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吹不黑,贝壳为什么越做越大

发布时间:2025-11-12 19:21  浏览量:1

贝壳这几年在地产圈的表现,用“可怕”来形容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在地产行业还在寒冬中瑟瑟发抖的时候,贝壳逆势增长

2025年上半年经济业务市占率升至22%

上半年贝壳实现总交易额17224亿元,同比增长17.3%

营业收入493亿元,同比增长24.1%,创下历史峰值

在贝壳的传统强势领域二手房交易市场上,其市占率稳步提升

从数据统计上看,2024年全年前20城二手房成交总额约5万亿元

而贝壳二手房交易额2.2万亿元,占前20城成交额的四成多

图源:克尔瑞

新房业务更是低调发育,到今年6月,市占率已经摸到12.6%

相当于你身边每成交8套新房,就有一套是在贝壳的平台上成交的

一体三翼的发展战略下

租赁业务、家装产业上的表现也不差

2025年上半年,贝壳房屋租赁服务净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85.2%

在管房源量超过59万套,同比增长超88%

同时,家装家居的营收为46亿元,同比增长13.0%,成为新增长点的主力业务之一

当然,贝壳显然也不是一点瑕疵都没有的英雄企业

图源:网络

高管薪酬高得让人咋舌、一线经纪人尊严到底没有兑现、平台涉嫌垄断…

每一条拎出来,似乎都够写几篇吐槽长文

但有意思的是,争议归争议,负面归负面,贝壳还在增长

一个企业靠运气可以跑一阵子

但能持续跑五六年,它一定搞懂了别人没搞懂的东西:

平台增长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再造平台》这本由贝壳高管——高军写的书,就试图系统性回答这个问题

它没把贝壳写成“成功学教材”,反而像一场“自黑式复盘”

书里不回避问题,不掩饰纠结,甚至把组织内部的脆弱面都摊开来讲

这种气质,其实很“左晖”

贝壳未来的护城河,或许不是数据也不是规模

而是这种站在“人性视角”去重构行业,争取先发红利

读完这本书,我想说:

不吹不黑,贝壳可能还会越来越大

01

“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答案更加重要”,这个定律在科研方面近乎真理,在商业上也是如此

对于中介行业的好问题就是:中介赚的究竟是什么钱?

不是房源、也不是客源

而是“信息产权”

图源:《再造平台》

也就是经纪人掌握的谁要卖房,房源如何,谁要买房,需求如何

贝壳成功之后,大家对这个观点的认同度比极高

在贝壳、甚至链家的创业阶段,没有人理论地去想过这个事

所以才将销售额当作竞争的目标,不惜用欺瞒赚差价的方式去争夺更高销售额

对比一看,贝壳还真不一样

它追求的一直是市占率

图源:《再造平台》

从创业阶段,也就是从链家(中介企业)到贝壳(行业平台)的转变过程中,贝壳就开始默默耕耘

第一步,抢占核心“生产资料”:真房源数据库

想象一下,在一个人人都在吹嘘的市场上,突然有个老实人站出来,把房子的缺点、真实报价都摊开给你看

一开始大家觉得他傻,但这步“傻棋”,却为链家积累了第一笔宝贵的财富——信任

图源:链家官网

这背后,是对行业本质的洞察

中介的核心生产资料,不是门店,不是西装,而是“信息产权”

虚假的信息一文不值,经过核验、被赋予了信任的真实信息,才是可以持续升值的资产

房源数据越多,对购房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买家越多,业主就越愿意把房子委托给你

一个循环就这样转起来了

第二步,构建生产资料的科学运作模式

有了海量的“生产资料”(房源信息),怎么才能高效、文明地开发和利用它?

贝壳的答案是 ACN(Agent Cooperation Network)网络

信息源:《再造平台》

ACN则像一套“行业宪法”,把一单交易拆分成房源录入、钥匙、带看、成交等多个角色

大家按贡献分钱,谁都有份

但和现在媒体上说的纯善心不一样,这是基于现实分析后的务实决定

“有恒产者有恒心”

给经纪人底薪、提供职业化路径,不是为了做慈善,而是为了稳住这支能持续开发和经营“信息产权”的队伍

只有让守护“生产资料”的人安居乐业,这份资产才能持续增值

图源:《再造平台》

于是,一条清晰的路径出现了

企业搭建平台 → 中介职业化地服务 → 消费者获得确定性的体验→ 增大平台用户

基于信任的闭环,雪球还在滚动

第三步,实现从行业到居住的衍生收益

当平台基于用户增长上的收益达到峰值后,第二曲线衍生收益开始提升

原本积累的数据资产,成了它进军新业务的“超级燃料”

首先是新房销售业务

当开发商纷纷暴雷,自销失灵时,贝壳凭借其精准的客户画像和强大的线下网络,成了开发商卖房最可靠的伙伴

图源:《再造平台》

因为它知道谁想买,在哪买,买什么

其次是租赁

除了长期稳定的租金收益,更多的相关收益平台依旧可以获取

图源:《再造平台》

而后还有家装,更是“神之一手”

一个刚在贝壳上完成购房交易的客户,其装修需求是天然、精准且迫切的

贝壳相当于建立了一条“低成本获客”的高速公路,直接把客户从交易场景输送到家装场景

所以,回头看贝壳既定的成功,它不像一场豪赌,更像一次深思熟虑的“种地”

02

贝壳的起势过程,仿佛是一个商业童话

讲述了一个企业怎么正确地分析了市场、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坚持做正确的事得到了正确的答案

接下来高军则毫不回避地点出贝壳第二轮增长的核心

极其现实血腥的一面——平台对经纪人的残酷收割

现行的平台掌握全部信息产权

让后者掌握生产资料彻底成为幻影,彻底沦为工具,不得不接受三六九等的 “差序格局”

图源:《再造平台》

这词听着学术,说白了就是“亲生的”和“加盟的”

这种格局直接决定了收益分配

离平台核心越近,就越能分到更肥美的肉,更优质的房源线索、更优先的流量倾斜、更丰厚的交易分成

反之,外围的经纪人则需要在存量池子里进行更激烈的竞争

但你别以为这会造成消极怠工

恰恰相反,这套系统巧妙地激发了所有参与者的 “向上动力”

它清晰地告诉每一个经纪人:你想要更好的分润、更优质的客源吗?

那就请努力向平台的核心圈层靠拢,做更多的交易、遵守更严的规则、获得更高的评级

狂躁内卷开始,底层经纪人的尊严也随之消散

原本的底薪制也在降本增效中变成了“借薪制”,留住经纪人的同时还把经营成本压力一并转给了底层一线工作人员

图源:《再造平台》

平台的扩张有金融衍生收益的能力:银行返佣、解抵押垫资手续费、装修荐客提成

光这三项,在2023年能带来的收益就有21.2-27.35亿元

每一项都有一线经纪人劳动的付出,但他们得不到任何的收益分配

总而言之,脱离生产资料的经纪人对收益分配几乎没有影响力

然而,向上攀爬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平台依赖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在贝壳构建的生态里,一个经纪人单打独斗几乎无法生存

ACN网络意味着你带的客户可能最终看上的是别人录入的房源,没有平台规则保障,你的劳动可能颗粒无收

图源:《再造平台》内容截图

离开了贝壳的房源库和协作规则,大多数经纪人会瞬间“失业”

脱离了平台大数据资源,工作的困难陡然上升

其次,还存在越依赖,越无力的情况

图源:《再造平台》内容截图

当经纪人习惯了平台的派单、系统的赋能、品牌的背书,其独立获客、自主生存的能力就在悄然退化

高度的工作分化,也让经纪人独立接受全流程的过程变弱,也就离独立掌握生产资源的能力更远

可是,越无力,越依赖

自身能力退化后,除了更加紧密地绑定平台、遵守平台的一切规则以求分得一杯羹,经纪人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这个循环一旦启动,就会自我强化,而平台的网络效应也随之越来越强

没有掌握生产资料的一方,注定也没有话语权

面对平台,经纪人的议价权被削的几乎不剩,只能做板上鱼肉

最后,当平台对内部完成高度控制后,对市场同样拥有控制影响

图源:《再造平台》

当市场上最大规模的、最守规矩的专业经纪人都在贝壳的体系内时,也就掌握了房产交易的“标准定义权”和“主流渠道”

二手房房东、开发商想要卖房?不来贝壳铺渠道,还能去哪?

消费者买房?不来贝壳这个最大、最全的平台上看看,怎么会放心?

其次,这种话语权直接决定了市场的流量分配

贝壳推荐谁的房源,谁的房子就更容易被看到、被成交

久而久之,它甚至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市场的消费倾向

什么样的房子算“好房子”,能被推荐到榜首,什么样的交易流程是“规范的”

这些定义,都在平台运营中的流量排序掌控

图源:《再造平台》内容截图

进入平台工作的人,被高度异化的人被包装成自由工作者,却并没有自由

依附于平台,却得不到被雇佣者的保障

参与者们在“渴望”与“无奈”的复杂情绪中,共同推动着这台机器,越跑越快

03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些惊讶

作为贝壳的资深高管,高军在书中对贝壳现有模式的批判,锋利得几乎不像“自己人”

这种在高速增长下的冷静自查,仿佛让人看到了当年左晖在链家初创时期,对“吃差价”这一行业潜规则的深刻反思

结果正义不代表程序正义

要好的结果,也要正确的过程

贝壳今天庞大的交易额,是否也掩盖了某些结构性的问题?

首先就是对“有尊严的工作”这一贝壳理想失败的郑重宣告

书中做了一个残酷的横向比较

图源:《再造平台》插图

在MLS系统成熟的美国,或在职业体系完善的日本,经纪人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受人尊敬的职业

其价值在于提供专业的咨询和谈判服务,话语权来自于掌握核心生产资料

显然,现在国内平台中的经纪人并没有这样的生产资料

“经纪人的失败” 就不仅仅是个体的失败,更是系统的失败

那么,出路在哪里?

图源:《再造平台》内容截图

《再造平台》给出的答案核心是:生产资料的平权,以及对专业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意味着,贝壳未来的挑战,不再是进一步集中和控制信息产权,加深平台的封建主义

而是思考如何让平台上的每一个服务者,都能更公平、更便捷地获取和利用这些生产资料

实现贝壳这个中介行业平台的正向的,也是可持续性的正向发展

这就意味着平台的再造之路不能是“新壶装旧酒”的文字游戏,而是底层逻辑的彻底改革

但这绝非易事,它不是什么小修小补的“模式升级”

需要对文化、关系、基础设施三大体系进行的一场彻底再造

图源:《再造平台》目录

文化上,要从追求“规模增长”的狂热,回归到“成就服务者”的初心

这需要企业主动放弃短期的增长目标,重塑企业战略,阵痛少不了

关系上,要打破固化的差序格局,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共生的生态伙伴关系

这需要差序格局中核心地位高管,放弃部分既得利益,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基础设施上,则要将技术从“管控工具”转变为“赋能利器”,真正降低经纪人专业成长的门槛

这需要平台主动开源生产资料的剩余价值分配权,并主动减少对从业者的工具化使用

有担当、有责任感地帮助个人在平台上的成长和独立

说白了,这相当于在高速飞驰的列车上

不仅要更换引擎,还要重新设计所有乘客的座位和关系

其难度不低于2008年左晖力排众议,咬牙坚持做真房源

所以,这本书最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它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而是坦诚地指出了贝壳的“阿克琉斯之踵”

在赢得了市场之后,如何赢得人心?

在构建了帝国之后,如何建造一个能让所有参与者都有尊严的共和国?

在尊崇丛林法则的粗野发展中,如何维护“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人本主义职业化发展?

04

这本《再造平台》的问世,或许正释放了一个关键信号: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贝壳似乎再次鼓起了勇气,试图去选择那条“难而正确”的路

这并非一种纯粹的理想主义情怀

在当下经济环境强调消费、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底层逻辑中

增长的密码,已经从未被充分满足的“增量挖掘”,转向了对现有“社会资源更公平、更高效再分配”的极致追求

在这个大趋势下,一个平台若继续固守赢家通吃的旧剧本,路只会越走越窄

因此,推动平台的“自我革命”,看似是理念的抉择,实则是一场关乎生存的、不得不为的远见

当平台在超越应得利益上限去压榨剩余价值的时候,当内部体制不能换来经纪人更好的生活和对平台忠诚度的时候

流量正在被分散

做难而正确的事能增大好结果的成功率,要知道核心并不在“难”,而在于“正确”

敏锐地洞察时代风向的转变,并果断调整航向,才是正确的事

理想与务实,在此刻必须完成一次紧密的握手

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格外珍视企业中像高军这样的“独立思考者”

他们敢于从内部敲响警钟,将平台的盈利血腥与困境坦诚示人

我们更大的期待在于,贝壳的这场自我审视

能否切实改变贝壳平台,甚至其他平台的再造?

毕竟,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遍布着各式各样的“平台”

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平台的形态与伦理,理应如此

我们需要更多行业的平台,够鼓起勇气,踏上同一条“再造”之路

那是一条从追逐垄断到构建共生、从攫取资源到赋能个体的路

这条路很难,但正如历史一再告诉我们的

率先拥抱变化的,往往是下一个周期的赢家

以上为正文,来自有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