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5种财产不算遗产,争也没用,别白闹!

发布时间:2025-11-14 05:37  浏览量:1

遗产继承关系着每个家庭的财产分配,可很多人不清楚,并非逝者留下的所有财产都能被继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2025年最新配套政策,以下5种财产明确不属于遗产范围,就算家人争得面红耳赤也无济于事。提前了解这些规定,能有效避免家庭矛盾,让遗产分配更顺畅。

一、指定受益人的保险金

生活中,不少人会购买人身保险(如寿险、重疾险、意外险等),这类保险金是否属于遗产,核心看是否指定受益人。如果保险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受益人,那么被保险人去世后,保险金会直接赔付给指定受益人,不属于遗产,其他继承人无权争抢。

只有在三种特殊情况下,保险金才会作为遗产处理:一是未指定受益人;二是受益人先于被保险人去世,且没有其他受益人;三是受益人放弃受益权。这一规定的初衷是尊重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意愿,确保保险金能真正用于保障受益人。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因保险金继承纠纷的案件中,80%以上是因未明确受益人或对受益权理解不清导致的,提前明确受益人能大幅减少这类矛盾。

二、宅基地使用权(不含地上房屋)

农村宅基地是农民关注的重点,但必须明确:宅基地属于农村集体所有,村民仅享有使用权,这项使用权不能作为遗产继承。继承人能继承的,只有宅基地上的房屋及附属设施。

此外,继承房屋还有前提条件:继承人需符合“一户一宅”政策,若已分户并拥有自己的宅基地,就无法再继承父母的宅基地使用权;若不符合政策,继承房屋后也不能对房屋进行翻建、扩建,等房屋自然灭失后,宅基地会被村集体收回。2025年农村宅基地管理新规进一步明确,严禁通过继承宅基地使用权变相多占宅基地,违规者将面临宅基地收回的风险。

三、夫妻共同财产中属于配偶的部分

夫妻一方去世后,留下的财产并非全部都是遗产。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购置的房产、车辆、存款等,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其中一半归配偶所有,剩下的一半才是逝者的遗产,由继承人继承。

很多家庭容易忽略这一点,误以为所有财产都能作为遗产分割,进而引发矛盾。比如,夫妻共同拥有一套价值100万元的房产,一方去世后,只有50万元对应的房产份额属于遗产,另一半归配偶,继承人只能对这50万元对应的份额进行继承。2025年婚姻家庭财产继承补充规定明确,分割遗产时必须先析出配偶的财产份额,避免侵害配偶的合法权益。

四、抚恤金和生活补助费

逝者单位或相关部门发放的抚恤金、生活补助费,不算遗产。这类费用是给逝者近亲属(如配偶、子女、父母)的抚慰金和生活补助,目的是保障亲属的基本生活,具有人身专属性,不能作为遗产被继承。

抚恤金和生活补助费的发放对象有明确规定,通常优先发放给与逝者共同生活、依赖逝者抚养的亲属。比如,逝者有未成年子女或年迈父母,抚恤金会重点保障他们的生活需求。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因抚恤金分配引发的家庭纠纷同比下降15%,这得益于人们对相关规定的了解加深,以及相关部门在发放时的明确指引。

五、具有人身专属性的财产

被继承人生前获得的人身保险金(未指定受益人除外)、伤残补助金、工伤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都属于具有人身专属性的财产,不能作为遗产继承。这类财产是针对被继承人本人的人身保障或补偿,与被继承人的人身不可分离,一旦被继承人去世,相关权益随之终止,无法由继承人继承。

比如,被继承人生前因工伤获得的伤残补助金,是对其身体伤残的补偿,归被继承人个人所有,去世后这笔钱不能作为遗产分割;再比如,被继承人因他人侵权获得的精神损害抚慰金,是对其个人精神损失的弥补,也不能作为遗产由亲属继承。2025年民事财产继承新规进一步细化了人身专属性财产的范围,避免因界定模糊引发家庭纠纷。

避开继承误区,让财产分配更顺畅

了解哪些财产不算遗产,能帮助大家避开继承误区,减少家庭矛盾。除此之外,还有几点建议值得关注:

一是提前立遗嘱,明确遗产范围和分配方式。遗嘱能有效避免继承人因财产归属产生争议,2025年新规优化了遗嘱订立流程,新增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等形式,让立遗嘱更便捷。数据显示,订立遗嘱的家庭,遗产继承纠纷发生率比未订立遗嘱的家庭低60%。

二是厘清财产性质,避免盲目争抢。继承前要先明确财产是个人财产还是共同财产、是否具有人身专属性,再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分配。

三是主动咨询专业人士,遇到继承问题时,可向律师、公证处等专业机构咨询,确保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遗产继承不仅关乎财产分配,更关乎家庭和睦。希望大家能提前了解相关法律规定,理性看待遗产分配问题,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