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的“爱”为何会在不经意间变成孩子的枷锁
发布时间:2025-11-13 14:17 浏览量:1
每一代人都有成长的烦恼。这一代孩子不用再为温饱发愁,却开始追问 “我为什么活着”“上学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份迷茫,也让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巨大冲突。(梁鸿 语)《养育成就自我》,是一位妈妈回望两个女儿成长之路的反思笔记。它不仅记录了养育中的点滴,更抛出了最当下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珍视孩子独一无二的生命,又该如何关照自己的内心?养育,从来都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和共同的成长。我们弯曲了自己,像一张弓,不是为了被耗尽,而是为了和孩子一起,飞向更辽阔的远方。就像《养育成就自我》作者单丽红说的那样,当某一天你忽然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那时候,剥离了“父母”身份的你,又是谁呢?
🛒 点击上图,将《养育成就自我》加入购物车
单丽红|文本文节选自《养育成就自我》十年前的初夏,我在母校人民大学跟学生们聊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一个男同学提问:“您先生为您做的最浪漫的事是什么?”估计小男生想趁机学两招儿。这个问题我之前从未被问到过,也没有想过,只能回答当时脑子里跳出来的信息:“我觉得他做的最浪漫的事就是没有试图改变我,而是让我做自己。”
课后我想,对成年人的爱未必需要多么浪漫,多么宠溺。如果能让他(她)自在地做自己,其实是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那么,什么是爱孩子呢?
#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宠爱
随着我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每个家庭都会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孩子身上。即使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也会尽一切努力,为了让孩子不再经历上一代人物质上的匮乏,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在孩子的学业生涯中,也是从幼儿园到高中,从家教到课外老师,全方位地给孩子配备各种支持,为的是他们能顺利走好每一步,从不摔倒。但他们真的能走好吗?
我很尊重的一位金融界前辈给我讲了他的经验。前辈是美国排名前三十名大学的校董。十多年前,该校一位娶了中国太太的新校长决定,大量招收中国香港和内地学生,以提高国际化水平。结果,中国学生从百分之一飙升到百分之十五,而且基本都是自费生,不需要学校资助。结果几年后,学校的肄业率从百分之一涨到百分之十。一看数据,那多出来的百分之九几乎都是这批中国“富二代”贡献的!
这给学校带来震惊和反思。通过查看数据,发现这批学生多是“little emperor”——在六个大人宠溺下成长的一代“小皇帝”。他们在还没有独立时,就习惯了万事有人照顾,刚一晃神,就有人扶着,来美国前,他们甚至还没有真正摔倒过。然而,在美国大学独立、勤奋、竞争的环境下,没了拐棍儿的孩子们终于倒下了。
过分的宠爱,让孩子失去了在该学会独立的时候学会独立的机会,失去了在小时候培养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能力。这种爱给孩子带来的是迟缓的成长和无穷的后患。
#不要给孩子过多的期待
我们这代很多做父母的寄予孩子伟大的期待。特别是很多高智商高能力的母亲(在中国真的很多),或是因为自己年轻时没有机会,或是因为家庭原因放弃了个人的追求,都期待在下一代身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指望着自己的孩子把别人家孩子比下去,给不如意的自己带来一份骄傲和旁人的艳羡。
为了实现自己的执念,这些家长不跟孩子商量,就给他们从小到大、从早到晚排上各种才艺课、补习班,报上各种比赛。妈妈们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不愿浪费一寸光阴。她们觉得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这样长大才能出人头地;她们嘴里经常挂着别人家的孩子,总能帮孩子找到更高的参照物。这些执着的妈妈们与其说是爱孩子,不如说是执着于自己理想中的自我。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像虎妈蔡美儿的女儿们有那么好的天赋和韧性,能够在强压式的教育下遇强则刚。或许,这每一个补习班都正在让孩子失去寻找自己乐趣的灵感;或许,这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正潜移默化地削弱着自己的孩子正在萌芽的自信;或许,这每一份期待都在把父母的焦虑放大,又重重地压在孩子弱小的肩膀上。
有一句谚语:“Every child is a gift and has a gift to be discovered”——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给的礼物,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家长需要帮孩子发现自己闪光的一面,让他们做自己。
为什么我们爱孩子非要去过分地宠爱他们,或是将我们的期待强加给他们呢?为什么爱孩子不能用我们自己希望被爱的方式——让孩子做自己呢?
#父母责任层次理论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散文诗《孩子》中写道: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
的确,我们并不拥有孩子,他们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灵魂。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给了他们第一个拥抱、第一份爱,成为他们出生时唯一的依靠,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在他们最终能够独立面对世界,成为独立的社会的人之前,父母需要做、应该做、能够做什么,才能让他们在被以为“不再是我们的孩子”时能够自由飞翔,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就自己呢?
在格罗顿学校看姐妹俩参加排球比赛,2017年11月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结合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反思,把对父母责任的理解综合成一套理论,暂且就叫“父母责任层次理论”吧。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于《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的人本主义的经典。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其核心理念是人通过满足多层次的需求,从而达到心理上的“高峰体验”,最终实现个人自我实现的目标。
我将父母的责任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也分为五种,分别是:提供生存需求,培育心理健康,引导树立自我,塑造社会品质,鼓励追求梦想。其中,第一到第三层着重个体发展和素质培养,包括提供生存需求、培育心理健康以及引导树立自我。第四层塑造社会品质和第五层鼓励追求梦想,是关注作为社会的人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的社会人格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在孩子独立之前,父母能够在哪个层次上尽到责任,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否幸福,是否能为他人、社会带来什么。下面具体讲述。
父母责任层次理论
第一层次:提供生存保障
给宝宝健康及安全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责任。我的美国老友曾经拍摄记录了院子里一对小鸟夫妻从初为父母到雏鸟离巢的全过程:产下双胞胎小鸟的爸爸妈妈把宝贝们留在精心搭建的温暖小窝里,然后就开始早出晚归辛勤觅食;十天后,一只小鸟飞走了;又过了两天,他们发现巢空了,小鸟们全部飞走了。鸟父母为孩子的安康尽责十几天,而我们人类父母则是至少付出十几年的辛劳和挂牵。
大多父母会尽己之能给孩子提供衣食住行、安全稳定及保障身体健康的基本生活。有些父母给四五岁的孩子养成了穿名牌的习惯,以为那样就能富养出贵族气质;有些父母给在国外读书的孩子租住最高端的公寓,给予无限花销的信用卡;还有一位超级爸爸,为了让孩子们在北京也能呼吸瑞士空气,自己搞科研动手施工,给家里打造了零污染空间。他还热心帮助很多小学安装了空气净化系统。父母的生活方式和日常关注,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三观。
第二层次:培养心理健康
近些年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留学生不幸遭遇的报道,什么斯坦福研究生抑郁自杀、纽约大学本科生跳楼、硅谷名高中孩子卧轨,还有学霸工作后仇视社会、伤害他人......这些问题的发生难道都应归咎于学校吗?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分析认为,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远远重于学校教育。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上了名校,人生就能一帆风顺,所以把主要精力都花在帮助孩子进入名校,而忽略了给孩子打好健康的心理基础。如何面对挫折,如何理解爱情、亲情、婚姻、孩子,如何承担责任,如何获得安全感,这些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理念,是学校和社会教育替代不了的。
随着现代社会更加开放,我国的离婚率已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婚姻和家庭的变迁中,如何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美国有很多心理医生,学校也设有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当遇到家庭变故,父母们第一时间会帮孩子找心理医生,以减少他们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好地适应变化。
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裂变对很多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然而与婚姻相关的法律和心理辅导机制却远远跟不上社会的变革。父母们追求自我、追求真爱,可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可是我们不要忘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健全,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力和能力,也无法承受后果。父母无休止的争吵,长期的冷漠甚至欺骗,可能影响孩子一辈子的幸福。
人类寿命不断延长,活到一百岁将可能是常态,传统的婚姻制度可能会受到人性的严峻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不管父母在婚姻问题上做什么选择,一定不能忘记同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孩子负责,只停留在生理层面还不够,心理健康的培育更加重要。
第三层次:引导树立自我
有了健康身心的基本素质,父母还要帮孩子成为独立、独特的自己。
我认为,自尊的三大支柱是自知、自爱和自信。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并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和尊重,才能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困境,孩子才能具备自我飞翔的能力。而自知、自爱和自信主要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教育的滋养中形成的。
原生家庭给孩子的爱、环境和教育模式对孩子自我的形成、自尊的完善至关重要。这是父母责任必不可少的层次。
第四层次:塑造社会品质
除了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父母还肩负着让孩子融入社会的责任。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即使成长于最优越的家庭环境,孩子也终究要走入社会,跟他人接触,以实现个人成长中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无论在中国、美国还是其他地方生活,无论身处大都会还是小社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它自己的规则、标准、文化属性。在任何环境下,我们都需要面对不同性格、不同动机的人,我们都需要应对人性的阳光和黑暗,比如贪婪、欺骗、自私、嫉妒......为了能够坦诚做人,问心无愧,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诚信、包容和爱心都是最基本的社会品质。
父母给孩子做榜样,帮他们从小培养诚信、包容和爱心,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家庭、事业、自我成就的人生旅途上真诚面对自我和他人,吸引跟他们一样的人,做他们喜欢的事。
第五层次:鼓励追求梦想
一个人只有做自己喜爱的事情时,才能在困境中坚持下去,才可能做得比别人好。那样他就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自我实现,也能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影响。追求梦想让人能更好地自我成就。
在投资界,有一位我很钦佩的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大姐。她告诉我她女儿小时候的梦想是长大做花裙子,做很多很多漂亮的衣服。对女儿的梦想,她一直认真对待,鼓励女儿坚持努力,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女儿在不到三十岁的时候,真的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品牌,而且越做越大—一个有个性、有品质、有色彩的高端白领品牌,为更多年轻女性打造精彩靓丽的生活。这位大姐一直鼓励孩子追求梦想,帮孩子打好了自我实现的基础。
在中国长大的我的女儿们很早就了解到大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不平衡,比如环境污染、户口问题,以及很多不平等现象。孩子们上小学时,我问她们长大要做什么?她们说希望能够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改变这些不平等,即使是一点点。
每个孩子的智商不同,即便是同一对父母所生。每个孩子成长的家庭条件也不同。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考上名校、进入重点班,或者成为年级前十名。但即使那些智商超群、一路名校的精英孩子,他们在人生路上的成就也还是取决于他们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自我和优秀的社会品质。这些品质是任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都可以给孩子培养的。
有了负责任的父母,只要孩子不懈努力,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追求梦想,实现自我,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如纪伯伦的诗所言: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那静止的弓。
那个弯曲了又静止了的弓,就是担负了责任的父母。父母承担的责任到了哪个层次,就决定了射出的箭能飞得多远,能将能量带向宇宙中的哪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