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夺命非意外:新标之下谁在漠视生命安全

发布时间:2025-11-15 00:49  浏览量:1

座椅夺命非意外:新标之下谁在漠视生命安全

文:麻辣辛语吴能恩

当“普通摇滚乐队”的讣告击碎文艺圈的平静,主唱解惠钧(艺名阿珍)被剧场电动折叠座椅挤压身亡的悲剧,让“意外”二字显得格外刺眼。这位以小提琴融合后朋克的音乐人,在嘉兴536艺术空间调试设备时,被可收墙的一体化电动座椅挤压胸腔,多根肋骨断裂后经十余小时抢救离世。而场馆方轻描淡写的“意外”定论,恰暴露了公共空间安全管理的深层病灶。

这场悲剧绝非偶然,而是标准悬空与监管缺位的必然结果。国际电工委员会9月刚发布新版IEC 60335-2-116安全标准,明确要求电动家具需配备防夹保护和双通道安全控制系统,确保遇障碍及时停止或反转。但事发场馆的夺命座椅,显然未能落实这些安全要求——能将成人胸腔挤压至肋骨断裂,足见其缺乏基础的防夹感应与紧急制动功能。更讽刺的是,标准给予制造商最长36个月的过渡期,而该场馆连最基本的安全配置都未配齐,何谈合规?

比设备缺陷更可怕的,是小众演艺场所的安全盲区。独立音乐人本就生存艰难,演出收入微薄导致他们不得不身兼数职,既当歌手又做技术工,缺乏专业安全培训。而小型艺术空间、Livehouse等场所,长期游离于严格监管之外,北京虽出台大型场馆安全指引,却让中小型场地成为“监管真空带”。事发场馆的座椅操作缺乏规范流程,现场无急救设备与专业人员,恰是行业乱象的缩影。

“意外”论调的背后,是责任的逃避与生命的轻慢。场馆方迅速与家属协商善后,却不愿公开设备检测报告与安全管理记录,这种“花钱了事”的态度,无助于查清事故真相。根据行业规范,营业性演出场所必须定期检修设备、开展应急演练,但事发场地既未落实设备维护制度,也未配备应急救援物资,所谓“意外”实则是长期漠视安全的必然结果。

值得警惕的是,新版电动家具安全标准已明确安全底线,为何仍有场馆铤而走险?核心在于监管下沉不足与违法成本过低。当小型文艺场所的安全检查流于形式,当设备合规性缺乏强制核验,“高科技便民设备”就可能沦为夺命利器。独立音乐人不是“流浪艺术家”,而是需要安全保障的劳动者,他们的工作环境不应成为安全监管的盲区。

阿珍的离世是文艺圈的损失,更是安全治理的警钟。期待相关部门以此次悲剧为契机,推动安全标准落地见效,将监管触角延伸至中小型演艺场所,强制落实设备合规检测与人员安全培训。毕竟,再炫酷的空间设计,都不能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再小众的行业生态,都不应游离于安全规则之外。愿逝者安息,更愿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追逐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