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十年,亏了1.3个亿

发布时间:2025-11-14 08:54  浏览量:1

创业十年了,这十年参与做了很多创业项目,至少花了投资人一个亿。

所有的过程,都是真金白银趟的路,买的教训。

所以说,创业大概率上是会失败的,而且试错的成本是极高的。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过去几段创业项目失败的经历,尤其是获得的一些深刻教训。

01

5000万

第一次正式创业,是刚毕业的第二年,加入到一家创业公司。

当时公司的配置很高,合伙人就有6个,我也算是最早加入公司的一批人了。

其中创始人、CEO、产品、技术、设计几乎是清一色的阿里前员工,都是高P系列。

当时完全还在互联网创业的风口期,我们项目的切入点也很好,互联网保险,头部主流的公司都在入局,现在各个地方的惠民保、阿里的相互保就是我们当初的产品。

所以阿里团队+热门领域的加持,团队顺利拿到了5000万的投资,团队也迅速从十个人变成了四五十人。

但尽管如此风光,我们实际上一年多时间,就宣告结束转型了。

这个项目,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有三个:

A、核心成员不懂增长

公司的创始人偏管理、CEO偏产品,而当时我们有一个做市场的合伙人,在资源勾兑上并不有效。

公司核心业务的增长,依赖于一个渠道撮合方的身上。

所以当初就算做到了百万用户,但是竞品已经是我们的四五倍之多了。

B、业务变现太长

我们当初做的互助业务,变现周期太漫长。

因为互助金我们是动不了的,用户的筹款我们也是零手续费的,所以要匹配用户层面做交易,只有卖保险。

但是卖保险,用户是排斥的,而且我们的客单价太低了,还属于帮别人做嫁衣那种,而且也没有拿保险代理的牌照。

C、业务决策上的失误

当初一方面业务的确做的不好,另一方面我们GB关系不行,被迫要关停。

当时转型的时候,账面上还是有千万资金的,但是我们的决策出了问题。

其一众筹业务规模和影响力完全有了,也不需要很多人,是有机会赚钱的,但依然被放弃了。

其二后来项目转型做了其他的业务,也是耗费了很漫长的时间,从想法到产品落地,至少半年以上,还没有正式到市场投放的阶段。

02

4000万

在多次转型寻找方向后,当时团队中的一个合伙人,对于转型的项目并不感兴趣,所以打算自己出来另找机会,于是打算邀请我一起参与。

我个人觉得这个老大哥是属于很务实、实干型那种,而且做事情有条理、注重结果,所以我就正式一起出来了。

这算是正儿八经的第一次为自己创业,我们两个人花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做项目的调研 。

我跑了芜湖、上饶、黄山等许多地方去做线下市场的走访,也在线下看了很多其他获得融资的产品,最终我们决定做小程序电商。

其一,那时候微信刚推出小程序不久,大家都十分看好。

其二,我们在线下调研中发现,所有人都在用微信,社交、购物、交易等,所以我们认为围绕微信生态是比较稳定的,至少不会出错。

所以在老大哥的带领下,我们陆续见了十几波投资人,很快拿到了第一笔融资2000万,不到一个月又拿到了第二笔2000万。

这次创业,我个人总结做不好的原因有三:

A、盲目扩张

不管是人员上还是场地上,我们当初是借的办公室,后来直接租了一个七八百平的。

人员上,仅总监就招了很多个,招商的、商家的、运营的、产品的、技术的等,一个月的人员工资至少七八十万了。

B、不懂市场

这个问题得怪我,因为作为合伙人之一,我略懂运营但是不懂市场。

最核心的增长上,我完全是拉后腿的,因为我不懂且没资源。

当初创始人邀请我加入,主要是看我平时做事情还算卖力,但忽略了我其实并不擅长做增长,也没有重视到团队里的人也不擅长做增长。

我们当时有新媒体、投放、私域、商务这些获客渠道,我的能力其实是不够的,其实依然没有解决我们第一次创业的核心问题。

C、业务模式

如果当初我们的定位是微盟,我们到今天应该都会活得很不错。

但是我们当初想做的是一个小程序商城。

在我们后来的时间中,以及当下来看,独立小程序的商城是不成立的,包括微信他们自己在后面做了很多产品,也没有做成功。

小程序可以作为电商交易的一个工具,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有自己的小程序商城,本质上是一个私域转化的工具。

但是我们当时做独立商城的方向,拉新成本高,留存成本更高,关键是几乎没留存,因为用户想不起来打开小程序来购物。

03

1000万

第三段创业的经历是一个好友的介绍,说有一个团队要做社交电商。

而我不做小程序之后,刚好去做了两年的社交电商平台,比较幸运的是这个项目没有倒闭,而是和最头部的合并了。

所以我刚好在家休息,既然朋友力荐,又是创业团队,所以就去见面聊聊。

最终决定加入一起玩,一方面是发现团队里的招商总监是我好朋友,另一方面是团队的市场合伙人曾是头部社交电商的运营总监。

我知道要做好社交电商,团队长才是最为核心的。

但这个项目,为什么也没有做成了,我觉得核心原因就两点:

1、错过时机

我是从6月份加入团队的,但是产品的开发上线,一直到了10月份,足足过去了半年之久。

这期间因为一开始找的技术开发,是创始人自己认识的一个朋友,又在北京,本质上干的是外包的活,所以项目持续多次延期。

直到8月份在我的强烈提议下,才在杭州找到了新的技术总监,才让开发重回正规。

可以说,这半年的时间,除了技术、产品,其他人本质上都是多余的。

所以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员工资,另一方面错过了发展代理卖货比较好的一个阶段。

因为产品上线不久,就过年了,市场还没开始干,就遇到疫情了。

2、没有团队长

我们在做小程序电商、做淘客代理的时候,明显能够感受到,招募分销合伙人是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能裂变、能带来交易那种大团队长。

原本以为我们上线之后,会有不少大团队长过来。

毕竟我们在分销机制、产品、拉新上的政策都是很到位的。

可直到我离开,也没见过几个大团队长来公司,我们一个月的销售额还不如别的平台几个大团队长一天的销售额。

之前有资源的运营总监并没有带来多少团队长资源。

04

3000万

工作这些年,依赖于所谓各种合伙人、联创、运营总监之类的头衔,还是认识了不少人。

所以后来不做社交电商以后,有一个传统行业的老大哥搞了一个盘子,邀请我加入。

因为是这个业务偏向传统市场,我个人觉得比互联网行业会更靠谱一点,而且资方也是两个传统上市企业一起出的钱。

产品是现成的,市场人员都是很传统的地推销售,这么一想,觉得这个事情靠谱啊,所以就一起干了。

这个项目前景是有的,而且模型我们已经完全跑通了,单个县城,一年至少可以做100万的净利润,但是问题在哪里呢?

1、搞太大

这次团队里搞市场的人,都是老手,市场合伙人搞了十几年业务了,市场总监也是老大哥以前的下属。

但第一个问题出现在决策上,模型还没开始跑,立马在全国就铺了十几个城市,仅市场地推人员立马超过了100人。

2、吃空粮

我当时负责平台的运营,同时兼顾杭州、安吉、诸暨附近的三个市场,所以我会下去调研。

其中一个最痛心的问题就是真正干活的人少,都在摸鱼。

一边在群里面抱怨业务难做找各种理由,另一边躺在酒店里睡觉、打牌,顺便还要骗取出差的补贴。

3、太着急

因为前面两个原因,导致市场100个人下去了5个月,各种费用加在一起,钱花了一千万,但是业务一点水花都没有。

所以资方这时候觉得不行,打算撤资不做了。

而当时我负责的安吉、诸暨两个区域,当日均已经能跑出1.5万的业务流水了,但是这个市场培育的周期需要3-6个月时间。

后来项目停了以后,我们其中一个业务员自己回到了山东老家延续这个业务模型,半年时间完全是赚钱的。

毕业十多年,前后做了很多项目,短则七八个月,两三年,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的。

而正是这些血泪的教训,才有现在的谨慎和务实。

目前依然在创业,很庆幸目前这个项目是毕业以来做的最久的一个,已经4年了。

而如果你问我创业这些年,最重要的教训或者建议是什么?

总结起来就两个字——市场!

其一,创始人、合伙人、高管中一定要有人懂市场!

其二,所有高管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增长!

否则你把产品做的再好看,团队背景再亮丽,融资拿得再多,也做不出来一家能够赚钱的公司!

顺便说一句,在那几年的创业中,看似拿了很多钱的融资。

但实际上,我们拿的工资很少,本质上是在帮市场、帮房东、帮不靠谱的渠道、帮员工打工。

未经授权,转载/搬运/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