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流感剧增,新毒株来袭H3N2,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疾控提醒
发布时间:2025-11-14 14:40 浏览量:1
最近门诊的发热门诊又排起了长队,说实话,这场面我几年没见过了。小孩咳得上不来气,大人烧得头晕眼花,老年人一来就喘。我翻了翻检验报告,很多人感染的都是H3N2亚型流感病毒。这不是一个新面孔,但这次它的“进化”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这波流感来得比往年早,而且势头猛。疾控中心也发了通知,明确指出这次流行的以H3N2为主,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说白了,就是一个人中了招,家里基本全军覆没。尤其是孩子和老人,根本扛不住。
很多人一开始以为只是感冒,忍忍就过去了。其实差得远。感冒是病毒感染,但一般症状比较轻,像打喷嚏、流鼻涕这些。但H3N2是流感病毒的一种变异毒株,它属于甲型流感病毒,早在1968年就掀起过全球大流行。
今年这个版本的H3N2,不仅变得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而且对免疫力差的人群破坏力更大。很多患者一开始只是低烧,半天后体温飙到39度以上,浑身酸痛,咳嗽像锯木头。它不是简单的“上呼吸道感染”,而是全身性的打击战。
其实流感每年都有,但这次特别猛有几个触发点。首先是这几年大家戴口罩、勤洗手,流感病毒的传播被压了很多,导致人群整体对流感的免疫力下降。换句话说,病毒没来,身体也就没练过。
其次是今年H3N2的变异株“换了马甲”,免疫系统认不出来。疫苗也不是完全对得上号,所以即便打了疫苗,也有人发病,尤其是年纪大的或者有基础病的,更容易中招。
再加上这个季节冷热交替,室内外温差大,睡不好、吃不好、加班熬夜,这些都是诱因。病毒就像是在等机会,一有破口就钻进来。
平时身体好的人,可能就是多睡几天,难受几下。但有一类人,真的要绷紧弦。孩子、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这些人群一旦感染,发展成肺炎、心肌炎甚至呼吸衰竭的风险都高得多。
特别是老人,很多人本来就有高血压、糖尿病,一发烧身体就乱套。有的甚至直接出现意识模糊、嗜睡,送来医院的时候已经是重症。
还有孩子。最近碰到一个五岁男孩,烧了两天,家长没太在意,结果第三天突然惊厥,紧急送进ICU。检查下来就是H3N2引起的高热并发脑炎。这种事儿不是个例,真的是太多家长掉以轻心了。
很多人问,既然病毒会变,那打疫苗到底有没有意义?答案是:有,但别指望百分百防住。
流感疫苗是每年根据当季可能流行的毒株来设计的,虽然不能完全覆盖所有变异,但能大大降低重症率。尤其对于高危人群,疫苗是非常重要的“防火墙”。
就算感染了,打过疫苗的人症状也会轻很多,恢复得更快,不容易拖成重症。所以别犹豫,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一定要打。
疫苗不是“金钟罩”。打了疫苗,还是要勤洗手、戴口罩、少去人多的地方。这些最基本的预防措施,才是真正挡住病毒的第一道门。
一旦中招,千万不要硬扛。很多人觉得,流感不就是多喝水、多休息吗?但H3N2不是闹着玩的,如果高烧超过三天不退,或者出现呼吸困难、剧烈咳嗽、意识模糊,一定要及时就医。
有几类抗病毒药物在症状发作48小时内服用效果最好,比如奥司他韦。但这类药物必须医生处方,不能自己乱买。很多人拖到第四天第五天才来看,药效已经打了折。
而且流感本身还容易合并细菌感染,比如肺炎链球菌。一旦并发症出现,治疗就不只是抗病毒那么简单了。抗生素、吸氧、甚至住院观察,都是可能的步骤。
预防流感,不只是靠打疫苗。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提高自身免疫力,才是最根本的防线。别熬夜,吃点有营养的东西,不生冷、不暴露、不贪凉。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事,其实每一件都在帮你挡着病毒。
如果家里有人感染了,一定要注意隔离。分餐、戴口罩、勤通风,别等全家都倒下才后悔。尤其是家有老人孩子的,早一点预防,能省下很多麻烦和痛苦。
现在各大医院已经开始接诊大量流感患者,很多急诊科医生都连轴转。说实话,医护人员也是人,也扛不住长时间高强度救治。所以如果能在家预防好,或者早期就诊,实际上也是在减轻整个社会的医疗负担。
每年这个时候,总有人觉得流感就是“发烧而已”,可一旦亲身经历,就知道那种痛苦不是一句“多喝热水”能解决的。H3N2这波来势汹汹,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媒体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医疗现状。
如果运气好,可能就是难受几天。但如果运气不好,可能就是ICU的门槛都进不去。别拿身体开玩笑,也别指望“扛一扛就过去了”。
照顾好自己,也照顾好家人。别等病毒敲门,才想起门没关好。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监测周报(2025年第44周)[EB/OL].https://www.chinacdc.cn
[2]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3N2流感病毒的防控与应对[J].北京疾病控制,2025,27(10):65-68.
[3]王晓玲,刘志远.流感疫苗接种现状与公众认知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24,31(4):51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