要实现知识的融通。师生不以专业划界,而以思想和学术兴趣为纽带,形成开放、自由、跨界的学术氛围。知识在师生之间流动,在不同学科之间交织,体现出一种知识的“共生精神”。对学生而言,要培养其主人翁意识与公共精神。他们不再是被动的管理对象,而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个性而自由的主体。他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公共精神,具备胸怀天下、奉献社会的担当意识。
一座真正成熟的书院,其标志在于精神与文化的自我生成。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创新力、思辨力和领导力,将书院精神内化为人格和价值追求。一座具有生命力的书院,必须打破对人才的狭窄、刻板的定义和应试教育的观念惯性,尊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允许学生“慢热”,真正以多元评价、开放共享的理念,浇筑育人思想的根基。
作者 | 乔东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高盈《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