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亡国146年,忘了汉语,却把 “我是中国人” 刻进骨子里

发布时间:2025-11-15 11:52  浏览量:1

在中国大陆浩瀚东海中,琉球群岛如一串珍珠散落,连接着日本九州岛与中国台湾岛。

琉球群岛早在 14 世纪初就已形成中山、山南、山北三个独立政权,史称 "三山时代"。

1372 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行人杨载出使琉球,中山王察度率先表示归附,开启了琉球与中国长达五百余年的宗藩关系。随后,山南、山北两国也相继臣服,琉球正式纳入明朝藩属体系。

朱元璋为避免琉球使者船只受到海浪危害,还派遣福建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的技术者东渡琉球,以此来提高琉球打造大型船只的技术。

1429 年,中山王尚巴志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第一尚氏王朝,定都首里城。明朝正式册封其为琉球国王并赐姓 "尚",自此琉球历代君主均需经中国朝廷册封方能合法继位。

这种紧密的政治联系催生了繁荣的朝贡贸易,仅永乐一朝二十二年间,琉球遣使来华就达 57 次之多。

大量琉球留学生来到国子监求学,其中包括 "鲁妹"、"生姑" 等贵族女官,他们将中原文化带回琉球,深刻影响了当地社会。

至第二尚氏王朝尚真王统治时期(1477-1526 年),琉球进入鼎盛阶段。尚真王划定 "琉球三十六岛" 疆域,将统治范围扩展至宫古岛、八重山群岛,同时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琉球商船北通日本、朝鲜,南抵暹罗、爪哇,成为连接东亚与东南亚的贸易枢纽,首里城悬挂的 "万国津梁钟" 正是其繁荣的见证。

清朝建立后,延续了与琉球的宗藩关系,顺治帝于 1654 年封尚质王为琉球王,琉球继续使用清朝年号,奉行两年一贡的朝贡制度。

在五百多年的宗藩关系中,中国文化深度融入琉球社会却未改变其独立属性。

琉球建文庙、设明伦堂,以汉字为官方文字,在咸丰年间与欧美国家缔约时仍使用中国年号和文字。

直到当代,当代不少人依然保留着 "旧历年除夕"、"清明节拜祖扫墓"、"端午节赛龙舟" 等中华传统习俗,无一不见证着中硫之间这段深厚的历史联系。

琉球的命运转折始于 17 世纪初日本萨摩藩的武装入侵。

1609 年,九州岛的萨摩藩主岛津家久以贸易利益受损为由,率领 3000 士兵、百余艘战船远征琉球。

这支武装力量于 4 月 1 日在琉球大岛登陆,仅 5 天后便占领了王城首里城。

琉球王尚宁及王子官员百余人被掳至日本,被迫签订屈辱誓文,承诺每年向萨摩藩输粮 8000 石,并割让奄美群岛。

萨摩藩的入侵并非偶然,而是其经济需求与战略野心的必然结果。当时的萨摩藩因参与入侵朝鲜的战争和关原之战导致军费紧张,急需通过控制琉球来获取贸易利益。

日本通过派遣官员、测量分配田地、制定赋税等措施,逐步加强对琉球的控制。1632 年,琉球被迫在萨摩藩占领区内建立馆舍,同意双方共管贸易和税收,实际上沦为萨摩藩的傀儡政权。

只是萨摩藩并未完全吞并琉球,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隐蔽的控制方式 —— 允许琉球继续保持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形成 "中日双属" 的特殊状态。

这种策略使萨摩藩得以借琉球之名继续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同时又能独占其中利润。

琉球表面上仍是独立王国,向大陆朝贡并接受册封,暗地里却需向萨摩藩缴纳沉重贡赋,这种双重臣服的尴尬处境持续了两百多年,为 19 世纪后期的彻底覆灭埋下伏笔。

1868 年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对外扩张成为其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琉球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与中国的传统联系,自然成为日本对外掠夺的首要目标,为此精心策划吞并过程。

1872 年,日本单方面宣布将琉球王国改为 "琉球藩",封琉球国王尚泰为 "琉球藩王",史称 "第一次琉球处分",标志着日本吞并琉球的正式开始。

1874 年,日本以琉球渔民在台湾遇害的 "牡丹社事件" 为借口出兵台湾,事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专条》。虽然条约未直接提及琉球,但清朝承认日本此次出兵为 "保民之举",间接承认了琉球人是 "明治天皇臣民"。

1875 年,日本内务大丞松田道之奉命赴琉球,带来了一系列旨在彻底切断琉球与中国联系的强制性命令:停止对清朝的朝贡、废除清朝年号改用日本纪元、撤销福州琉球馆、将外交权移交日本外务省。

这些措施遭到琉球王室和民众的强烈反对,琉球多次遣使赴东京请愿,同时秘密派遣使臣向清朝求援,泣血陈词表达了不愿断绝与中国传统关系的决心。

只是此时的清朝内忧外患,国力衰弱,虽提出交涉却无力采取有效措施。1876 年,日本派军警进驻琉球,控制王府行政事务,琉球与中国的官方联系被彻底切断,记载琉球历史的《中山世谱》《球阳》等典籍的编撰被迫停止。

面对绝境,琉球官员林世功等人于 1877 年秘密来华,向清廷 "泣血上奏",恳请援助。未果后在北京总理衙门前自杀殉国,以死明志,留下 "古来忠孝几人全,忧国思家已五年。一死犹期存社稷,高堂专赖弟兄贤" 的绝命诗,

1879 年 3 月,日本政府决定采取最终行动,派遣松田道之率领 600 余名军警前往琉球,正式推行 "废藩置县"。

3 月 27 日,琉球藩被废除,冲绳县成立,锅岛直彬被任命为第一任冲绳县知事。琉球国王尚泰及其王室成员被强制迁往东京软禁,存续近五百年的琉球王国就此覆灭。

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 "第二次琉球处分",标志着日本对琉球的彻底吞并。

日本吞并琉球后,随即推行了一系列旨在磨灭琉球民族认同的强制同化政策。

语言方面,琉球语被禁止使用,日语成为唯一官方语言;教育方面,日本教育体系全面引入,琉球历史文化被刻意淡化;行政方面,日本官员取代琉球传统官吏,原有行政体系被彻底改组。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将琉球人改造为 "日本人",消除其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

面对日本的文化灭绝政策,琉球民众从未屈服。王国覆灭后,琉球遗民组成秘密抵抗组织,继续派遣使者向清朝求援,只是当时清政府自身难保,在琉球群岛问题上没有发言权,只能坐视日本一步步蚕食琉球。

日本对琉球实行残酷的剥削政策,将琉球变为日本的资源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大量土地被日本财阀兼并,传统的琉球产业遭受严重打击。

这种经济掠夺加剧了琉球人民的贫困,也激化了民族矛盾。20 世纪初期,琉球知识分子开始组织起来,通过创办刊物、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表达民族诉求,形成了早期的琉球民族运动。

日本对琉球的吞并过程完全基于武力胁迫与强权政治,缺乏合法基础,因此不少琉球人还一直为琉球脱日奔走呼号。

岛上"闽人三十六姓"的后代,从来就没忘记过自己曾是是中国人的历史。

当时他们奉旨随移民东渡时,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岛上建立聚居地,将中原文明传播到当地。

这片移民聚居地最初被称为 "唐营",1650 年改称 "唐荣",后定名为 "久米村"。他们 "习中国之语言、文字",将福建先进的航海技术、纺织工艺、建筑技法和中国历法带到琉球,使当地 "易而为衣冠礼仪之乡"。

在日本"废琉置县"后,许多久米人流亡中国,剩下的人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从事渔业、农耕,久米村才开始走向衰落。

但即便如此,他们始终把"水本于源,人本于祖" 的儒家家训代代相传,始终坚持中国传统姓氏文化、婚姻制度、宗族制度。

即使在日本强制推行 "皇民化运动" 时期,久米村人仍用汉字书写家谱,将 "祖德宗功永传不朽" 的信念传承下去,真是把“我是中国人”的刻进了骨子里。

今之冲绳,古之琉球。首里城的残垣断壁、传统节日的依稀痕迹、琉球语的顽强存续,都在无声地诉说着这段被刻意掩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