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将热水器钢管通电致妻子洗澡时触电身亡 ,14岁女儿致信法院为父求情 终被判无期,判决书体现“司法温度”
发布时间:2025-11-14 05:16 浏览量:1
一场始于网恋的婚姻,在反复的离合与日积月累的矛盾中,最终走向血腥的终点。男子杨某因长期家庭纠葛心生怨恨,趁妻子洗澡时通电加害,致其身亡。法院审理此案时,既坚守法理底线,又考量两名无辜幼童的成长困境,在公诉机关量刑建议基础上从轻判处杨某无期徒刑,这份兼顾公正与温情的判决,引发社会对婚姻矛盾化解与司法人文关怀的深度思考。
婚姻纠葛:从网恋结缘到矛盾深积
2010 年,杨某与尹某通过网络相识相恋,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现实磨合,便迅速步入婚姻殿堂。彼时的两人,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却未曾想,缺乏坚实基础的婚姻,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与家庭关系的考验中,逐渐出现裂痕。
婚后第四年,也就是 2014 年 12 月,两人因婆媳关系紧张、生活琐事分歧等问题,第一次办理了离婚手续。可离婚后不久,或许是念及过往情分,或许是出于对现状的不甘,两人又选择复婚。这段失而复得的婚姻并未迎来转机,矛盾反而愈演愈烈,猜忌与争吵成了家常便饭。杨某开始怀疑尹某有外遇,认为尹某及其家人对自己存在歧视,这些想法像毒藤一样在他心中蔓延,让原本就脆弱的感情彻底破裂。
2017 年 4 月,两人第二次离婚,而后又再次复婚。短短三年内两次离婚、两次复婚的经历,不仅没能修复关系,反而让彼此的怨恨不断加深。杨某的精神状态也在这段反复拉扯的婚姻中逐渐变差,他曾前往医院就诊,医生看出他的情绪低落与家庭关系密切相关,当场拨通了尹某的电话,希望她能多给予丈夫关心与温暖。
可这次沟通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离开医院后,尹某给杨某回了电话,言语间满是嘲讽。当晚回到家中,两人再次发生争执,尹某更是说出 “你想死找个旮旯死去” 这样的过激言论。这句话像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杨某心中积压已久的怒火与绝望,杀害尹某的念头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型,他开始暗中筹划,等待合适的时机。
致命瞬间:厨房的恶意与生命的终结
2023 年 3 月的一个夜晚,吃过晚饭后,尹某像往常一样走进家中卫生间准备洗澡。此时的杨某,内心早已被怨恨填满,他看着卫生间紧闭的门,知道自己等待的时机来了。
他悄悄起身走向厨房,目光锁定在连接热水器的不锈钢管上 —— 这根平日里用于输送热水的管道,在他眼中成了实施报复的工具。杨某没有丝毫犹豫,迅速找来电线,将其与不锈钢管连接通电,冰冷的金属管道瞬间带上了致命的电流,而卫生间里的尹某对此一无所知。
几分钟后,杨某听到卫生间里传来异响,他心中清楚,计划已经得逞。他没有第一时间采取急救措施,而是等到确认尹某失去生命迹象后,才走进卫生间,将她的尸体从浴室拖出,放置在卧室的床上,试图掩盖作案痕迹。
整个过程中,杨某的动作冷静得令人胆寒,仿佛在处理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直到次日清晨,或许是内心的煎熬无法承受,或许是意识到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杨某主动前往当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如实供述了自己杀害妻子的全部犯罪事实。
在供述中,杨某还提到,案发后、投案前,他曾给堂姐拨打了一通电话,语气沉重地将自己年幼的儿子过继给对方,同时托付堂姐帮忙照顾女儿,言语间透露出对孩子的牵挂,却唯独没有对杀害妻子的悔意。
司法考量:法理之内的人文关怀
法院受理此案后,通过详细审查证据、讯问被告人、听取各方意见,对案件进行了全面审理。一审判决书明确认定,杨某因婚姻家庭矛盾,故意使用通电方式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罪名成立。
庭审过程中,案件的多个情节成为量刑的关键考量因素。杨某作案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符合自首的法定要件,且他自愿认罪认罚,这些情节依法可以从轻处罚。公诉机关综合全案情况,提出了 “建议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的量刑建议,该建议在法律框架内并无明显不当。
但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将更多目光投向了案件背后的两名无辜孩子。案发时,杨某与尹某的女儿刚满十四周岁,正在读初中,儿子年仅两岁。母亲离世、父亲涉案入狱,两个孩子瞬间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只能交由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抚养。父爱与母爱的双重缺失,加上 “爸爸杀死妈妈” 这一残酷真相,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难以估量,甚至可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社会歧视。
更让法院揪心的是,审理期间发现,两岁的儿子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身心发育问题,眼神中缺乏同龄孩子的灵动,对周围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与抗拒。而十四岁的女儿,在庭审后向法院递交了一封亲笔信。信中的文字略显稚嫩,却饱含着对父亲的思念与期盼,她在信中回忆了父亲平日里对自己的照顾,给予父亲积极评价,恳请法院能够从轻处罚,让父亲早日回家,陪伴自己和弟弟一起成长。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让阅卷的法官动容不已。
法院认为,本案是典型的因婚姻家庭矛盾引发的刑事案件,婚姻纠葛的是非曲直难以完全厘清,被害人父母 “白发人送黑发人” 的伤痛已然深刻,法院无意再加重各方的痛苦。而两名孩子是这场悲剧中最大的受害者,他们的未来需要被守护。基于此,法院决定在公诉机关量刑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酌情从轻处罚。
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表示,若判处无期徒刑,待杨某刑罚执行完毕时,两名孩子已成年,甚至可能成家立业,这份判决至少能在孩子们漫长的等待中,给予些许精神抚慰,让他们心中保留一丝与父亲团聚的希望。同时,法院也坦言,这份量刑可能会引发被害人亲属的抵触,对此表示充分理解,也期望亲属能体会法院的善意与良苦用心。
最终,一审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杨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孩子的困境:破碎家庭的遗留伤痛
如今,杨某已被收监执行刑罚,而他留下的两个孩子,仍在爷爷奶奶的照料下艰难生活。年迈的老人本身就体弱多病,既要承受丧媳之痛,又要承担起抚养孙辈的重担,生活的压力与精神的煎熬让他们日渐憔悴。
十四岁的女儿一边要适应初中的学业压力,一边要学着照顾年幼的弟弟,还要隐藏内心的创伤。她常常在放学后躲进房间,翻看以前和父母一起拍的照片,照片上的一家人笑容灿烂,如今却物是人非。每当弟弟哭闹着要妈妈、要爸爸时,她只能强忍着泪水,笨拙地安慰弟弟 “爸爸很快就会回来”。
两岁的儿子还不明白 “死亡” 和 “入狱” 的含义,只是本能地依赖着身边的亲人。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孩子,很少主动开口说话,遇到陌生人会立刻躲到奶奶身后,眼神中充满警惕。医生表示,孩子的这些表现与家庭变故带来的创伤直接相关,需要长期的心理疏导与关爱才能逐渐改善。
被害人尹某的父母,至今未能走出丧女之痛,他们既要面对女儿离世的事实,又要看着两个外孙辈的困境,内心备受煎熬。对于法院的判决,他们虽有抵触,但看着两个可怜的孩子,最终选择沉默。
案件的判决已经生效,但这场悲剧留下的伤痛仍在延续。婚姻中的矛盾与冲突本可通过沟通、包容或合法途径化解,而杨某的极端行为,不仅剥夺了妻子的生命,也摧毁了自己的人生,更给两个孩子的未来蒙上了浓重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