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9.9元彻底打崩!高端咖啡的梦醒了,第一个牺牲者已经浮出水面

发布时间:2025-11-15 22:21  浏览量:1

最近逛商场,很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怪事,以前那些灯光暖黄、桌椅宽敞、号称“精品咖啡代表作”的Seesaw,正一间接一间悄悄关门。

门口的木牌还在,操作台也还亮着,但店里空无一人,像是突然被按了暂停键。

与此同时,隔壁瑞幸排队到走廊,库迪又在推8.8的活动,就连一向高冷的星巴克也在直播间狂甩优惠券。

精品咖啡没变差,变的是消费者,从“喝得精致”变成“喝得划算”。

就在整条赛道被9.9卷成一片红海时,中国最早喊出“精品咖啡”概念的品牌Seesaw,却成了第一个掉队的。

它的关店速度快得让人措手不及,一线城市先撤,商场旗舰店关门,多个城市直接清仓式退出。

很多人以为它是被低价咖啡打败的,可真相远比想象得更复杂。

精品咖啡不是不能活,而是不能再按旧规则活,Seesaw的故事,就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转折点。

01

要理解精品咖啡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境地,得先回头看看它为什么能火。

十年前,咖啡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不是补给品,而是仪式。

店铺要够安静、有质感,最好能让白领在里面坐一下午,Seesaw正是在这种氛围里诞生的。

干净的操作台、亮闪闪的手冲壶、摆在柜子里的咖啡豆故事卡片……

那一套精品咖啡仪式感,把一大批中产迷得七荤八素。

有些人其实并不懂什么“耶加雪菲”“厌氧处理”,但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玻璃幕墙里坐着的那种感觉,是那一杯咖啡赋予的体面感。

在一个人人都焦虑的职场生活里,精品咖啡是一种心理镇静剂。

你花32元买的不是一杯饮料,而是一个短暂的自我确认,我在努力生活,我值得对自己好一点,这就是当年精品咖啡能迅速站稳脚的关键。

但这套玩法有一个致命弱点,它依赖的不是味道,不是效率,而是一种情绪。

情绪的风向一旦变了,品牌就会被连根拔起。

02

从什么时候开始,咖啡变了?

是从瑞幸开始上9.9吗?还是从库迪打出8.8呢?其实都不是。

真正让精品咖啡“危机四伏”的,是这代消费者从根本上改变了消费逻辑。

以前,贵就是好,现在,是贵等于不值得。

以前,30元咖啡象征着生活品质,现在,大家反而觉得:花9.9喝一杯不错的美式,才叫会过日子。

连奢侈品都卖不动了,精品咖啡怎能独善其身?

你去看各种社交平台的讨论,风向特别明显:

“我现在喝咖啡只看性价比。”

“喝瑞幸喝习惯了,喝精品反而不习惯。”

“我只是需要咖啡因,为什么要多花二十块?”

换句话说,消费者不再愿意为故事买单,情绪消费退潮后,一切都要回归产品本身。

于是出现了一种无奈又真实的画面:

精品咖啡的价格线在上,品类价值在下;连锁咖啡的价格线在下,产品价值在上。

当Seesaw卖一杯30+的拿铁时,瑞幸9.9已经普及成一种生活方式,更糟糕的是,精品咖啡变成“大众奶咖”的速度,远比他们预想得更快。

你把自己变成大众化产品,却保留着精品价格,那还怎么活?

很多人以为Seesaw是被价格战打死的。

其实不是,真正让 Seesaw 撑不下去的,是它自己的商业模式:

大店、大坪效、高租金、重人工、定位中产、依赖客单价,这是一套消费繁荣期才能运转的系统。

但现在情况怎样?

消费者更喜欢外带;咖啡的体验属性变弱;大店坪效比不过外卖店,下班喝咖啡的人减少;商场客流不稳定;成本却像温水一样持续升高。

这一切摆在一起,Seesaw就像一辆在沙地里跑的车,油门踩得越狠,越陷越深。

再加上扩张过快、门店太集中在一线城市、依赖“品牌认同”而不是“产品硬实力”,其风险比表面看得要大得多。

说白了,精品咖啡在用“高端品牌逻辑做零售快消,而快消行业唯一的真理是:

要么便宜,要么效率,要么特别,Seesaw三样都没占住。

结果就是,价格比不过瑞幸,效率比不过Manner,产品特色比不过那些真正坚持精品的独立咖啡店。

它不是输给了某个对手,而是输给了市场规则。

04

当人们看到Seesaw关店,就下意识觉得“精品咖啡完了”。

其实恰恰相反,精品咖啡永远有市场,但市场属于“真正做精品”的那一类。

你可以去看看这两年表现最好的一批小型精品品牌,门店小、坪效高、成本低、咖啡豆有特色、创始人本人深度参与、客群稳定、有社区属性。

最典型的例子:Manner精品但不贵,十日谈小众但极致,这些品牌真正做到了精品和性价比,你会发现,精品咖啡不是不能做大,而是不能用高奢逻辑做大。

它需要的是:把店缩小、把产品做到位、把成本压住、把味道做好、把会员留住。

一句话,精品品牌必须学会“把高冷姿态放下来”。

这是Seesaw最大的问题,它试图成为咖啡界的lululemon,但咖啡不是瑜伽裤,人们对它的依赖不是身份,而是每天喝到嘴里的东西。

消费者愿意为氛围买一次单,但愿意为味道买一百次单。

决定生死的不是“逼格”,而是复购。精品咖啡的问题不在于“太贵”,而在于“贵得不值”。

05

Seesaw的倒下,不是行业衰败的迹象,而是情绪经济时代结束的信号。

消费者的审美和消费能力都在变化,咖啡行业从来不是一个可以靠营销撑下去的领域。

这个时代最残酷的一点是:你不能再只靠“感觉”赚钱,必须靠实力。

消费者不会为故事付钱,但永远会为好产品付钱。

咖啡行业真正的内卷,不是价格战,而是产品力、效率、价值感的全面竞争。

那些坚持品质、保持节奏、稳扎稳打的精品咖啡店,未来一定会活得很好。

但那些把自己变成高价奶茶咖啡馆、靠概念把自己端上神坛的品牌,一定会被市场毫不留情地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