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47岁男子肝癌,坚持慢走3年,3年后复查,结果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2025-11-14 18:12  浏览量:1

47岁的刘劲松在西安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行政管理,常年坐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公司节奏快,他经常为了赶文件或对接会议,不吃早饭、中午随便点外卖,最常点的是炸鸡饭、烧腊饭、肥牛米线,图省事也图口味刺激。下午犯困时,他习惯用两罐咖啡或奶茶撑着,再顺手从办公室零食柜里抓一把薯片或曲奇。下班更少动弹,回到家就瘫在沙发上刷手机,晚餐不是外卖就是重油重盐的宵夜。久坐、油腻饮食、高糖饮品成了日常搭配,他却始终觉得自己只是典型上班族生活,没有意识到这种长期缺乏运动和过量能量摄入的习惯正悄悄改变身体内部的代谢轨迹。

2021年3月17日,刘劲松把午餐外卖袋拆开,准备像往常一样边看文件边吃。低头撕开饭盒塑封膜时,一股油香扑上来,让胃口突然一紧,像被什么卡住一样沉在胃口最上端。他还没来得及看清饭盒内容,鼻腔里就被那层厚重的油味糊住,空气变得粘粘的,吸进肺里都发闷。胃里像被人轻轻往上一推,先是紧了一下,紧接着隐隐发酸,像在打一个打不出来的嗝。饭盒里的红烧肉表面泛着亮亮的油光,他盯了几秒就觉得喉咙也跟着发滞,连吞口水都变得困难,胸口被油味压住似的,一下变得沉沉的。出于饥饿,刘劲松试探性地夹起一块送进嘴里,油味一散开,胃底立刻猛地往上翻。他赶紧把那口吐回餐盒,揉了揉胃口,觉得只是今天状态不好,随手把饭盒推远,没把这当回事。

下午,刘劲松正在起草一份部门通知,敲字敲到一半,他忽然发现手背很黄,那不是晒出来的深色,也不是平常疲劳时的蜡白,而是一种泛着暗沉的土黄,像皮肤底下浸着一层浑浊的染料。五指张开又弯曲,指节附近的颜色更重,黄得发滞,失去正常的血色光泽。他把袖子卷上去,看向小臂的皮肤,颜色比手背更明显,不是健康的浅麦色,而是一种带着灰调的黯黄,像整层皮肤都被压住了光,靠近肘弯处甚至透出轻微的深黄。抬头望向显示器反光时,眼白处的颜色也出现了异常。原本应该是清亮的白色,此刻却呈现出一片浑浊的淡黄,像被淡淡染过一样,扩散在眼角和下缘。刘劲松眨了几下,以为是眼睛干,可眼白的颜色并没有随眨动清亮起来,反而像被染过一样泛出一层浅黄。靠近眼角的部位最明显,白膜原本的细纹在黄意下变得模糊。

刘劲松揉揉眼睛,眼白还是黄色。伸手去够桌边的水杯时,肩膀忽然被牵制住,有一根筋在关节深处被硬生生绞住。疼感带着明显的钝重,贴在骨头上不动,却越积越深,仿佛肌肉层层叠住,把那股胀痛困在最里面。刘劲松以为是久坐导致的僵硬,想把手臂抬高活动,可越抬越痛,肩后侧像被拉紧的绳一下子崩住,酸痛从一个点慢慢散到整片肩窝。坐直后,他又尝试绕肩做个小幅度的旋转,刚一转动,肩胛骨边缘就像被锋利的东西刮过一样,疼得他皱眉停住。肩关节深处偶尔会跳一下,像被细针轻轻点到,紧接着又被钝痛盖住。刘劲松把手按在肩上,想通过按压缓解,可手指刚落下去,肌肉却僵得像硬块,按哪都酸,让整片肩头像被锁住,沉、胀、麻、刺几种疼意混在一起,怎么都散不掉。

刘劲松想把注意力从肩膀移开,前倾去拿桌上的文件夹,腰刚弯下去一点,腹部忽然像被狠狠勒住一样,从肚脐周围猛地炸开的剧痛,深得像从最里层的组织往外翻,仿佛那一块被硬压住后又被迅速扭了一下,硬、生、沉、狠,全都挤在同一个点上。他揉了揉肚子,疼痛先是一团硬块似的顶住腹壁,紧接着又像被往里狠狠压了一掌,深到让人本能想蜷起来。刘劲松双手抱腹,弯腰脸贴在桌面上,可腹部的痛越拉越紧,上腹像被堵住一样胀得发硬。同事见他不舒服,急忙扶住他,手不小心擦过他的腹部,那块痛点立马像被触碰到的硬结,跳了一下,疼得更深更狠。痛意不是一阵一阵的,而是连着压下来的那种,像整片腹壁都被拧成一团,硬到发胀、发热。同事赶紧收回手,见他面色蜡黄,冷汗直流,急忙叫车送他去医院。

刘劲松入院后,急诊科先为其进行了血生化和腹部彩超。血液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ALT为96 U/L(正常值9–50 U/L),谷草转氨酶AST为78 U/L(正常值15–40 U/L),提示肝细胞已有受损迹象。血脂检查中甘油三酯达3.12 mmol/L(正常值<1.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偏高,为4.1 mmol/L(正常值<3.4 mmol/L)。腹部彩超显示肝脏回声弥漫性增强,呈“亮肝”表现,肝脏轻度肿大,肝实质回声较正常明显增粗。触诊时右上腹轻压即有不适,与刘劲松近期出现的厌油、上腹胀硬明显相关。医生认为其肝脏代谢能力在近期出现负荷加重,需要进一步综合评估。

随后追加肝功能精检、胰腺酶谱以及肝脏弹性成像,肝功能重复检测ALT升至102 U/L,AST升至85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为132 U/L(正常10–60 U/L),显示肝脏应激反应正在加重。肝弹性成像显示肝脏硬度为6.8 kPa(正常<6.0 kPa),属于早期纤维化倾向。空腹血糖为6.3 mmol/L(正常3.9–6.1 mmol/L),提示代谢功能已有波动。胰腺酶正常,排除急性胰腺炎。医生综合刘劲松长期久坐、不规律饮食、油腻摄入过多以及最近出现的恶心、厌油、腹部紧绷等表现,在病历上明确写下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轻至中度脂肪肝),伴轻度肝功能异常和早期纤维化倾向。

治疗方案以改善肝脏脂质堆积和降低肝细胞损伤为核心,医生先为刘劲松制定以药物为主、生活干预为辅的综合治疗计划。首先使用多烯磷脂酰胆碱保护肝细胞膜结构,促进受损肝细胞修复,让转氨酶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加入贝特类药物调节血脂,降低甘油三酯与低密度脂蛋白,减少肝脏脂质沉积的来源。为了进一步降低炎症反应,还需要配合使用水飞蓟素类辅助剂以减轻肝脏氧化压力。同时评估其脂肪肝程度和肝脏回声,暂不需要进行侵入性手术,仅需药物与生活干预配合。治疗期间重点监测转氨酶变化,以判断药物效果是否达标。

出院前,医生叮嘱刘劲松:“回家后要保持规律三餐,不再依赖高油外卖,油炸食物、奶茶、含糖饮料尽量避免。晚上别再加班吃宵夜,要固定时间睡觉,让肝脏在夜间完成代谢。每天至少保证三十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走路也可以,不要久坐超过一小时。按时服药,不要自己停药或换药,每月底来复查肝功能和血脂。有任何厌油、腹胀、恶心加重,要马上回来。脂肪肝不是小问题,只要坚持调整,是完全可以逆转的。”刘劲松坚定地点点头,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回家后,刘劲松严格按照医嘱进行调整。他把家里的外卖软件卸载,把零食柜清空,用一个笔记本记录每天的饮食与运动。早上提前半小时起床,给自己煮燕麦、鸡蛋,偶尔加小份水果。午餐不再点炸鸡和烧腊,而是选择清蒸菜、蔬菜沙拉和白灼肉类,晚餐尽量在七点前解决,以避免夜间肝脏负担。办公室里,他把闹钟设成每隔五十分钟提醒自己站起来走动一下,减少久坐带来的代谢停滞。每天傍晚,他会绕小区走三四圈,哪怕再忙也坚持。药物则放在书桌显眼的位置,按时服用从不漏掉。周末他主动减少应酬,把时间用在身体恢复上,避免高脂饮食重新压垮肝脏。慢慢地,他感觉饭后那种沉闷的上腹胀感减少了,对油腻的反感没有再加重,整个人的状态比治疗前稳定许多。

一个月后复查时,刘劲松的肝脏指标已有明显改善:ALT降至55 U/L(原96–102 U/L)、AST降至48 U/L(原78–85 U/L),已经接近正常上限范围;甘油三酯降至1.9 mmol/L(原3.12 mmol/L),说明脂肪堆积正在减少。肝弹性成像硬度从6.8 kPa下降至6.1 kPa,虽然仍略高,但已远好于初次入院时的紧绷状态。彩超显示脂肪浸润程度从中度回落至轻度,亮肝表现明显减弱。这证明肝细胞正在恢复,脂肪含量减少,转氨酶下降意味着炎症反应正在减弱。刘劲松心里松了口气,以为自己终于把身体拉回了安全轨道。

然后命运并没有放过他,2024年2月26日,刘劲松正在打印稍后会议要用到的文件,抬手拿纸时,袖口轻轻往上滑,他随意一瞥,发现小臂外侧隐隐透着几处不规则的小点,颜色比正常肤色深。靠近一点看,那些点的颜色在暗红到紫红之间,像被压过留下的痕,却又没有触碰后的痛感。他微微拉高袖子,整段小臂暴露出来,皮肤表面散落着一片片小小的瘀点,密度不均,有些成簇,有些单独分布,越往近看颜色越显得发闷,像在皮肤下沉着一层停不下来的暗红。刘劲松用指腹轻轻按了一处,皮肤触感正常,可颜色纹丝不动,没有因为按压而变浅,反倒在灯光下显得更突兀。他又抬起另一只手查看,肘弯处竟也隐约有两处浅紫色瘀斑,呈晕开的边缘,像渗出来的深色贴在皮肤底层,触到时不痛,他开始怀疑是不是在哪磕到了。

刘劲松抱起文件走向会议室,走到门口时,牙龈突然传来一股生硬的酸胀感。他用舌尖轻轻扫过上排牙龈边缘,能感觉到一条细细的肿胀带,触感比平时更软、更敏感。再轻推一下,牙龈边缘像突然被划开一样,下一秒,温热的液体迅速涌上来,他嘴里一下充满浓重的腥味。他张口吐掉唾液时,牙龈边缘不是一两点渗血,而是整片像被掀开似的缓缓往外冒血,颜色暗红偏稠,带着轻微拉丝感,混着唾液形成黏糊的半凝状态。他微微仰头张嘴,一股薄薄的血线顺着下排牙龈流向口腔侧壁,贴在粘膜上呈深红色的弧状痕迹,靠近门牙处甚至积出一个小小的血泡,轻微一碰就塌开,流出新的暗红血液,将整个口腔染得沉重又黏腻。

刘劲松赶紧把嘴角擦干,鼻腔里又突然一阵发痒,轻轻揉了揉鼻梁,却感觉到一股往下冲的热流。他条件反射地低头,鼻腔里立刻噗地冒出一串温热液体,速度快得像被打开的阀门,直接滴在手背上,溅出深红色的斑点。他用手摸了摸,指腹立刻被一层黏稠的温热液体裹住,血不是稀薄的流动状,而是带着明显的粘滞感,拉开手指还能牵出细细的红丝。颜色深得发沉,呈暗红偏紫。他急忙仰起头,血液很快顺着鼻腔后壁往喉咙流,几秒后又从前鼻孔冲出,变成连绵不断的细长血柱,滴落在地板上,发出密集而轻微的声音。刘劲松慌忙用纸巾按住鼻子,可纸巾刚贴上去就被迅速浸透,原本的白色很快变成深暗的红,被血液压得塌软,像糊成一团的湿布。同事看着他换了第二张、第三张,也一样被瞬间渗满,血从纸巾缝隙间继续往外涌,甚至顺着指缝往下滴,地面上一滩血迹,赶紧拨打了120。

刘劲松被紧急送入医院时已明显出现牙龈大量出血、鼻腔涌血不止、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急诊医生立即为其抽血与影像检查。血常规中血红蛋白降至78 g/L(正常130–175 g/L)。肝功能检查中ALT 186 U/L(正常9–50)、AST 245 U/L(正常15–40),总胆红素升至89 μmol/L(正常<21),直接胆红素52 μmol/L(正常<8)。肿瘤标志物AFP高达1580 ng/mL(正常<20 ng/mL)。腹部增强CT提示肝右叶可见约6.2×5.1 cm低密度占位,边缘不整,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迅速洗脱,伴周围肝组织脂肪浸润与局部纤维化。医生查看影像后在病历上写下:肝脏恶性病变高度可疑,符合肝细胞癌特征,伴凝血功能衰竭与急性出血倾向,病情危重。

刘劲松被立即推进抢救室,入室后鼻腔与牙龈仍持续出血,血压降至78/46 mmHg(正常90–140/60–90),心率达132次/分。医护团队先迅速建立两路静脉通道,输入红细胞悬液与血小板以维持循环,并使用维生素K与凝血酶原复合物尝试纠正凝血异常。然而输注的血制品刚进入体内,出血量仍无明显减少,口腔与鼻腔的血液混合后不断涌出,颜色从鲜红逐渐变为暗红稠厚,显示出血源仍在持续活动。腹部触诊时右上腹出现明显压痛与反跳痛,伴轻度腹胀,急诊医生怀疑肝脏肿块可能破裂或有渗血。超声床旁检查提示肝周少量液性暗区,倾向于腹腔内有血液渗出。随着血压继续下降,刘劲松出现间断意识模糊,四肢冰凉,皮肤瘀点迅速增多,提示休克加重,抢救团队不得不加快处理节奏。

10分钟后,刘劲松的生命体征进一步恶化,血压仅剩62/38 mmHg,心率飙升至148次/分,氧饱和度反复跌破85%。医护人员紧急启动升压药,但效果不理想。病房内持续传来液体滴入的声音,而床旁的引流纸巾不断被鲜血浸透。凝血完全失控,监护仪上的心电波形越来越不稳定,T波变钝,QRS波增宽,两分钟后突然出现心率从140骤降至40的情况。医生立刻进行心脏按压并使用肾上腺素抢救,但心脏仅短暂回应,随后再次陷入无电活动状态。连续抢救二十五分钟仍无自主循环恢复,医生看着逐渐平直的心电线,最终宣布刘劲松因肝癌破裂出血合并肝衰竭、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刘劲松去世后,他的妻子被带到家属谈话间时整个人几乎站不稳,一看到负责抢救的医生就扑过去,声音嘶得发紧,连句子都说不完整:“早上还好好的…还能上班…怎么会突然出这么多血…你们怎么没早点发现?他明明只是说胃不太舒服…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她双手紧紧抓着医生的袖口,指节发白,泪水连续不断地落在地上,像是在逼迫医生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整张脸因哭喊而发红,语气里混着震惊、不甘、恐惧,她根本无法接受这样突如其来的离别。

情绪没有缓下来,她越哭越急,几乎把所有能想到的疑问都扔向医生:“你们不是说只是脂肪肝吗?为什么会变成这种病?他这些天难受是不是早就有迹象?你们是不是哪里没查到?是不是漏掉了什么?”声音因为过度悲痛而发颤,眼神却紧紧锁在医生身上。她一遍遍重复他才四十多岁,像在质问,也像在恳求一个她自己都不相信的解释。医生只能让她坐下,递纸巾、倒水,却知道这些都无法缓解她心里的撕裂,勉强言语安慰。

蜘蛛痣医生为了寻找病因,从最基础的生活习惯问起,让她尽量回忆刘劲松最近几个月的饮食、作息以及是否吃过可疑的补品。妻子擦着眼泪,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说得断断续续:刘劲松平时不喝酒、很少应酬,主要问题就是喜欢吃外卖,但最近已经明显吃得比过去清淡了;他也没有吃保健品,更没有服用来历不明的东西。她反复强调:“他就是典型上班族,最多就是加班累,不会做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医生边记录边询问是否接触过化学品或药物,她摇头得很坚定,医生眼里隐含着无助的困惑:生活干干净净,哪来的这样的病?

为了避免遗漏,医生又从运动与身体状况入手提问:是否长期熬夜、是否经历过近期病毒感染、是否出现短暂的消瘦、低热、右上腹反复不适等可能提示肝脏病变的早期信号。妻子忍着哭意回忆很久,却只记得他最近工作忙,但是饮食和睡眠都还算规律,他会在工作时间完成所有工作,精神看起来一直不错,甚至还有心情开玩笑。没有乏力到走不动,也没有发烧或夜间出汗。她的声音越说越低:“如果他真的那么严重,我肯定能看出来……他真的一点迹象都没有……”这让诊断思路再次陷入死胡同。

医生随后调取刘劲松过去的体检报告,包括半年与一年前的全身体检结果。报告显示肝功能、血脂、血常规虽然有轻度波动,但都属于常见范围,和高强度工作导致的代谢紊乱差别不大,没有任何指向恶性病变的特征。尤其是最关键的AFP数值一直保持在正常值附近,没有出现缓慢上升或间断升高的趋势。医生皱着眉盯着这些数字看了很久,甚至把曲线图调出来重新比对,也找不到能解释突然恶化的蛛丝马迹。若按照这些数据,他更像是一名普通中年人,而不是一个短时间内肝脏发生巨大变化的患者。

为了进一步排除其他系统性疾病,医生翻看急诊时的免疫指标、甲状腺功能、乙肝丙肝等病毒学检查。所有结果都在正常范围,没有自身免疫异常,没有病毒性肝炎痕迹,也没有突出的炎症反应。甚至肾功能、电解质、乳酸等在入院早期都稳定,不像是慢性疾病逐渐推进。每一条检查都像在告诉他:这是一个健康的中年人,在没有明显前兆的情况下突然发展成肝癌晚期伴破裂出血。数据的正常反而让医生背脊发凉,因为这意味着真正的原因隐藏在常规检查根本触及不到的地方。

夜深时,医生仍坐在办公桌前,将刘劲松所有影像、化验结果与家属描述的生活细节重新整理。他一条条写在笔记本上,却总是找不到能串起所有现象的逻辑链条。既然日常习惯与检查指标都排除不了,那问题可能来自别人想不到的细微之处。为了避免误判,他把全部资料重新汇总,包含急诊影像、彩超、化验曲线、抢救记录等,写成一份病例复核请求。他深吸一口气,走到办公室走廊尽头,敲开主任办公室的门,把所有资料递过去,请求协助重新审视病情。

主任在了解情况后亲自来到家属区域,先安抚刘劲松妻子的情绪,然后从头开始询问更多细节,从饮食、工作环境、家中用品到最近接触过的所有可能来源。但每一个问题都被妻子摇头否定,没有风险暴露,没有化学物质,没有奇怪食物,没有药物滥用。主任一边听一边记录,眉心却越皱越深。问到最后,他甚至让妻子把刘劲松最近两个月的生活照片、运动照片、聊天记录、购物记录都调出来查看。每看一张,他的神色都会凝重几分。

主任忍不住的叹气:“这是一个极为典型,却也极容易被误判和忽视的脂肪肝进展为肝癌患者的案例!从表面上看,刘劲松的生活十分健康,三餐规律清淡、按时服用药物、后续也没有出现过腹痛症状,就连医生也找不出什么异常情况,可在这份完美的背后,他却偏偏在用散步的过程中忽略了3个细节!的确,散步能温和地提升全身代谢,让肝脏更有效地把脂肪分解成能量使用,从而减少肝细胞里的脂肪堆积。规律散步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和血脂水平,减轻肝脏每天承受的代谢压力。但是刘劲松却偏偏忽略了这3个细节!反复的忽略下足以引发肝脏的灾难!临床上这种例子真的太多了,真的要引起重视啊……”

刘劲松坚持散步,却长期把散步安排在晚餐后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段。这段时间肝脏正处于消化与代谢的双重高峰,需要集中处理脂肪、糖类与蛋白质,同时安排血流向胃肠道倾斜。刘劲松却在这个时刻开始运动,身体会迅速调动肝脏提供额外能量,使肝脏被迫承担消化与运动供能两份任务。已经有脂肪浸润的肝细胞能量储备本来就偏低,这样的双重消耗会让深层细胞在短时间内耗尽能量,代谢效率下降。看似只是散步这么简单的行为,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肝脏而言却是长时间的慢性透支。反复的透支会让代偿机制变得越来越吃力,恢复能力也随之削弱。刘劲松的转氨酶在治疗后仍间断升高,很大程度上与这种错误的散步时间有关,却很容易被普通人当作正常生活习惯忽略掉。

刘劲松以为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坚持了很久,却不知道这种方式对肝脏的压力远比想象中大。晚餐后肝脏正在高负荷处理大量能量物质,散步会进一步推动血糖利用,使肝脏需要加快糖原分解与脂肪氧化来维持运动中的能量供应。刘劲松的肝脏已经因为脂肪堆积而代谢迟缓,在这个节点被迫同时承担两套代谢任务,会让原本脆弱的细胞更容易出现轻度缺氧、能量不足和代谢中断。两周、三周也许不明显,但在几个月持续累积后,肝脏微观层面的受损区域会逐渐扩大,修复变得困难。最终某一天只需要一个小诱因,就可能触发整个代偿系统的崩塌。他的肝脏功能突然恶化,实际并非偶然,而是日复一日累积下来的隐形损伤被彻底推到极限。

刘劲松散步的路线靠近城市主干道,人流密度大,车速快,空气中的尾气颗粒浓度高。他每天散步时呼吸频率比静息状态高一倍以上,吸入的尾气量也随之翻倍。尾气中的微小颗粒会在进入肺部后被带入血液,由肝脏负责清除。刘劲松的肝脏本身就因脂肪浸润而代谢效率下降,面对这些持续输入的外来物质更容易出现能量消耗过快、解毒区过度工作等情况。反复处在这种状态下,肝细胞的修复能力会受到干扰,深层组织甚至可能因为长期处理污染物而出现轻度炎性激活。肝脏不会立刻产生痛感或明显信号,这种累积效应不仅难以察觉,连常规体检都无法捕捉,正因如此才更危险。

刘劲松后来回想散步路线时,才意识到空气质量其实一直偏差。主干道旁的空气在高峰期含有大量微粒,散步时吸入的量远高于静止状态。肝脏承担过量解毒任务时深层代谢区会比平常更容易出现能量不足,从而让脂肪代谢进一步变慢,甚至让某些区域长期处在轻度炎症状态,而炎症本身又会加速肝细胞损耗。刘劲松的转氨酶虽在初期下降,但随后再次升高,很可能与这种长期慢性暴露有关。可惜这一类空气污染因素极难被察觉,更不会被当作导致严重肝脏损伤的原因,因此成为最隐形的风险源之一。

刘劲松散步时总习惯穿束脚裤和偏硬皮鞋,这种衣着组合在走动过程中会对下腹部和腰部形成固定压迫。肝脏依靠腹腔血流稳定供给氧气和营养物质,束脚裤对下腹静脉的压迫会让血液回流不顺畅,使肝脏内部压力升高。原本因为脂肪浸润而质地变硬、血流分布不均的肝脏,在这种压力下更容易出现局部区域血流不足,导致肝细胞轻度缺血,增加代谢负担。皮鞋的硬底结构也会让步伐震动更直接地传递到腰腹部,使局部肌肉紧绷,而紧绷又会增加腹腔内压力。看似小细节,却长期影响肝脏血流循环。

刘劲松长时间维持这种穿着散步,束脚裤对下腹静脉的压迫和皮鞋带来的硬底震动,让肝脏在轻度淤血与轻度缺血之间不断来回切换。腹腔血流被反复打断,肝脏深层区域的氧气供应时多时少,肝细胞每天都在用有限的能量维持基本运作。淤血会让肝细胞长期处在轻度缺氧环境中,脂肪代谢和解毒速度随之下降;而缺血又会让部分区域的细胞活动能力明显削弱,修复节律被打乱。两个过程交替叠加,使肝脏内部逐渐积累微小且不可逆的功能损耗,看似没有症状,却在一点点耗尽肝脏的耐受力。只要遇到某天压力加重,例如连日工作紧绷、饮食突然偏油或能量需求增加,肝脏便可能在瞬间被推到代偿极限,出现功能性崩溃。

内容资料来源:

[1]王佩,林剑豪,苏德奇. 松果菊苷通过TP53/SLC7A11/GPX4信号通路诱导肝癌细胞铁死亡[J/OL].中国中药杂志,1-10[2025-11-14].https://doi.org/10.19540/j.cnki.cjcmm.20251113.705.

[2]徐中阳,董家林. 肝癌患者治疗后肿瘤标志物、免疫球蛋白指标的变化及预测疗效分析[J].贵州医药,2025,49(11):1797-1799.

[3]汤逸蘋,姚博文,韩少山,等. 肝癌MDT诊疗模式在本科实习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5,43(22):45-48.DOI:10.20037/j.issn.1671-1246.2025.22.13.

(《西安47岁男子肝癌走了,生前坚持慢走3年,医生:散步时这3件事别再做》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