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我顶替哥哥去当兵,三年后,我成了军官,他却还在村里种地

发布时间:2025-11-14 23:37  浏览量:1

第一章 黄土坡上的征兵令

1977年的秋老虎,把陕北黄土坡烤得冒了烟。地里的玉米叶子卷了边,挂着灰蒙蒙的土,风一吹,扬起的尘土迷得人睁不开眼。陈建军光着膀子,赤着脚踩在滚烫的田埂上,手里的锄头抡得飞快,汗水顺着脊梁骨往下淌,在黝黑的皮肤上冲出一道道白印。

“建军!建军!在家没?”村口传来二伯陈老实的吆喝声,声音里带着一股压不住的兴奋。

陈建军直起腰,用袖子抹了把脸,露出一口白牙:“二伯,在地里呢!啥事儿这么急?”

二伯快步走到田埂边,手里攥着一张红纸片,裤腿上沾着泥:“好事!天大的好事!公社下来征兵令了!咱村有一个名额!”

“征兵?”陈建军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锄头差点掉在地上。

旁边地里的哥哥陈建国也直起了腰,他比建军大两岁,身材更壮实些,只是常年弯腰种地,背有点驼。兄弟俩长得像,都是浓眉大眼,只是建国的眼神更憨厚,建军的眼里藏着股不服输的劲儿。

“二伯,真的?”建国放下手里的镰刀,快步走了过来,声音都有些发颤。

在1977年的陕北农村,当兵是比考大学还稀罕的出路。一旦穿上军装,不仅能吃上公家饭,不用再靠天吃饭,要是表现好,还能提干、转志愿兵,一辈子都脱离黄土坡。村里多少年轻人挤破头想争这个名额,没想到好运砸到了陈家头上。

二伯把红纸片递过来,上面印着“征兵通知”四个黑体字,下面是报名条件:年龄18-22周岁,身体健康,政治清白。“公社武装部的人说了,咱村就一个名额,优先考虑家里兄弟多、成分好的。你俩兄弟俩,建国21,建军19,都符合条件,这名额就在你俩中间选一个!”

兄弟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渴望。建国先开了口:“二伯,让我去吧,我年纪大,能扛事,到了部队能吃苦。”

建军也急了:“哥,我也能吃苦!我视力好,体能也不比你差,我去更合适!”

二伯摆摆手:“别急,这事儿得你爸妈说了算,还得去公社体检,身体过了关才算数。”

那天下午,兄弟俩没心思干活了,跟着二伯回了家。父母正在院子里晒玉米,听说了征兵的事,母亲手里的木锨一下掉在了地上。

“征兵?”父亲陈老实蹲在门槛上,吧嗒着旱烟,眉头皱成了疙瘩,“这是好事,可……可俩娃都想去,选谁啊?”

母亲抹了抹围裙,看着两个儿子:“建国是老大,按理该让他去,可建军也不差……要不,听娃们自己的?”

“不行!”父亲猛地磕了磕烟锅,“当兵是大事,关系到娃一辈子的前程,不能只看他们想不想,还得看谁更合适。明天先去公社体检,谁身体过了关,谁就去。”

兄弟俩都没说话,心里各有各的盘算。建国知道自己常年种地,腰有点劳损,怕是体检过不了;建军心里也打鼓,他想抓住这个机会,可又觉得对不起哥哥。

第二天一早,父亲骑着家里唯一的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带着兄弟俩去了公社卫生院。体检的人排了长队,都是各村来的年轻人,个个精神抖擞。

检查视力,建军1.5,建国1.2,建军过了;检查听力,都过了;检查心肺功能,也都没问题;轮到检查腰椎,医生让建国弯腰,建国刚弯到九十度,就疼得龇牙咧嘴。

“你这腰不行啊,腰肌劳损挺严重,到了部队高强度训练,怕是扛不住。”医生摇了摇头。

建国的脸一下子白了,他知道,自己的当兵梦碎了。

建军看着哥哥失落的样子,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他走到医生面前:“医生,我哥是因为常年种地才累坏了腰,他平时能干重活,要是到了部队,慢慢养,肯定能好!”

医生笑了笑:“小伙子,部队不是疗养院,训练强度大,腰不好容易出危险,这是原则问题,不能通融。”

走出体检室,建国拍了拍建军的肩膀:“弟,没事,你身体好,你去。到了部队好好干,给咱陈家争口气。”

建军眼眶红了:“哥,要不我不去了,咱再等下次机会。”

“傻话!”建国瞪了他一眼,“征兵名额一年就一次,错过了就没了。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守着家里的几亩地,你不一样,你得出去闯闯,活出个人样来。”

父亲叹了口气:“建军,既然你体检过了,那就你去。记住,到了部队要听领导的话,好好训练,别辜负你哥的心意,别辜负咱全家的期望。”

母亲抹着眼泪,从柜子里翻出家里仅有的一块蓝布,连夜给建军做了一身新衣服。建国把自己攒了半年的津贴——五块钱,塞到建军手里:“弟,到了部队别省着,买点吃的,别饿着。”

建军攥着那五块钱,心里沉甸甸的。他知道,这五块钱是哥哥舍不得买烟、舍不得买肉攒下来的;他更知道,自己顶替的,是哥哥的前程。

离开家的那天,天还没亮。母亲煮了两个鸡蛋,塞到建军怀里;父亲把他的行李——一个粗布包,里面装着几件换洗衣物、一双布鞋、一本《毛泽东选集》,还有哥哥塞给他的五块钱——绑在自行车后座上;建国背着他送了一程又一程,一直送到公社的征兵点。

“弟,到了部队常写信回来。”建国的声音有些哽咽。

“哥,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干!等我混出样子,就回来接你和爸妈!”建军对着哥哥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踏上了征兵的卡车。

卡车开动了,建军扒着车窗,看着哥哥越来越小的身影,看着黄土坡上熟悉的村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他在心里发誓:一定要在部队闯出点名堂,不辜负哥哥的牺牲,不辜负全家人的期望。

第二章 军营里的汗水与坚持

卡车一路颠簸,走了两天两夜,终于到达了位于边境的军营。一下车,就被一股严肃紧张的气氛包围了。穿着军装的教官们表情严肃,大声吆喝着,让新兵们排好队,领取军装、被褥和生活用品。

建军领到的军装是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但他还是像宝贝一样捧着,小心翼翼地穿上。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瞬间长大了,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和使命。

新兵连的训练比想象中更苦。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出操、队列训练、体能训练,一直练到晚上熄灯。队列训练要求踢正步、站军姿,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汗水浸湿了军装,贴在身上难受极了;体能训练是五公里越野、俯卧撑、仰卧起坐,建军以前在农村种地,体能不算差,但也被练得浑身酸痛,晚上躺在床上,一动都不想动。

和他同宿舍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兵,有城市来的,也有农村来的。城市来的新兵吃不了苦,经常抱怨,有的甚至偷偷哭鼻子;农村来的新兵相对能吃苦,但也有不少人打退堂鼓。

建军也想过放弃,尤其是在一次五公里越野中,他不小心崴了脚,疼得钻心,落在了队伍最后面。教官在旁边大声呵斥:“陈建军!快点!拿出点男子汉的样子来!这点苦都吃不了,还当什么兵!”

建军咬着牙,一瘸一拐地往前跑。他想起了哥哥在黄土坡上种地的身影,想起了哥哥塞给他五块钱时的眼神,想起了自己在离家时许下的誓言。他不能放弃,不能让哥哥失望,不能让家人失望。

他忍着疼痛,拼命往前跑,终于在规定时间内跑完了五公里。到达终点的那一刻,他再也支撑不住,倒在了地上。教官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好样的!有股韧劲!”

从那以后,建军更加刻苦训练。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偷偷加练;别人抱怨的时候,他默默坚持。他的体能越来越强,队列动作越来越标准,射击成绩也越来越好。

新兵连的班长叫王虎,是个老兵,参加过边境冲突,立过三等功。他很欣赏建军的韧劲和踏实,经常指导他训练,还把自己的射击技巧、格斗技巧教给了他。

“建军,当兵不光要有体能,还要有脑子。”王虎说,“在部队,要听指挥、守纪律,还要学会团结战友,这样才能在战场上活下来,才能完成任务。”

建军把王虎的话记在心里,不仅刻苦训练,还主动帮助其他新兵。有个城市来的新兵叫刘建国,体能差,队列动作也不标准,经常拖班级后腿,很自卑。建军主动帮他补课,早上提前叫他起来练队列,晚上陪他练体能,耐心地指导他动作要领。

在建军的帮助下,刘建国的进步很快,慢慢跟上了队伍的节奏,也变得自信起来。他很感激建军:“建军,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可能早就被淘汰了。”

“不用谢,我们是战友,就该互相帮助。”建军笑着说。

新兵连三个月的训练结束了,建军因为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新兵”,分配到了侦察连。侦察连是部队的尖刀部队,训练强度更大,要求更高,经常要执行潜伏、侦察等危险任务。

到了侦察连,建军更加努力。他跟着老兵学习侦察技巧、野外生存技能、通讯知识,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他都坚持训练。他知道,只有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执行任务时不辱使命,才能保护自己和战友。

1978年夏天,部队接到任务,要去边境执行侦察任务,摸清敌方的兵力部署和火力点。建军和王虎、刘建国等几名战友组成了一个侦察小组,悄悄潜入敌方阵地附近。

边境的环境很恶劣,到处都是高山、丛林和沼泽,蚊虫叮咬,蛇虫出没。他们白天潜伏在草丛里,不敢动一下,晚上借着月光行军,饿了就吃压缩饼干,渴了就喝山泉水。

有一天晚上,他们在行军途中遇到了一条小河,河水很深,水流湍急。为了不暴露目标,他们不能生火取暖,只能穿着湿衣服行军。建军的衣服湿透了,贴在身上,冻得他瑟瑟发抖,但他还是咬着牙,跟着队伍前进。

在潜伏侦察时,他们遇到了敌方的巡逻队。王虎让大家隐蔽起来,屏住呼吸。巡逻队离他们越来越近,脚步声、说话声清晰可闻。建军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紧紧握着手里的枪,做好了战斗准备。

幸好,巡逻队没有发现他们,慢慢走远了。等巡逻队消失在夜色中,大家才松了一口气。王虎拍了拍建军的肩膀:“好样的,沉得住气!”

经过半个月的艰苦侦察,他们终于摸清了敌方的兵力部署和火力点,顺利完成了任务,为部队的后续行动提供了重要情报。回到部队后,侦察小组立了集体二等功,建军因为表现突出,个人立了三等功,晋升为副班长。

拿到立功证书和军功章的那一刻,建军心里无比激动。他第一时间给家里写了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父母和哥哥。他想象着哥哥收到信时的笑容,心里充满了自豪。

而此时,在陕北的黄土坡上,建国正在地里收割玉米。收到建军的信,他小心翼翼地拆开,一字一句地读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把信拿给父母看,母亲激动得抹眼泪,父亲蹲在门槛上,吧嗒着旱烟,嘴角忍不住往上扬。

“咱建军有出息了!”父亲说,“没白让他去当兵!”

建国把信小心翼翼地折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他抬头看着远方,仿佛看到了弟弟穿着军装、戴着军功章的样子。他心里既骄傲,又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遗憾,但更多的是欣慰。他知道,自己的牺牲是值得的。

第三章 黄土坡上的坚守与牵挂

建军在部队立功、晋升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村子。村里人都羡慕陈家出了个有出息的兵,纷纷上门道贺。

“老陈,你家建军真厉害,才当兵一年就立了功,当了官!”

“是啊,以后建军就是吃公家饭的人了,再也不用像咱们这样脸朝黄土背朝天了。”

“建国,你也真舍得,把这么好的机会让给弟弟。”

面对村里人的议论,建国总是憨厚地笑一笑:“我弟比我有本事,他去当兵是应该的。”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也会想起当兵的梦想,想起自己曾经的渴望。但他从不后悔,弟弟能有出息,他比谁都开心。

建国的日子依旧过得平淡而艰辛。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干活,种玉米、谷子、土豆,照顾家里的几亩地。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母亲有哮喘,一到冬天就喘得厉害,父亲的腰也不好,干不了重活。家里的重担,几乎全压在了建国的身上。

1978年冬天,陕北遭遇了罕见的大雪,雪下了整整一个月,地里的庄稼被大雪覆盖,很多房屋都被压塌了。建国冒着大雪,加固自家的房屋,清理屋顶上的积雪。他还主动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帮他们清理积雪、修补房屋。

大雪过后,气温骤降,母亲的哮喘病犯了,躺在床上喘不过气。建国冒着严寒,骑着自行车,跑了几十里路,去公社卫生院给母亲买药。路上的积雪很厚,自行车根本骑不动,他就推着自行车,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冻得手脚发麻,脸也冻得通红。

好不容易到了卫生院,买了药,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家,给母亲喂药、按摩。在他的精心照顾下,母亲的病情慢慢好转了。

父亲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心里既心疼又愧疚:“建国,苦了你了。要是当初让你去当兵,你也不用这么辛苦了。”

建国笑了笑:“爸,我不苦。种地也挺好的,守着家里的几亩地,守着你们,我心里踏实。”

其实,建国也有自己的牵挂。他想念弟弟,不知道弟弟在部队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训练累不累。他只能通过书信了解弟弟的情况。建军每个月都会给家里写信,信里会说部队的训练、生活,会说自己的进步,也会问家里的情况,问父母的身体,问地里的庄稼。

每次收到弟弟的信,建国都会反复读好几遍,然后给弟弟回信,告诉弟弟家里一切都好,让他安心在部队服役,不用惦记家里。他从不说自己的辛苦,从不提母亲生病、庄稼受灾的事,怕弟弟分心。

1979年春天,建国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的姑娘李秀莲。李秀莲是个朴实善良的农村姑娘,长得不算漂亮,但很能干,手脚麻利,也很孝顺。两人见面后,互相印象都不错,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订了婚。

建国用自己攒的钱,盖了三间土坯房,简单装修了一下,准备结婚。他给建军写了信,告诉了他自己订婚的消息。

建军收到信后,非常开心,立刻给哥哥寄了一百块钱和一块手表。那时候,一百块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手表更是稀罕物。建军在信里说:“哥,恭喜你订婚!这一百块钱是我攒的津贴,你用来办婚事。这块手表是我用军功章换的,你戴着,以后干活也能看时间。”

建国收到钱和手表,心里既感动又过意不去。他知道,弟弟在部队也不容易,津贴不多,这一百块钱和手表,是弟弟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他把手表小心翼翼地收好,舍不得戴,只有在过年过节或者走亲戚的时候,才会拿出来戴上。

1979年秋天,建国和李秀莲结婚了。婚礼办得很简单,没有酒席,只是请了家里的亲戚和村里的几个邻居,吃了一顿饭。结婚后,李秀莲和建国一起下地干活,照顾父母,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很踏实。

年底,李秀莲怀孕了。建国心里非常高兴,他要当爸爸了。他给建军写了信,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建军收到信后,更是激动,又给家里寄了两百块钱和一些营养品,让嫂子好好补补身体。

可天有不测风云,1980年夏天,陕北遭遇了大旱,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村里很多人家都断了粮,只能靠政府发放的救济粮度日。建国家里的情况也很艰难,粮食不够吃,母亲的哮喘病又犯了,需要花钱买药,妻子怀孕需要营养,家里的开销一下子大了起来。

建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山里挖野菜、摘野果,弥补粮食的不足。他还去镇上的砖窑厂打零工,搬砖、拉土,干最苦最累的活,一天能挣两块钱,用来给母亲买药、给妻子买营养品。

李秀莲心疼丈夫,想跟着一起去砖窑厂干活,被建国拦住了:“你怀着孕,不能累着,家里的活你看着就行,挣钱的事交给我。”

那段时间,建国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倒头就睡。但他从不抱怨,只要看到妻子的笑容,看到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他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他给建军写了信,但没有说家里的困难,只是说家里一切都好,让他安心工作。他不想让弟弟担心,不想让弟弟因为家里的事分心。

而此时的建军,在部队又立了大功。1980年夏天,他所在的侦察连接到任务,要去边境解救被敌方绑架的牧民。在执行任务时,他们遇到了敌方的伏击,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建军沉着冷静,利用自己的侦察技巧和射击本领,准确地击中了几个敌方士兵,为战友们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在战斗中,他的胳膊被流弹擦伤,但他不顾疼痛,继续战斗,最终和战友们一起,成功解救了被绑架的牧民,歼灭了大部分敌方士兵。

回到部队后,建军因为表现英勇,立了二等功,晋升为班长。部队还给他颁发了“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建军第一时间给家里写了信,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他在信里说,自己很快就要晋升为排长了,等以后条件好了,就接父母、哥哥和嫂子去部队家属院住。

建国收到信后,心里无比自豪。他拿着信,给村里的人看,让大家都知道,他的弟弟是战斗英雄。村里人都对他羡慕不已,都说他有个好弟弟。

可建国心里清楚,他离不开黄土坡,离不开家里的几亩地。他给弟弟回信,说:“弟,你在部队好好干,不用惦记我们。我们在农村挺好的,守着家里的地,心里踏实。你要是有出息了,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第四章 军营晋升与兄弟重逢

1980年底,建军因为表现突出,顺利晋升为排长,军衔为少尉。这一年,他当兵刚满三年。从一个农村娃,到部队的少尉排长,战斗英雄,建军的成长速度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成为排长后,建军的责任更重了。他不仅要自己训练过硬,还要带领手下的士兵训练,管理好队伍。他把王虎班长教给他的东西,全部教给了自己的士兵,耐心地指导他们训练,关心他们的生活。

他手下的士兵都很佩服他,觉得他不仅本领过硬,为人也正直、踏实,愿意跟着他干。在他的带领下,排里的训练成绩在全连名列前茅,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

1981年春天,部队给建军放了探亲假。这是他当兵三年来第一次回家。他心里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终于能见到父母、哥哥和嫂子了,忐忑的是不知道家里的情况怎么样了,不知道哥哥会不会因为当年的事怪他。

建军提前给家里写了信,告诉他们自己要回家探亲。建国收到信后,心里无比激动,立刻告诉了父母和妻子。母亲特意杀了家里唯一的一只鸡,准备给建军做他最爱吃的炖鸡汤;父亲去镇上买了酒和肉;建国和妻子则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准备迎接建军回家。

回家的那天,建国骑着自行车,去几十里外的火车站接建军。当他看到穿着军装、戴着少尉军衔的建军从火车上下来时,眼睛一下子就红了。

“弟!”建国喊了一声,快步走了过去。

“哥!”建军也激动地跑了过来,和哥哥紧紧拥抱在一起。

三年不见,哥哥黑了、瘦了,脸上的皱纹也多了,双手布满了老茧;弟弟长高了、壮了,眼神更加坚定,身上多了一股军人的硬朗气质。

“哥,你还好吗?”建军看着哥哥,心里一阵酸楚。

“好,好,都好。”建国笑着说,“快,跟我回家,爸妈和你嫂子都在家等着呢。”

建国骑着自行车,建军坐在后座上,兄弟俩一路聊着天。建军问起家里的情况,问起父母的身体,问起嫂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建国一一回答,还是报喜不报忧,只说家里一切都好。

回到家,父母和嫂子早就等在门口了。母亲看到建军,一下子就扑了过来,抱着他哭了起来:“我的儿,你可回来了!”

“妈,我回来了。”建军也忍不住哭了,“让你和爸担心了。”

父亲拍了拍建军的肩膀:“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嫂子李秀莲也笑着说:“弟,一路辛苦了,快进屋歇着。”

进屋后,母亲端上了炖鸡汤、炒鸡蛋、红烧肉,都是建军最爱吃的菜。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其乐融融地吃着饭。建军给父母、哥哥和嫂子讲述自己在部队的经历,讲训练的艰苦,讲执行任务的危险,讲立功的喜悦。

父母和哥哥、嫂子听得津津有味,既为他担心,又为他骄傲。

饭后,建国拉着建军来到院子里,坐在门槛上,聊起了心里话。

“弟,你在部队有出息了,哥为你高兴。”建国说。

“哥,这都是你让给我的机会。”建军看着哥哥,心里充满了愧疚,“要是当年让你去当兵,你肯定比我更有出息。”

“傻话!”建国瞪了他一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我这辈子就适合守着家里的几亩地,照顾父母,你不一样,你有本事,就该在部队好好干,为国家效力,为咱陈家争口气。”

“哥,我想接你和爸妈、嫂子去部队家属院住。”建军说,“那里条件好,有医院、有学校,以后侄子出生了,也能接受好的教育。”

建国摇了摇头:“弟,谢谢你的好意。但我们在农村住惯了,离不开这里的土地。你爸妈年纪大了,也不想离开家。我和你嫂子在农村种地,虽然辛苦,但心里踏实。”

“哥,你就别固执了。”建军说,“家里的条件这么差,爸妈身体也不好,在这里没人照顾,去部队家属院,我能照顾你们。”

“不用了,弟。”建国说,“我们在这里挺好的。你在部队好好干,不用惦记我们。你要是真有孝心,就多给家里写写信,常回家看看。”

建军看着哥哥坚定的眼神,知道自己劝不动他。他心里既感动又愧疚,哥哥为了他,牺牲了自己的前程,现在日子过得这么辛苦,却还处处为他着想。

探亲假只有十五天,建军在家待了十天,就准备回部队了。临走前,他给家里留了五百块钱,让父母和哥哥、嫂子买点好吃的,给母亲买药。他还特意去镇上给侄子买了很多婴儿用品,提前准备着。

离开家的那天,哥哥和父母、嫂子又去送他。走到村口,建国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递给建军:“弟,这是哥给你做的一双布鞋,你在部队训练辛苦,穿布鞋舒服。还有,这是家里的土特产,你带回去,分给战友们尝尝。”

建军接过布包,心里沉甸甸的。他知道,这双布鞋是哥哥一针一线缝出来的,里面包含着哥哥对他的牵挂和爱。

“哥,你多保重身体。”建军说,“爸妈就交给你照顾了,嫂子怀孕了,你多照顾她。等侄子出生了,一定要告诉我。”

“放心吧,我会的。”建国点点头。

建军对着哥哥、父母和嫂子深深鞠了一躬,转身踏上了回部队的路。他没有回头,他怕自己回头后,就舍不得离开了。

回到部队后,建军更加努力地工作。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仅要为国家效力,还要为家人争光。他把哥哥的牵挂和爱,化作了训练和工作的动力,带领手下的士兵屡创佳绩。

1981年底,建军因为表现突出,晋升为副连长,军衔为中尉。1982年,他又晋升为连长,军衔为上尉。

而此时,建国的儿子出生了。建国给儿子取名叫陈军,希望他以后也能像建军一样,有出息,能为国家效力。他给建军写了信,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建军收到信后,非常开心,立刻给家里寄了一千块钱和很多婴儿用品。他在信里说,等自己有空了,一定回家看看侄子。

第五章 不同的道路与不变的亲情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是十年。

1987年,建军已经晋升为营长,军衔为少校。他在部队屡立战功,成为了部队里的骨干力量。他不仅军事素质过硬,还很有领导才能,深受上级的赏识和士兵的爱戴。

这十年里,他每年都会回家探亲一次,每次回家都会给家里带很多东西,给父母和哥哥、嫂子留很多钱。他多次提出要接家人去部队家属院住,都被建国拒绝了。

建国的日子依旧过得平淡而踏实。他和李秀莲一共生了两个孩子,儿子陈军,女儿陈燕。他依旧守着家里的几亩地,种地、养猪、养鸡,日子虽然不富裕,但也衣食无忧。

父母的身体还算硬朗,母亲的哮喘病在建国的精心照顾下,发作的次数越来越少。儿子陈军聪明伶俐,学习成绩很好,女儿陈燕活泼可爱,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村里的很多人都出去打工了,赚了不少钱,盖了新房子,买了新家具。有人劝建国:“建国,你弟弟在部队当大官,你怎么不跟他去城里享福?或者让他给你找个工作,也比在农村种地强。”

建国总是笑着说:“我在农村住惯了,种地也挺好的。我弟弟在部队为国家效力,我在家里种地,照顾父母,抚养孩子,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家、为国家做贡献。”

其实,建国也有自己的骄傲。他虽然一辈子种地,但他培养了一个有出息的弟弟,养育了两个懂事的孩子,照顾好了年迈的父母。他觉得,这就是他的成功。

这十年里,建军也经历了很多。他参加过边境冲突,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多次负伤;他经历过战友的牺牲,心里充满了悲痛;他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都凭着自己的韧劲和智慧,一一克服了。

他心里始终牵挂着家里,牵挂着哥哥。每次打电话或者写信,他都会问家里的情况,问哥哥的身体,问侄子侄女的学习。他知道,哥哥是他的后盾,是他的牵挂,也是他前进的动力。

1988年,建军因为在一次重大军事演习中表现突出,晋升为副团长,军衔为中校。这一年,他30岁。

晋升为副团长后,建军的工作更忙了,回家探亲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他依旧会定期给家里寄钱、寄东西,给家里打电话。

1989年夏天,建国的儿子陈军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这是村里第一个考上重点中学的孩子,村里人都很羡慕建国。建国心里也非常高兴,他给建军写了信,告诉了他这个好消息。

建军收到信后,非常激动,立刻给家里寄了五千块钱,让哥哥给侄子交学费,买学习资料。他在信里说:“哥,侄子真有出息,以后一定要让他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建国拿着弟弟寄来的钱,心里既感动又自豪。他给儿子交了学费,买了很多学习资料,鼓励儿子好好学习,不辜负叔叔的期望。

1990年,建军晋升为团长,军衔为上校。他成为了部队里最年轻的团长之一,前途无量。

这一年,建国的母亲去世了。建军接到消息后,立刻请假回家奔丧。看到母亲的遗像,建军忍不住哭了起来。他觉得自己亏欠母亲太多,这些年一直在部队,没能好好照顾她。

建国安慰他说:“弟,你别难过。妈在世的时候,一直为你骄傲。她知道你在部队为国家效力,不能经常回家,她不怪你。”

母亲的葬礼上,很多村里人都来帮忙。大家都为陈家有这样一个有出息的儿子而骄傲,也为建国的孝顺而感动。

葬礼结束后,建军在家待了几天,陪伴着父亲和哥哥、嫂子。他再次提出要接父亲去部队家属院住,父亲摇了摇头:“我不去了,我要守着你妈,守着这个家。你哥照顾我挺好的,你放心吧。”

建军知道,自己劝不动父亲和哥哥。他只能给家里留了很多钱,叮嘱哥哥好好照顾父亲,照顾好家人。

回到部队后,建军把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化作了工作的动力。他更加努力地训练部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多次圆满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

1995年,建军晋升为旅长,军衔为大校。这一年,他37岁。

这一年,建国的儿子陈军考上了军校。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建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他给建军打电话,声音哽咽着说:“弟,军军考上军校了!他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当一名军人!”

建军听到这个消息,也非常激动:“哥,太好了!侄子真有出息!以后他在部队,我会照顾他的。”

陈军到军校报到后,建军经常去看他,鼓励他好好学习,刻苦训练,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陈军也很争气,在军校里表现突出,多次受到表扬。

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了特大洪水。建军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奔赴抗洪前线。在抗洪前线,建军带领士兵们日夜奋战,加固堤坝、转移群众,哪里最危险,他就冲在哪里。

在一次抢险中,堤坝出现了管涌,情况非常危急。建军不顾个人安危,跳进洪水里,带领士兵们用沙袋堵住管涌。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战,他们终于成功堵住了管涌,保住了堤坝后面的村庄和群众。

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建军表现突出,立了一等功,晋升为师长,军衔为少将。这一年,他40岁。

成为少将师长后,建军的名气更大了。很多媒体都报道了他的事迹,他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

建国在电视上看到弟弟的事迹,心里无比自豪。他拿着报纸,给村里的人看:“这是我弟,他是抗洪英雄!”

村里人都对建国羡慕不已,都说他有个好弟弟。建国心里也非常骄傲,他知道,弟弟没有辜负他的牺牲,没有辜负全家人的期望。

这一年,建国的父亲也去世了。建军再次请假回家奔丧。他看着父亲的遗像,想起了父亲对他的期望,想起了哥哥对他的牺牲,心里充满了悲痛和感恩。

父亲的葬礼结束后,建军和哥哥坐在院子里,聊起了往事。

“哥,这一辈子,我最感谢的人就是你。”建军说,“如果不是你当年让我去当兵,我现在可能还在农村种地,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弟,你不用感谢我。”建国说,“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你有本事,有毅力,才能在部队闯出一片天。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

“哥,我想接你和嫂子去城里住。”建军说,“现在爸妈都不在了,你和嫂子年纪也大了,在农村种地太辛苦了。去城里,我能照顾你们,侄子也能经常看望你们。”

建国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摇了摇头:“弟,我和你嫂子在农村住惯了,离不开这里的土地。我们在这里挺好的,你不用惦记我们。你在部队好好工作,为国家效力,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建军看着哥哥,心里充满了感动。他知道,哥哥这辈子,就守着这片黄土坡,守着这个家,守着一份平淡和踏实。

第六章 岁月沉淀的真情与传承

2007年,建军晋升为军长,军衔为中将。这一年,他50岁。

从1977年当兵,到2007年成为中将军长,三十年的时间,建军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名高级将领,这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只有他自己知道。而这一切,都源于1977年那个秋天,哥哥的一次牺牲和成全。

这三十年里,建军和哥哥的联系从未中断。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环境,过着不同的生活,但亲情始终未变。建军每年都会回家探亲,每次回家都会陪哥哥聊聊天,看看家里的土地,尝尝嫂子做的家常菜。

建国的日子依旧过得平淡而充实。他和嫂子李秀莲已经年过花甲,身体还算硬朗。儿子陈军已经从军校毕业,成为了一名军官,在部队里表现突出,晋升为营长。女儿陈燕也已经结婚生子,嫁在了邻村,日子过得很幸福。

村里的变化很大,修了柏油路,盖了新学校,通了互联网。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但建国依旧守着家里的几亩地,种地、养鸡、养猪,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有人问他:“建国,你弟弟是军长,你怎么还在种地?让他给你安排个清闲的工作,或者给你点钱,你也能享享清福。”

建国总是笑着说:“种地是我的本分,我喜欢这种踏实的日子。我弟弟的钱是他挣的,他的荣誉是他拼来的,我不能沾他的光。我自己种地,靠自己的双手吃饭,心里踏实。”

2017年,建军退休了。退休后,他没有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了陕北老家,回到了哥哥身边。

他在村里盖了一栋小别墅,和哥哥家挨在一起。每天早上,他会和哥哥一起去地里干活,种玉米、谷子、土豆,体验种地的乐趣;下午,他会和哥哥坐在院子里,泡上一壶茶,聊聊天,回忆往事;晚上,他会和哥哥一家人一起吃饭,享受天伦之乐。

有人问建军:“你当了一辈子将军,退休了不在大城市享清福,回到农村种地,不觉得委屈吗?”

建军笑着说:“不委屈。这里是我的根,是我成长的地方,有我的哥哥,有我的亲人,有我最珍贵的回忆。退休后回到这里,和哥哥一起种地,过平淡的生活,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建国也很高兴弟弟能回来陪他。兄弟俩每天形影不离,一起下地,一起聊天,一起回忆年轻时的往事。

“弟,还记得1977年你去当兵的那天吗?我送你到公社,你说你一定会混出样子来,回来接我们。”建国说。

“记得,怎么能不记得。”建军说,“那时候我心里既激动又愧疚,激动的是能去当兵,愧疚的是顶替了你。”

“傻话!”建国说,“你能有出息,哥比谁都开心。这辈子,我最骄傲的事,就是当年让你去当了兵。”

“哥,这辈子,我最感谢的人就是你。”建军说,“如果不是你,我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你是我这辈子最敬佩的人。”

兄弟俩相视一笑,眼里都充满了真情。

2027年,建军和建国都已经七十多岁了。他们的身体都还算硬朗,依旧每天一起去地里干活,一起聊天,一起享受生活。

这一年,陈军晋升为师长,军衔为大校。他继承了建军的军人本色,在部队里屡立战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官。

陈军经常回家看望父亲和叔叔。每次回家,他都会听父亲和叔叔讲述当年的往事,讲述叔叔在部队的经历,讲述父亲在农村的坚守。

“爸,叔叔,你们这一辈子,一个在部队保家卫国,一个在农村坚守土地,都是英雄。”陈军说。

建国笑了笑:“我们不是英雄,我们只是做了我们该做的事。你在部队好好干,为国家效力,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建军也说:“军军,记住,无论你将来官多大,都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要做一个正直、踏实、有担当的人,像你父亲一样,坚守自己的本分,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

陈军点点头:“爸,叔叔,我记住了。我一定会好好干,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岁月流逝,时光荏苒。建军和建国兄弟俩,用一辈子的时间,诠释了亲情的珍贵和坚守的意义。他们一个在部队保家卫国,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将军;一个在农村坚守土地,成为了朴实无华的农民。他们的道路不同,但他们的初心相同,他们的亲情不变。

他们的故事,在陕北的黄土坡上流传着,成为了一段佳话。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后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坚守初心,坚守亲情,坚守本分,就能活出自己的价值,就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夕阳西下,黄土坡上,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肩并肩地坐在田埂上,看着远方的夕阳,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他们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很长,定格成了一幅最美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