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之母”吴健雄,为美造原子弹,墓文刻着: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发布时间:2025-11-14 15:21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实验室内,一位身着旗袍的东方女性为世界带来了原子弹的关键突破,却也被这发现深深困扰。
1956年,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理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这一设想动摇了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对称性原则,多数资深物理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
然而,哥伦比亚大学的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却看到了这一理论的潜在价值,她推迟了早已计划的回国探亲之旅,全身心投入到验证工作中。
在华盛顿美国国家标准局的实验室里,半年后,1957年1月,她以无懈可击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宇称确实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整个物理学界为之震动。
这一成就直接将杨振宁和李政道推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而实验的验证者吴健雄却意外被排除在获奖名单之外。
许多物理学家为此感到不公,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坦伯格更是直言这是巨大的遗憾。
吴健雄于1912年5月31日出生在江苏太仓浏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吴仲裔是一位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
早年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后因不满校方禁止新思想而转入蔡元培主办的爱国学社,并加入同盟会。
吴仲裔重视教育,尤其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规陋习,吴健雄是“健”字辈,排行第二。
按照家族“英雄豪杰”的命名顺序,父亲为她取名“健雄”,寓意“不让须眉,积健为雄”,吴仲裔还给她起了小名“薇薇”,因为他特别喜欢紫薇树。
11岁那年,吴健雄离开家乡前往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就读,1929年,吴健雄以最佳成绩从苏州女师毕业,并获得保送国立中央大学的资格。
1930年,吴健雄进入国立中央大学,最初选择的是数学专业,然而在大学一年级,她发现自己对物理学的热爱远超数学,经过深思熟虑,她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转入物理系。
这一决定令老师和同学感到不解,在大多数人看来,数学领域的发展前景更为明朗,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吴健雄早已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1934年,吴健雄从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先后在浙江大学、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然而她深知,全球物理学研究的顶尖机构在美国,于是决定赴美深造,1936年,24岁的吴健雄告别祖国,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求学。
虽然当时西方科学界始终充斥着“物理科学实验是男性领域”的性别偏见,但这种偏见在吴健雄严谨的实验精神和无差错的实验结果面前,一次次被打破。
在美国留学期间,吴健雄遇到了人生伴侣袁家骝,袁家骝是袁世凯的孙子,父亲袁克文的后半生穷困潦倒,1942年5月30日,吴健雄三十岁生日的前一天,与袁家骝结婚。
婚礼是在诺贝尔奖得主密立肯家中进行的,两人在美国的许多同学好友都前来庆贺,钱学森曾为他们摄影。
在美国留学的第三年,吴健雄加入恩师赛格瑞教授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探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的实验,这项实验在对扭转二战战况至关重要的原子弹工程“曼哈顿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
尽管吴健雄当时还是外籍人士,曼哈顿计划的技术负责人奥本海默却赏识她的能力,邀请她参加了该计划的浓缩铀制造和中子核反应截面的工作,她是唯一参与此计划的中国人。
吴健雄在曼哈顿计划中的工作是解决原子核链式反应无法延续的重大难题,在短短几个月内,吴健雄成功攻克了这一核心课题。
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弹的问世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平民伤亡。
这成为吴健雄的心中之痛,后来她也继续追问这个问题:“人类真的会愚昧地自我毁灭吗?不,不会的,我对人类有信心,我相信有一天我们都会和平地共处。”
尽管吴健雄因在曼哈顿计划中的贡献被称为“原子弹之母”,但原子弹的毁灭性后果使她陷入了深刻的道德反思,这种反思贯穿了她的后半生。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设想,理论一提出,便在物理学界引起了很大震动,很多有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不以为意。
而吴健雄以其非凡的洞察力,认识到此项实验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她立即领导她的小组进行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结果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
1957年1月,吴健雄将实验论文寄到《物理评论》杂志,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的成立,这一实验结果,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把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推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许多科学家认为,吴健雄应该当之无愧与他们分享诺贝尔奖,但结果是,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因这个理论登上了诺贝尔领奖台,吴健雄却连旁观者的身份也没得到。
对此,吴健雄当时并没有任何回应,她在写给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史坦伯格的信中说到:“尽管我从来也没有为了得奖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我的工作因为某些原因被人忽视,依然深深地伤害了我。”
在美国生活多年,吴健雄并未入乡随俗,她坚持吃中餐,穿旗袍,甚至连做实验时都是穿着旗袍的,这种着装风格成为她在科学界的独特标志。
除了流利的英语,吴健雄平时更习惯说一口地道的家乡太仓话,这种语言上的坚持,体现了他对文化根源的珍视。
不工作的时候,吴健雄会戴上喜欢的珍珠项链,也会中西搭配,身穿旗袍再戴一双白手套,她的这种风格,不仅体现了个人品味,更是文化自信的展示。
吴健雄家中悬挂着中国字画,书架上收藏着许多中国古书及一些瓷器,这些中国元素不仅是装饰,更是她与祖国保持联系的方式。
吴健雄通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在异国他乡保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并向西方科学界展示了东方学者的独特魅力。
由于战乱、中美关系和国内政治运动等原因,吴健雄赴美后长期未能回国,但她内心保有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1973年,在中美关系解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的第二年,吴健雄终于回到了阔别37年的故土,彼时,她的双亲都已不在人世。
在北京,吴健雄夫妇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的接见,在故乡,她看望了亲朋好友,并成立了纪念父亲的基金,使父亲创办的明德学校越办越好。
周恩来总理对吴健雄夫妇表示:“袁家的人一代比一代进步了。”这番话既是对袁家骝选择的肯定,也是对这对科学伉俪的赞许。
此后,吴健雄几乎每年都要回国访问和讲学,她十分关心祖国的科学事业,对北京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合肥的高步辐射加速器等实验设备的研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吴健雄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成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她还多次回国举办前沿物理学知识讲座,促进中国物理学的发展。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在纽约病逝,享年85岁,遵照她的遗愿,骨灰安放在故乡江苏苏州太仓浏河镇。
为了纪念吴健雄,中国各地建立了多种纪念设施,南京大学建立了“吴健雄图书馆”,东南大学建立了“吴健雄实验室”和“吴健雄学院”。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国立中央大学旧址(今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内建造吴健雄纪念馆。
1990年,中国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以表示对这位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的尊崇。
2021年2月,美国邮政总局发行了一枚永久纪念邮票,以纪念吴健雄的科学贡献,这是一种比诺贝尔奖更高的荣誉。
美国建国245年来,得过此殊荣的物理学家也只不过有爱因斯坦、费米、费曼等寥寥无几的几位。
吴健雄的故事超越了国界,尽管参与了美国原子弹计划,吴健雄却始终保持着中国国籍的文化认同,尽管她的工作帮助美国获得了核优势,晚年却将大部分积蓄投入中国教育事业。
在全球化浪潮中,吴健雄的一生其实已经说明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追求真理是科学家的天职,而如何运用真理,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中国科学报——吴健雄之于中国科学的意义20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