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轴承行业“长子”的“转身”与“转动”

发布时间:2025-11-15 12:57  浏览量:1

资本市场的大门,再次被一家“国字号”老牌企业叩响。近日,洛阳轴承集团(以下简称“洛轴”)正式递交招股书,向A股IPO发起冲刺。这不仅是这家与中国工业史同龄企业,一次关键的自我革新,更是一场关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核心部件,能否自主突围的深远叙事。

成立于1954年的洛轴,身上烙印着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完整轨迹。它曾是中国轴承工业的“摇篮”和“脸面”,其产品几乎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关键领域。从一枚精密的机床主轴,到承载千钧的重型机械。从飞驰的汽车高铁,到遨游寰宇的航空航天器,“洛轴”二字,一度是中国工业自信的象征。

然而,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和国际巨头强势切入的冲击下,这位“老兵”渐感步履蹒跚。历史包袱过重、体制机制僵化、对市场反应迟缓,以及面对SKF、舍弗勒等国际巨头时,在高端市场显现的力不从心,都让洛轴在辉煌过后,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调整与沉淀期。

洛轴选择此时启动上市进程,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内生需求,破解资金与机制的双重困局。高端轴承的研发与制造,是一场“烧钱”的技术马拉松。无论是升级昂贵的智能化生产线,还是持续投入前沿材料与技术的研发,都需要雄厚的资本支撑。通过IPO募资,洛轴旨在为高端轴承产业化项目和技术改造“输血”,同时,借此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为僵化的体制注入新的活力。

近年来,国家将“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至战略高度,作为“工业的关节”的高端轴承,自然被列为亟待突破的“卡脖子”环节之一。一系列“工业强基”政策红利的释放,为洛轴这样的核心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

市场机遇,进口替代的星辰大海。在新能源汽车、大飞机、高速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市场对高性能、高可靠性轴承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庞大的进口替代空间,为洛轴描绘了一个,足以让其重拾辉煌的增量市场。

冲刺IPO,洛轴底蕴犹存,但前路绝非坦途。

近七十年的技术积累,尤其是在材料热处理、精密加工等核心工艺上形成的Know-how,是后来者难以逾越的护城河。其在航空航天等特殊领域的技术能力,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洛轴”作为中国轴承行业的首个品牌,在几代工程师和采购决策者心中,拥有极高的信任度和情感认同,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背景下,洛轴的角色已超越一家普通企业,其发展与国家制造业安全紧密相连。

然而,其脚下的“坎”同样清晰。前有SKF、TIMKEN等国际巨头在技术和品牌上全面压制,后有瓦轴、人本等国内民营企业,在市场化与成本控制上迅猛追赶,洛轴身处竞争最为激烈的中场。

如何真正建立市场化的激励与决策机制,吸引并留住顶尖人才,是这家老牌国企需要通过,上市和后续深化改革,才能真正破解的课题。

从“技术强”到“商业强”的最后一公里。如何将实验室里的技术优势,高效地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实实在在的利润,是衡量这次IPO成败的最终标尺。

洛轴的IPO,其象征意义远大于一家公司的上市。它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中国老牌国企能否通过,资本与改革的双重赋能,完成涅槃重生。它更是一场攻坚战,关乎中国高端制造的核心部件,能否真正实现自主可控,让“中国制造”的列车行稳致远。

资本市场的大门即将开启。对于洛轴而言,上市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它能否借此良机,不仅实现企业自身的华丽“转身”,更能有力地“转动”起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这条路,注定不易,但也正因如此,才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