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大学争相开设的新专业“具身智能”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11-14 23:24  浏览量:1

今天,教育部网站发布《具身智能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公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申请增设"具身智能"新专业。

一,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交叉的前沿领域,强调智能体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实现自主学习和进化,其核心在于将感知、行动与认知深度融合‌。今年全国两会上,“具身智能”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二,“具身智能”专业到底是什么?

通俗说就是有“实体身体”的人工智,比如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医疗机器人,不是光靠文字对话的 AI。

这个专业是多学科混搭,要懂计算机、机械设计、控制技术,还要会处理和环境的交互。学这个专业,未来能做的事很具体:研发人形机器人、设计自动驾驶系统、打造医疗康复机器人,还有船舶智能设备、工业智能机械臂这些,都是当下热门的未来产业方向。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大模型、深度学习、自动化控制和机器人等技术 的发展,使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在虚拟空间中实现推理与生成,更逐步具备了在真 实物理世界中进行“感知-决策-控制”和实现完整具身智能系统的能力。这种 嵌入真实世界的智能形态——具身智能。具身智能强调人工智能体与真实物理环境的交互,是推动人工智能从虚 拟走向现实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台阶。

三,具身智能主要就业领域:

具身智能专业是融合人工智能、机械动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控制 、电子工程等多学科前沿知识的新工科方向,致力于培养能够跨“感知-决 策-控制-本体设计”和实现完整具身智能系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毕业生既可进入 国内外顶尖高校或科研机构继续深造,也可加入国家级科研教育平台或科技 领军企业,承担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创新重任,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中坚力 量;还可进入相关技术的政府部门,参与产业政策制定、科研项目规划与行 业管理工作,助力国家战略实施与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此外,毕业生亦可依 托专业优势自主创业,在具身智能科技相关领域开拓创新、实现价值。

从就业角度分析,以下专业将成为未来具身智能产业的核心需求方向,并对应具体岗位与职业发展路径:

(一),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

1,核心技能:算法开发、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多模态大模型、数据建模与优化。

2,就业方向:

①,算法工程师:负责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设计与优化,如机器人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融合等(例如华为“盘古大模型”在机器人中的应用)。

②,AI系统架构师:构建具身智能的“大脑”系统,支持自主决策与泛化能力(如特斯拉Optimus的智能控制系统)。

③,多模态感知开发:涉及视觉、语音、触觉等多模态数据的处理与融合,提升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

④,需求领域:科技巨头(如英伟达、谷歌)、车企(如特斯拉、华为)、机器人初创企业。

(二),机器人学与自动化。

①,核心技能: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硬件控制、传感器集成、仿真技术(如IsaacGym、PyBullet)。

②,就业方向:

机器人系统工程师:设计机器人本体结构,优化运动控制算法(如人形机器人的关节设计与灵巧手开发)。

③,仿真平台开发:搭建高保真物理仿真环境,加速算法迭代与实机测试(如云深处科技的“山猫”机器人仿真训练)。

④,工业自动化应用:开发智能物流、柔性生产线等工业场景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如仓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与协作)。

⑤,需求领域:工业机器人企业(如ABB、KUKA)、特种机器人公司(如云深处)、智能制造企业。

(三),电子工程与硬件技术 。

1,核心技能:传感器设计、嵌入式系统开发、高精度电机控制、低功耗芯片设计。

2,就业方向:

传感器工程师:开发高精度视觉、力觉、触觉传感器,提升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如3D摄像头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

3,硬件架构师:设计仿生关节、轻量化机械结构,优化机器人能效(如特斯拉Optimus的仿生关节技术)。

4,芯片研发:针对具身智能需求定制高性能算力芯片(如英伟达Jetson Thor的专用机器人芯片)。

5,需求领域:半导体企业(如英伟达、华为海思)、机器人硬件制造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

(四),控制科学与系统工程

1,核心技能:实时控制算法、动态系统建模、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2,就业方向:

①,控制算法工程师:优化机器人的动态响应与稳定性(如四足机器人的平衡控制)。

②,系统集成专家:协调软件、硬件与算法的协同工作,实现端到端解决方案(如“一脑多体”具身大模型的集成应用)。

③,需求领域:人形机器人企业(如智元、擎朗智能)、航空航天与特种设备公司。

(五)、跨学科与新兴领域。

1. 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

①, 研究方向:模拟人类感知与决策机制,提升机器人的类人交互能力(如清华大学“通用人形机器人大工厂”项目)。

②, 就业岗位:认知模型研究员、人机交互设计师。

3,数据科学与云计算:

①, 研究方向:构建大规模训练数据集与分布式计算平台(如国家级智能训练体系的建设)。

②,就业岗位:数据标注工程师、云端AI平台开发。

2. 伦理与法律:

①, 研究方向:解决人机协作中的隐私、安全与伦理问题(如人形机器人分类与交互规范设计)。

②,就业岗位:AI伦理顾问、政策研究员。

3. 数据科学与云计算:

①,研究方向:构建大规模训练数据集与分布式计算平台(如国家级智能训练体系的建设)。

(六)、就业趋势与建议。

1. 复合型人才需求:企业更青睐兼具算法能力与硬件实践经验的跨学科人才(如“算法+机器人控制”双背景)。

2. 政策驱动与区域布局:

中国多地(如北京、湖州)已建立具身智能产业园,聚焦产学研协同(如长三角具身智能产业园的“技术+人才+场景”模式)。

政府通过补贴、校企合作等方式加速人才培养(如北京推动产教融合联合实验室)。

3. 行业认证与竞赛:

参与机器人竞赛(如Robomaster)、发表顶会论文(如ICRA、CVPR)可显著提升就业竞争力。

未来具身智能的核心专业将围绕“智能+物理”展开,计算机科学、机器人学、电子工程是技术基石,而跨学科融合(如认知科学、伦理)与政策支持(如区域产业生态)将塑造行业格局。

从就业角度看,算法开发、硬件创新、系统集成等岗位需求旺盛,建议学生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如参与开源项目、机器人竞赛),并关注政策导向的产学研合作机会。

四,在此之前,已有多所大学申报增设具身智能相关专业。

1,哈尔滨工业大学。

开设“具身智能工程”,划属机械类,主干学科包括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专业培养具备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满足国家智能制造战略需求,服务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开设“具身智能”专业,划属电子信息类,主干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

专业面向航空、航天、民航“三航”特色,聚焦具身智能核心原理、方法与应用实践,培养学生在数据感知、智能信息处理、机器人控制、人机交互等关键方向的专业能力,形成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四,另外还有一批大学开设了与具身智能相关的微专业。

1,武汉工程大学。

与“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合作,开设“智能机器人”微专业(“具身智能机器人”方向)。

2,江苏科技大学。

开设“具身智能机器人”微专业,紧密结合船舶制造智能化、特种机器人等特色应用场景。联合中国船舶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展实训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科创竞赛与真实工程项目,强化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3,成都中医药大学。

开设“医学具身智能” 微专业,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应用。

五,具身智能时代部分公司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