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发展重要里程碑: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超个人心理学专委会成立
发布时间:2025-11-16 07:53 浏览量:1
2025年11月2日,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超个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隆重成立,这是中国心理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心理学开始从“积极”迈向“超个人”阶段——从关注幸福与效率,转向探索意识与人类整体的存在状态。
从心理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对“自我”的探索一直在深化。早期的精神分析学派关注潜意识,试图解释人类内心的冲突与压抑;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自我实现和生命的意义;积极心理学进一步提出“幸福”的概念。而超个人心理学,是在这些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与整合。
随着近年来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压力不断上升,心理困扰和精神压力的问题接踵而至。“超个人心理学”探索一种新的心理健康观:不仅仅关注“如何消除痛苦”,更关注“如何实现自我、唤醒生命力”。超个人心理学的提出,使心理学重新回到了“完整之人”的研究视野中。它不仅研究思维和行为,也研究意识、觉察、灵性体验以及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在当下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社会节奏紧张、精神焦虑普遍的时代,这一学派的出现,提醒我们:心理健康不只是“治愈”,更是“自我拓展空间意识的加强”;心理成长不只是“适应”,更是“整合”。
基于此,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超个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希望推动心理学从“修复心理问题”走向“激发心灵潜能”,让心理学更好地服务人的成长与社会的整体健康。
在本次超个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仪式上,邀请到了来自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与艺术等领域的学者共聚一堂,展开了一场关于意识潜能与自我成长的深度对话。
摄影 赵欣宇
超个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超越自我;塑全人人格,促社会和谐;倡导文化互鉴,助力世界安通。” 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总顾问,以及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超个人心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郑日昌教授,美国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双语博士项目主席,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朱彩方教授,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超个人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平心教授,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超个人心理学专委会筹委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郑觉先生,北京大学医学部正念教研组负责人,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曾静博士,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超个人心理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冉景中等致力于在学术研究、教育培训与本土实践方向,推动跨学科研究与落地化实践探索。
摄影 吴凡
从学术意义上讲,超个人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第四次转向——它使心理学不再局限于行为、情绪和认知层面,而是进入了意识与存在的研究领域。它让心理学重新与生命的本质对话,为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文化融合提供了更深层的精神支撑。
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理事长李同归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积极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可以为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假设提供严谨的验证,确保其发展不偏离科学轨道;而超个人心理学的广阔视野,则能为积极心理学注入更深厚的哲学根基与终极关怀。未来,专委会的使命重大,应该着力于理论创新、方法交叉、实践引领的三个领域。
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理事长李同归 摄影 赵欣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郑日昌教授作为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总顾问、超个人心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结合自己的体验,并指出:心理学的未来在于科学理性与灵性体验的深度融合。他呼吁更多学者、教育者与心理实务工作者加入探索,让心理学重新成为连接人类内在世界的桥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郑日昌教授 摄影 吴凡
摄影 陈晶
Q:我们如何在“科学理性”与“心灵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以避免其陷入神秘主义的争议?
A:超个人心理学最初在1960年代强调“超越常态意识”的灵性体验;到了90年代中后期,学界逐渐认识到——只有让这些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超越才具有持久力。因此,真正的超个人心理学,是在科学与灵性之间寻找平衡的学问。
我更愿意把超个人心理学定义为:“现代心理学与世界智慧传统的整合。”我们要用现代科学的语言、逻辑与方法,去探究灵性的体验。例如,通过量化指标观察冥想者的脑电变化,或用质性研究、叙事研究去分析个体的心灵历程。科学理性并非排斥灵性,而是以更高的敏感与觉知去探索那些暂时无法量化的维度。
但当体验超越了语言与逻辑的边界时,我们也要保持谦卑与静默。有些境界,唯有“静观静默”,而非强行言说。我常对学生说:“超个人心理学不是逃离科学,而是扩展科学。”
科学的理性应当是多维的、开放的——既能验证数据,也能尊重体验。科学若没有想象力与温度,便无法触及人类灵魂的复杂与柔软。真正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开放的觉知,而非排他性的判断。
Q:作为连接中美超个人心理学界的桥梁人物,您个人的学术旅程本身就是一次“整合”的实践。在您看来,一个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超个人心理学实践或治疗模式,可能会呈现出哪些与西方模式截然不同的样貌?
A:确实,我的整个学术旅程都是一场“整合”的修行。从早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宗教学与心理学,到近年来推动中美之间的超个人心理学对话,我始终在探寻一个问题:如何让灵性与理性、东方与西方、人类心灵与科学研究共处于同一幅图景之中。
西方的超个人心理学源于六十年代,深受印度哲学与佛教思想影响。但当它进入中国语境,我们不能只是“翻译”,而要“再创造”。
中国的智慧传统——儒、道、佛与中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儒家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大学》),道家讲“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佛家讲“外善能分别诸法,内于第一义不动”(《坛经》),中医讲“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 (《黄帝内经· 素问》)。这些都说明:超越不是逃离,而是在日用常行中见灵性。这与当代心理学提出的“开悟之后洗衣服”(After Ecstasy, Do the Laundry)不谋而合。
在索菲亚大学的中美融合双语博士项目中,我们正努力把这些东方智慧系统地融入课程。原先的英文课程较少涉及东方修行,现在我们不仅加入了道家与佛家的冥想与静心修持课程,还计划开设“儒家思想与超个人心理学”选修课,让中国学生在学习现代心理学的同时,重新认识自身文化中的深层智慧。
我提出过一个“三重养生”的整合模型——养气、养心、养性。养气,是身体层面的修养;养心,是情绪与心理的调和;养性,则是灵性觉知的开显。三者统一,才是完整的疗愈和成长之道。我研发的“安通疗法”(也称“安通整合成长模式”)是中西文化与心理整合的又一个模式。这些模式,不仅关注个体的觉醒,也关注个人的身心、情感,人际关系,社会核心价值和超越的灵性境界。这些模式使得中国智慧传统得以跟现代心理学整合而后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滋养国人的心灵。
Q:您希望在未来5-10年内,通过专委会的工作,为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心理学图景留下一个怎样的标记?
A:我希望未来五到十年,我们能够在中美两种智慧传统之间,搭建起一座可持续的桥梁。
一方面,让中国学者以开放、批判而深情的方式参与国际对话;另一方面,也希望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出一批“学者型修行者”——他们既懂心理科学的方法,又能在自我体验与心灵修炼中找到生命的真实维度。
在未来的专委会工作中,我们将着力培养能运用“整合模型”的心理学人才,使他们投身教育、疗愈与社会服务领域,让整合性的超个人心理学真正落地。我们希望逐步形成一个具有中国根基的本土学派,为世界心理学注入新的立体视角与文化能量。
摄影 吴凡
Q:你认为超个人心理学能够从哪些方面更好地服务人的成长与社会的整体健康?
A:业界有一个说法,超个人心理学是心理学发展的“下一次觉醒”。关注的不只是人的情绪调节或心理修复,而是帮助人从有限的自我中走出,进入更大的意识场。这正是我这些年在实践中不断体会到的:当一个人真正理解“我是谁”“我为何而来”,他不再只是追求幸福或成功,而是开始觉察生命本身的意义。
在新月文化自成立以来的十多年实践工作中,我们致力于研究“意识的拓展”——包括星盘阅读、心灵成长与心理整合。星盘不是命运的注解,而是一种象征的语言,它帮助人认识自己的天赋、课题与生命的方向。当个体通过这种探索与宇宙意识产生共振,他会发现,所谓“自我成长”其实是一场回归:回到自己与宇宙、与生命整体之间的连结。
我相信,超个人心理学的意义正在于此。它帮助人超越“修复”的阶段,走向一种“整合”的存在——让理性与感性、意识与潜意识、个人与宇宙重新连线。一个能与自己内在对话的人,也一定能以更平和的方式与他人、与社会共处。
Q:在超个人心理学的实践中,参与者可以如何体验深度自我觉察与生命意义?能分享一些落地案例吗?
A:在我的课堂和培训中,超个人心理学的实践往往从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开始——回到当下,倾听自己。通过冥想、呼吸、戏剧、星盘阅读、象征性艺术表达等方式,人们逐渐松开对“自我形象”的执着,开始看到那个更深的、被遗忘的真实自我。比如,在我们的“星辰意识与星体戏剧”工作坊中,我会带领参与者通过星盘去理解自己生命中被赋予的潜能与使命。有人在解读中第一次理解自己反复的情感模式,也有人在看到自己愤怒的能量被卡住时,流着泪说:“原来我的生命卡点在这里,我无意识的模型一直在这样重复。”这种瞬间的“看见”,也是意识转换的宝贵时刻,成为了自我模型扩展的起点。
在职场成长课程中,我们引导参与者去观察自己在工作中不断重复的心理剧本——是对掌控的执着,还是对认可的渴望?当意识到这些动力的来源,工作就不再只是生计,而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舞台……其实,每一场实践都是意识的练习,它们都在提醒我们:成长不只是改变,而是回归。
Q:超个人心理学重新唤起了心理学对“人之为人”的深层理解,你如何理解这种影响的意义?
A:在传统心理学的框架中,我们更多研究“人如何运作”;而在超个人心理学的世界里,我们开始探讨“人为何存在”并且关注人的灵魂层面的成长和意识框架的拓展。我自己在研究意识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当我们把人看作一个与宇宙能量持续互动的生命体,而不仅仅是一具肉身或一个社会角色,心理学的意义就被彻底打开了。
我喜欢用星辰的隐喻来形容这种理解。就像每一颗星都有它独特的光谱,每一个生命也都带着与生俱来的能量印记。超个人心理学让我们学会去读懂这种“光”,而不是只关注阴影。人不再是被修复的对象,而是一种在不断创造与觉醒中展开的存在。
当一个人开始理解自己的意识层次,理解他与宇宙之间的共鸣,他会自然变得温柔、稳定、有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并不孤立于世界,而是世界的一部分。个体的觉醒,会在无形中影响周围的人,这种能量的涟漪,其实正是社会心理健康最深的基础。
Q:未来,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超个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有怎样的计划和愿景?
A:未来,我们专委会将延续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的愿景:“让更多人能够积极幸福的感受生命”,并专门致力于推动超个人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教育与实务落地。我个人也希望能在协会的平台上,把自己这些年在星辰解读与意识拓展的实践经验融入到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之中,与专委会的委员们一起协力建构起一个连接心理学、哲学、艺术与教育的跨学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