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老兵新传 | 扎根乡村沃野 绽放军人本色

发布时间:2025-11-14 21:21  浏览量:1

舞台虽不同,本色永不改。2020年4月,33岁的刘省锋结束了16年的军旅生涯。转业安置之际,他毅然舍弃留在省城的机会,回到家乡桂阳县,主动请缨前往农村,去到离群众最近之处、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以“敢打硬仗、勇挑重担”的军人本色,努力践行“回报桑梓,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做走近群众的贴心人

脚下沾染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淀多少真情。

2021年,刘省锋进驻桂阳县桐木村,以基层治理为切入点,探寻乡村善治的新路径。

调查研究是成事之基、谋事之道。工作初始,他走遍全村14个村民小组,登门走访63名党员、23户低保户、4户重点监测户。调研过程中,他发现桐木村有一起信访积案,多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72岁的赵大伯,在部队服役8年,退役后觉得自己的待遇与战友不同,心中愤懑,于是频繁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给当地政府带来极大困扰。

为化解这起信访积案,刘省锋多次登门了解情况,耐心倾听当事人心声。得知赵大伯是因为入伍时间存疑,退役后才未享受“安置工作”的待遇后,他第一时间同村干部、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到桂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反复查阅赵大伯参军的原始档案资料,核实了其入伍时间。

展开剩余71%

“赵班长,我也是一名退役军人,我特别理解您的心情,但依据您退役时的国家政策,确实无法为您安排工作。”随后,刘省锋隔三岔五上门陪赵大伯拉家常、解读政策,并尽力解决他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一点点疏导他激动愤懑的情绪,化解他多年来未能释怀的“心结”。

换灯泡、扫房间、修水管……时间久了,赵大伯逐渐感受到了这个“新兵蛋子”的真诚,气也消了。“这么多年,我无非就是希望被组织关注、被组织关怀,谢谢你常来陪我聊天,我再也不去上访了。”

两年间,刘省锋运用法治思维、换位思考、以心换心,成功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3起。2022年,桐木村被评为“郴州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湖南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

做乡村振兴的开拓者

2023年5月,刘省锋作为新一轮乡村振兴工作队员,被派驻至黄沙坪街道柏树村。他深知,实施乡村振兴,农民群众是主体,实现村强民富才是根本。

驻村之后,他迅速融入工作角色,下基层、到一线,进村入户、多方调研。为引导群众踊跃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队精心策划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汇集民意民智,制定并发布村规民约;大力推进“四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治村模式,同时对村级重大事项决策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创新推广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五民工作法”,真正实现遇事共同商议、决策共同制定、有事携手共干,有效搭建起基层组织与群众共商事情、共解难题的平台,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刘省锋与驻村工作队其他队员以及村干部进行深入调研,清晰梳理出柏树村的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他们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聚焦于资源资产开发、仓储物流服务、劳务派遣合作等领域,秉持唯实唯干的精神,力求善作善成——

建立产权清晰的“三资”台账,盘活资源资产,将村部闲置的门面、未利用的土地进行出租,对闲置山林重新开发;

利用城乡接合部的区位优势,深化“村组合作、抱团发展”的联营运作模式,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新建一座面积达1700平方米的新型物流仓库,大力发展仓储物流项目;

依托柏树村位于县工业园区的资源优势,加强村企合作,成立劳务派遣公司,采用“支部+公司”的发展模式,新建姜黄展览仓储,承接园区劳务就业派遣业务,此举不仅让30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20余万元;

成立支部商行,与郴州本土民营企业展开合作,代为销售其优质特色农副产品,为园区企业、周边单位及农户提供贴心的上门服务;

…………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多点开花。一项项因地制宜的创新开拓举措,为柏树村的乡村振兴结出了累累硕果。2023年,该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76.82万元,较2022年增加60万元,增幅高达374%,全村村民均实现增收致富。柏树村也因此荣获“桂阳县党建标杆示范点”“湖南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称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4年来,刘省锋坚守军人本色,扎根基层,默默耕耘,用心服务,以热血和担当书写着新时代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