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彝族首领孟获的藏粮洞,为何1800年后变成了佛教胜地
发布时间:2025-11-14 22:46 浏览量:1
三国时期,彝族首领孟获与蜀汉丞相诸葛亮大战,藏兵于林,藏粮于洞;1800年后,孟获后人赠洞于僧,改为佛寺......
一、粮仓洞
01.彝族首领孟获
彝族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人口近1000万,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的高原丘陵之间,其中贵州主要分布于毕节市、六盘水市和安顺市。
彝族来源有多种说法,一种是云南土著说,即彝族发源于云南省;一种是东来或南来说,即彝族属于古代百越;一种是北来说,即彝族源于古代羌人。
目前比较认同北来说,即古羌人沿藏彝走廊进入四川、云南,时间最迟不晚于战国时期,主要活动中心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等区域。
随后数百年,彝族逐渐扩展至云南南部及东北部、广西西北部、贵州西北部,并与当地民族融合,如与濮人的融合,这也是彝族来源众说纷纭的原因。
三国蜀汉章武三年(223),一向飞扬跋扈的益州豪族雍闿听到刘备驾崩,擅杀了太守正昂。
雍闿自知孤掌难鸣,一方面向东吴求救,请求内附;另一方面联合牂牁太守朱褒、越巂夷王高定元,并拉拢同郡人孟获,意图反叛。
夷人本不愿跟随雍闿,孟获欺骗夷人,说:朝廷想要征收三百头乌狗,而且胸前都得是黑色,还要三斗螨脑、三千根三丈长的斫木,你们能拿得出来吗?
夷人一向对孟获比较信服,于是决定跟随孟获。
最终,雍闿、朱褒、高定元起兵反叛,史称“南中叛乱”。
蜀汉朝廷方面,诸葛亮因先主刘备驾崩、后主刘禅刚即位,局势未稳,乃修书与东吴交好,雍闿归附东吴以拒蜀汉之谋最终破产。
建兴三年(225),诸葛亮亲自南征,双方在卑水(金沙江支流)一线对峙。
诸葛亮本想待叛军集合后将其一网打尽,结果叛军内讧,雍闿被高定元部将所杀;蜀汉大军乘胜进攻,一举斩杀了高定元。
雍闿死后,孟获接替雍闿之位。
诸葛亮深知孟获在夷人中威望很高,于是采用了马谡“攻心为上”的建议,在擒获了孟获之后,劝其投降。
孟获认为诸葛亮耍诈取胜,心里不服,诸葛亮于是将其释放,约定再战。
孟获带领夷人且战且退,一路退到西南偏远之地,意图依托高山险水、瘴气深林,一举击败蜀汉大军。
结果孟获数次大败,最终选择投降,最后官至蜀汉御史中丞。
此后,南中一带再无反叛,稳定了西南大后方的诸葛亮,开启了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的悲壮使命。
西晋史学家陈寿写《三国志》,因为西晋得国于曹魏,自然以曹魏为正朔,陈寿在《三国志》中并未记载孟获其人其事。
孟获出现在史籍中,已是东晋时期的《汉晋春秋》、《华阳国志》两书了。
明朝时期,民间说书人将孟获被诸葛亮擒获之事衍生出各种版本,这些版本均被罗贯中采用,最终形成了《三国演义》“七擒孟获”的历史传说。
有关孟获的身份,有的认为其是汉人,也有人认为其是夷人首领。
黔程认为,孟获很有可能是汉化了的夷人,所以孟获既可统领诸夷,又能在雍闿死后接替其位。
如今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孟获是一位著名的彝族首领。
贵州简称黔,尚黑,黔就是黑的意思;旧时贵州多建有黑神庙,黑神就是黔神,是贵州人的保护神;而黑神庙中所供奉的黑神,一种说法就是孟获。
孟获在诸葛亮一路追击之下,且战且退,藏兵于林,藏粮于洞。
如今安顺一带,多有孟获藏粮洞的传说,本篇游记所述景点“粮仓洞”,正是其中之一。
02.孟优赠洞于僧
孟获曾经藏粮的粮仓洞,到了南宋时期,又有了一个传奇故事。
孟获的后裔孟优占据粮仓洞,为宋兵所败,孟优一路西逃至盘江一带,请族人帮忙收复失地。
孟优在盘江遇到了两位来自浙江杭州的武僧:慧明和尚、慧光和尚,两位武僧愿助孟优一臂之力。
孟优等人攻打粮仓洞,两位武僧凭借手中禅杖,一马当先,宋兵大败,孟优顺利收复了粮仓洞。
孟优邀请两僧洞中长住,两僧不愿,欲回杭州,孟优不允,并愿献粮仓洞给两僧作为酬谢。
在孟优的再三挽留之下,两僧商议:慧光和尚回杭州,慧明和尚留居粮仓洞。
于是,慧明和尚在洞内大兴土木,建造佛寺,命名为“粮仓禅院”,这就是粮仓洞作为洞寺的起源。
明末清初之际,黔地烽火狼烟,粮仓禅院逐渐衰败;至清朝中期,又有一位武僧来到此洞,复兴了粮仓禅院。
03.一代高僧昌明大师
民国时期,安顺商贾戴子儒的母亲信佛,戴子儒侍母极孝,为其修建一座佛堂,往来僧侣甚多。
民国三十年(1941),江苏涟水的昌明大师来到安顺,寓住于戴家。昌明大师在戴家开坛说经,听者众多,就连阳台都站满了人。
民国三十一年(1942),粮仓禅院完成修葺,受戴子儒等地方士绅邀请,昌明大师成为了粮仓禅院的主持。
昌明大师毕业于政法大学,佛学造诣高深,因此以寺产作为经费,在粮仓禅院办佛学院,一时之间粮仓禅院成为安顺佛教胜地。
昌明大师后来又主持过安顺华严洞寺,弘法度众,一时安顺佛法大兴,并保护了存于华严洞内故宫南迁的数百件珍贵文物。
昌明大师常给穷人赠衣施药,行善救济,加上佛法造诣高深,与地方士绅多有交好,竟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昌明大师有感于孟优赠洞由此建粮仓禅院之事,曾计划在粮仓禅院为孟优塑像纪念,在其被杀害后,此事最终搁浅。
04.粮仓洞遗址
周六中午,我从贵阳出发,导航“清凉洞”。
粮仓洞为穿洞,洞内凉风习习,故也称清凉洞;由此,粮仓禅院俗称清凉洞庙宇,庙宇下方的村寨也得名清凉洞村。
到达村寨后发现,清凉洞村已改名为玉龙村小寨组。
向村民问清路径后,从村中巷道转到村后水泥小道,小道左侧路灯处有一条上山古道,由此上山。
村后水泥小道
由此左侧上山
仰望清凉洞庙宇
小道蜿蜒,台阶尚好,只是已经长满苔藓。
及至数百米后,右侧有一组石质建筑群,半圆形拱券门,我估计这儿可能是以前清凉洞庙宇的脚庙。
上山古道
台阶完好
疑为脚庙
走完古道,到达一村级公路终点,这条公路就是特意为清凉洞庙宇所修。
公路的前方直达七眼灶组,七眼灶寨名的得名也和孟获有关,传言孟获军士往粮仓洞运粮,曾在此处埋了七个灶生火造饭,由此此地得名七眼灶。
公路
我心里想,其实是可以将车直接开到这儿的;不过也不后悔,因为从小寨组上来,走了一段真正的古道,还看到了疑为清凉洞脚庙的那组石质建筑群。
公路左边是一个数百平米的建筑石基,左右两侧台阶犹存;进入后发现是上下两进院落,我略一思考,觉得这儿多半是昌明大师所建的佛学院遗址。
疑为佛学院遗址
回到公路平台处,沿着右侧崖壁小道前往清凉洞庙宇。
小道里侧有一个溶洞口,进入后发现是一个洞道,还有钟乳石,于是打开手机自带的电筒,继续前行。
溶洞口
洞道
我开始懊悔没有开车走七眼灶组,否则的话,我就可以从车上拿手电筒好好探一探这个溶洞了。
前行数十米后,居然达到了一个空旷洞厅,洞厅边上有一根石柱,很漂亮。照片是我打开手机闪光所拍,所以不够明亮清晰。
石柱
继续往前走,洞厅里侧出现一道“石门”,进入石门后发现又是一个小的洞厅,里面的钟乳石更加壮观、更加漂亮。
一道“石门”
钟乳石
我对着里侧钟乳石照了一张照片。
或许是因为闪光不足的原因,并未聚焦到钟乳石,反而把溶洞之风中的微尘照了下来,微尘迎面而来,犹如天女散花,幽暗洞穴中给孤身一人的我一种诡异之感,我决定不再前行。
“天女散花”
回到前洞厅,发现右上方有数个小天窗,像极了宇宙中的星辰与星云,我很喜欢这种空旷、深邃的孤独感。
数个小天窗
走出溶洞,继续沿崖壁古道前行。
崖壁古道
数十米后,崖壁左侧又有一个很大的溶洞。
溶洞可以下行,左侧两根石柱仿佛是支撑洞顶与洞底一般,洞内有新建的一栋房屋。
溶洞
房屋
进入房屋后,里面空无一物,进入后门后已是溶洞洞壁。
洞壁前方有一个半圆形水池,洞顶之水一滴一滴地滴下,竟已灌满了水池,我试了试水温,非常冰凉。
水池
洞壁右后方还可深入,随后洞道低矮变得不可行,我往洞口照了一张照片,然后从另一侧出洞,在洞口处,看到了一个漂亮的钟乳石。
洞口方向
钟乳石
出洞后,沿古老石阶上行,走到清凉洞庙宇处。
古老石阶
清凉洞庙宇
庙宇前方有一个小殿,供奉韦陀菩萨。
遗憾的是,庙宇门上锁,也没有人,无法入内。围墙上有“小寨孟获粮仓洞 南无阿弥陀佛”、“坡顶佛云山老庙子”等数句题字。
大门紧锁
于是,我转而寻找前往伏云山寺的路径,就是围墙上所写的“坡顶佛云山老庙子”。
05.伏云山寺遗址
清凉洞庙宇围墙左右两侧均是悬崖绝壁,并无上山路径。
我仔细观察,发现在我上行台阶的右侧,也就是电线杆的下方,似乎有一条小道,不过却是下行方向,可能是通往小寨组。
电线杆下方小道
我心里想,如果其他地方均没有路的话,那么这条看似不对的下行小道,或许就是上山的道路,于是尝试着前行。
不过十几米,就看到了岩石之下的一口古井,古井外侧虽是水泥所筑,但里侧却是人为凿出的古旧石壁,或许这是以前清凉洞庙宇的饮用水井吧。
一口水井
然后到达一个岩厦,岩厦下方平台有明显人为凿出的石阶,我一下子信心大振,心里判断,这应是上山古道无疑了。
岩厦石阶
然后就是一路用木棍劈开茂密灌木,虽然灌木茂密,不过始终小道可辨。
到达两山垭口处,往右数米后已无路可走;往左看似无路,但拨开灌木后,发现了齐整的古道台阶,这确实是上山古道无疑了。
往左上行
上山古道
古道上一些地方被灌木掩盖,但终究还是能走;台阶上有野韭菜,我抑制住了摘韭菜回家做菜的想法,继续前行。
古道韭菜
古道在一块巨石处往右转向,随即就看到了高大的石墙。
石墙与台阶并行,石墙高数米,台阶外侧为悬崖,这种设计一看就知,是为防御所特意为之。
看见石墙
石墙与台阶
台阶尽头是一个数平米平台,石墙拐角后是一个漂亮的半圆形拱券门。
如果从方便角度来看,这个拱券门开在石墙外侧其实更好,之所以开在转角处,则是完全为防御所设计了。
围墙与城门
城门正面
由此,我心里判断:这堵石墙和石门其实是营盘的一部分。
换言之,伏云山山顶除了古寺以外,还建造了一个躲避匪患的营盘,这堵石墙就是城墙,拱券门既是古寺山门,也是防御城门。
城门背面
城门上方石块已掉落,我在地上找了一下,希望能找到门额石,查看是否有刻字之类,但没有找到。
进入城门后,继续前行,站在城墙上回望,清晰可见城墙和外侧台阶平行并列,城墙尽头又与城门呈现90度直角,设计为防御的意图一览无遗。
城墙之上回望
随后古道特别有古意,野韭菜长得更加茂盛。数米后到达一转角平台,古道转了一个直角弯后,继续往上延伸,直至被茂密灌木所掩盖。
古意浓浓
转角平台
直至灌木
我用木棍用力劈开茂密灌木,随后又拨开浓密杂草,往右前方巨石方向前行。
巨石方向前行
巨石左侧已见到坍塌的石门,这是佛云山寺的寺门。门梁石一端搭在巨大石块所筑石墙上,另一端已经跌落于地。
寺门
门梁石
倒塌寺门的构件散落一地,两块圆弧形石块显示了寺门为半圆形拱券门;寺门纵深较深,栓门洞清晰可见,两侧巨石自然也成为了寺门的一部分。
圆弧形构件
寺门通道
我从石壁攀援上巨石之顶,登高眺远,外侧下方的村庄就是小寨组,即原来的清凉洞村;内侧伏云山寺遗址已全为灌木所覆盖了。
攀援而上
小寨组/清凉洞村
寺院遗址
我还是想尽办法进入寺院遗址,找到了左侧石墙,虽然已坍塌部分,但齐整的石基依然让人悦目。
左侧石墙
穿过灌木,发现些许房屋石基,从位置来看,可能是伏云山寺大殿遗址。
大殿遗址
继续往右侧前行,看到了右侧石墙,已坍塌不成形,仿佛是一座石山,我小心上行,在里侧崖壁处看到一个孔洞,看来这是寺院的后门。
右侧石墙
后门孔洞
我没有伏云山寺具体资料,猜测如下:
1、明末清初,粮仓禅院败落;清朝中期,一位武僧复兴粮仓禅院,并在伏云山顶再建一座小寺庙。
2、清咸同时期,安顺受到黄号军大起义冲击,各地纷纷修建营盘堡垒自保,村民在伏云山山顶修建了营盘,伏云山寺被包围在营盘之中。
3、伏云山寺为石质屋基,没有高大石质围墙,可能为木结构建筑,一正两厢合院布局;村民只修建营盘,并没有把寺院改造为石质围墙。
二、沙戈穿洞
我来时经过沙戈组,在公路一侧看到一个溶洞口,当时想还是先寻访粮仓洞和伏云山寺,故未停车。
返程时,又从另一侧看到了后洞口,看来是一个穿洞,于是再次回到主洞口,入洞一观。
沙戈组原名砂锅寨村,所谓“沙戈”,其实是“砂锅”。
沙戈穿洞
小路上行
前洞口
进入洞后,发现果然是一个穿洞,洞长约百米,有少量钟乳石,从前洞口往里看,后洞口呈现出倒立的桃心型。
从后洞口往前洞口前行,却又是另一番风景了;洞内地上植物茂盛,让人心情十分舒畅。
三、郑家屯库
我并非同日游玩的郑家屯库与粮仓洞,不过两者同属七眼桥镇,也均是藏粮洞,所以在此一并写出。
01.郑家屯库
郑家屯库位于郑家村,因民国时期曾在溶洞内屯粮,由此得名郑家屯库。
开车进入郑家村后,向一位村民大哥询问路径,大哥告诉我:公路里侧有一条上山小道,一直上行就可到达溶洞。
然后大哥告诉我:你应该带一个手电筒,溶洞可以走穿到山的另一侧。
我说我带有手电筒的,谢谢大哥后找到上山的小道,小道里侧有一个文保碑,站在公路上就目视可见。
上山小道
快要到达山腰时,看见一个小屋,上有“售票”两字,看来以前这儿曾经开发为景区,不过如今已经荒废了。
售票处
继续上行,到达一平台处,就看见了溶洞。
小道左侧有一通崖刻“郑家屯库”四字,题记显示为“民国二十九年”,即公元1940年,其他字则已模糊难辨了。
初见溶洞
“郑家屯库”
洞口有一个圆形水池,洞顶之水滴入水池,水池中心有一个漂亮的钟乳石笋,应该是迁移至此。
洞口
洞内修有台阶,可以步行而下,走到洞底,已经无路,往洞口拍了一张照片。
回望洞口
洞底右侧有一个支洞,数米后到达洞厅,发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钟乳石,像极了一支倒立的花朵,可谓镇洞之宝。
右侧支洞
镇洞之宝
继续前行,又到达一个洞厅,洞内也有漂亮的钟乳石。
洞道上钟乳石被人敲掉后,内体显示出通体的纯白色岩石状;一块石壁上则直接析出了白色岩浆,甚是耀眼。
洞道最里侧为一块巨大的黄色石幔,石幔上凸出的石笋犹如头颅,让我感觉这就像雕刻的石窟艺术一般。
我找遍洞厅,未发现有进一步前行的支洞或者耳洞,但之前村民大哥明明告诉我:郑家溶洞是可以走穿山体的。
02.郑家溶洞
出洞后才发现,面向洞口方向的右侧还隐约有一条小道,走近后发现原来还有一个比较隐蔽的洞口。
隐蔽溶洞
两个溶洞其实相隔不远,我刚来时注意力到左侧溶洞,直接进洞,所以没有发现右侧隐蔽洞口。
我想郑家屯库多半是左侧大洞,就是我刚才探险的溶洞,因为通风良好,谷物不易毁坏。
这个地方还有一个名称:郑家溶洞,或许郑家溶洞其实是通指两个溶洞,为方便起见,我觉得还是把右边这个溶洞称为郑家溶洞更好区分些。
进入溶洞后,发现是一个洞道型溶洞,一进洞就发现了大量的钟乳石,其中又以钟乳石柱居多。
随后洞道变成了一条狭窄小道,当初开发时所建的台阶完好;经过这段小道,又发现了密集的钟乳石笋。
小道
小道之后到达一个隘口,之后又是密集的钟乳石柱,此时道路已多是从石柱之间曲折穿行了。
隘口
有两个石柱构成了“门”的形状,虽然谈不上多漂亮,但就形态、结构而言,可谓是所有石柱中最漂亮的了,我特别喜欢,可惜是一人探洞,没人帮忙拍一张倚门而立的照片。
“门”
洞内也有一些垂吊的钟乳石,也很漂亮。
走到一个巨大的石柱边上,需要石柱边上侧身通过;而后又是一片密集的石柱,小道已转在这片石柱之后。
侧身通过
在此止步
此时手电筒已提示电量不足,我想或许是因为我在屯库溶洞内待得有点久,再加上我的手电筒充电次数太多,电池容量已经下降了的缘故吧。
虽然我还有一个备用手电筒,但想到这条小道多从密集的钟乳石柱中穿过,所谓“小道”,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道”,而密集的钟乳石柱又很容易让人感觉哪儿好像都可走,于是决定不再前行。
我不知道离村民大哥所言走穿山体还有多远,我已走了数百米,也许离另一侧洞口还有数百米,也或许还不到一百米。
不过,那都无所谓了。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粮仓洞: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玉龙村小寨组(原清凉洞村)伏云山半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02.伏云山寺遗址: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玉龙村小寨组(原清凉洞村)伏云山山顶。
03.沙戈穿洞: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玉龙村沙戈组(原砂锅寨村)。
04.郑家屯库-郑家溶洞: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郑家村后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