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劝告:过了63岁,宁可打打麻将,也不要随意去做这6件事

发布时间:2025-11-13 17:49  浏览量:1

年过63岁,身体就像一台用了多年的家电,保养得好还能照常运作,保养不好,随时可能“跳闸”。这个时候,很多人想着要“补补身子”、“动动筋骨”,甚至做些年轻时没机会做的事。

但63岁往后,身体对外界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了,很多“看起来无害”的行为,反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相比之下,哪怕每天坐下来打打麻将、聊聊天、舒缓心情,都比去冒险做一些高风险的事来得安心。

下面说的这6件事,真不建议随意尝试。

这个年龄段的人,慢性病几乎是“标配”,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或者心脏病、脑梗等,很多人都在吃药。但不少人会觉得“吃久了没事了”,就自己断药,或者听朋友说某个药副作用小,就擅自换掉。

这种做法非常危险。以高血压为例,长期控制得好,说明药物起了作用,并不等于病好了。一旦停药,血压反弹,血管压力飙升,血栓、脑出血、心梗的风险直线上升。尤其是像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这类药物,突然停用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不论是停药还是换药,务必要征求医生意见,不能凭感觉或“经验”行事。

很多人喜欢用热水泡澡,说是“活血通络”;还有人冬天洗冷水澡,说是“锻炼意志”。但年过63岁,这样的做法对身体反而可能是种折腾。

热水容易让血管扩张,尤其是泡澡时间一长,老年人本就调节能力减弱,容易出现头晕、心悸,甚至虚脱晕倒的情况。冷水则可能导致血管剧烈收缩,引发心绞痛或诱发心律失常。

尤其是有冠心病或高血压的人,冷热刺激可能成为“最后一根稻草”。洗澡水最好控制在37~40℃之间,洗澡时间不超过15分钟,洗完注意保暖,避免忽冷忽热。

年纪一大,不少人开始热衷“补气”、“补肾”、“补脑”。市面上的保健品琳琅满目,从中药丸到鹿茸、虫草、阿胶,样样都有人推荐。但盲目进补,其实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很多中药补品含有激素样成分,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肝肾功能。比如人参、鹿茸,吃多了可能会导致血压波动、失眠、焦躁等问题。保健品之间可能互相作用,有时吃进去的不是补药,而是“药罐子”

有些人本身有肝病、肾病或者糖尿病,某些所谓的“补药”反而会加重病情。进补不是不能,但一定要“辨证施补”,要根据体质、病情来调理,不能人云亦云。

真正的补,是规律饮食,营养均衡,心情舒畅。过度进补,只会适得其反。

退休后有了空闲,很多人想“练回年轻时的体魄”,一上来就晨跑、拉筋、举铁,甚至打篮球、爬高山。这种突击式锻炼方式,对63岁以上的人来说,风险极高。

老年人的关节、肌肉、心肺功能都有所退化,运动前如果没有系统评估和逐步适应,很容易拉伤、骨折,甚至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尤其是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压不稳、心律紊乱,甚至猝死。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快走、太极、八段锦这类低强度、节奏平稳的运动,更适合这个阶段。

与其拼命锻炼,不如每天坚持30分钟散步,保持心情愉快,效果更稳妥。

退休后,不用上班打卡,生活节奏松了下来,有些人开始“夜生活”,追剧到凌晨、深夜打牌,甚至凌晨吃夜宵。也有些人白天睡太多,晚上失眠,形成了昼夜颠倒的作息。

这种打乱生物钟的方式,对老年人来说非常伤身。人的褪黑素、皮质醇等激素分泌有固定节律,一旦昼夜颠倒,就会影响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系统。睡眠质量下降,还会影响认知功能,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睡眠不足或睡眠紊乱,也会影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控制。建议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睡觉和起床,保持规律的节奏,不要频繁熬夜。

稳定的作息,是老年健康的“压舱石”。

年纪大了,身体有些毛病很正常。但有些人因长期慢病得不到“根治”,就开始四处打听偏方,或者被一些“包治百病”的产品吸引,甚至放弃正规治疗,转向所谓的“神药”。

这类做法风险极高。市面上所谓的“偏方”、“祖传秘方”很多未经临床验证,有些甚至含有有毒成分,伤肝伤肾。还有人大量服用“保健品”代替降压药、降糖药,结果病情恶化,后悔莫及。

最可怕的是,这些产品往往打着“天然”、“无副作用”的旗号,让人放下戒心。但凡是药物,就可能有不良反应,关键是要辨证施治、规范用药。

真正的医疗,是基于证据和经验的结合,而不是空穴来风的承诺。

很多人到了63岁以后,会觉得“人生就该任性一点”,但其实这个阶段,身体更需要被温柔以待。麻将虽然不能治病,但它能调节心情、刺激大脑、增进社交,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软性养生”。相较之下,那些高风险的行为,哪怕打着“健康”的旗号,也未必真的有益。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王辰主编.《内科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年。

2.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人慢性病防治指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1年。

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老年人合理用药指导原则》。2020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