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时代》:当机器不断替代人,人是否还能重新主张自身的位置? | 新书
发布时间:2025-11-15 03:34 浏览量:1
我们正身处一个被技术迅速重塑的时代。走进任何一家餐馆,扫码点餐已成为标配;超市里,自助收银台前排队的人越来越多;银行网点,智能终端替代了大部分柜员业务。这些以“便捷服务”为名的技术,正悄然改变着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场景。而更具颠覆性的技术正在涌现: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能够撰写文章、编写代码;各大城市街头出现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预示着交通行业的深刻变革。在远离大众视野的工厂里,工业机器人和数控机床正夜以继日地取代人工,成为生产的核心力量。在这场变革中,一个根本性问题亟待回答:当机器不断替代人,我们该如何重新主张自己的位置?
国内首部关注“机器换人”的社会学著作《机器时代: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社会学家许怡历时七年,亲下制造业一线的深度观察结果。
“像自动化机器代替人,可以保证质量嘛,这一块的话肯定是控制了。比如人烧焊的话,他可能会有某种情绪,可能会影响到这个工作。”“每天上班,只要把料放好,机器就自己做了,就这样。”这些来自工厂的声音,标志着一个属于机器的时代正在来临。自动化不仅改写了工厂的节奏,也正在重塑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明明只是协助生产的机器,却逐渐使人类退至辅助者的角色。人们开始相信——机器无所不能,甚至比人类更优越。在这股看似不可阻挡的浪潮中,中山大学社会学教授许怡,深入智能制造和自动驾驶的产业一线。她以研究者与劳动者的双重身份,揭开了技术神话的另一面:机器并非中立,而是在社会建构中获得权威,并逐渐主导劳动过程。只有从各式各样的“机器迷思”中挣脱出来,才能唤起对一种更加公正、民主、以人为本的技术未来的想象。
在制造业存在着一种“机器迷思”:认为机器生产一定比工人生产更快、更好、更稳定。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企业主普遍认为,机器比工人更可控。机器不仅是一种生产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监控工具,一个对工人进行治理的系统。这就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概念——机器霸权。
本书对机器霸权的解释框架,同样适用于理解AI和高知劳动者的关系。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已经不仅局限在体力劳动者,而是迅速扩大到了许多高技能和高认知的行业。我们每一个人,既享受了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在承受着它带来的威胁。本书提出“机器霸权”的解释框架同样适用于理解AI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沈原在为该书写的序言中表示:“许怡基于珠三角几个工厂的田野工作,对近十年间发生的‘机器换人’给予较为详尽的描述,并提出了‘机器霸权’的概念,我认为她的这一概念卓有见地,实际上关于这一概念的阐释也是本书最为精彩的地方所在。机器人固然代表了科技的巨大进步,但当其在不同的社会政治体制之下,被组织和应用到不同的劳动过程中以后,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后果。当前那些最为先进的工厂内部正在发生的‘机器换人’,不仅压抑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性,更有甚者,还将工人本身都从车间中驱赶出去。而这个过程能够迅速实现,与围绕机器人形成的特定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按照许怡的描述,上至宏观意识结构和相关产业政策,下至地方官员、企业家、基层管理者、车间技术员等,多种社会力量的合力共筑了此种工厂中的‘意识形态’。工人本身也参与了这一‘共谋’,他们囿于各式各样的‘机器迷思’,接受其摆布,甚至把自己也变成了这一排斥自己力量的帮凶。按照劳动社会学的说法,这正是现今‘高科技时代’生产政治的体现。”
沈原表示,“此外,许怡的著作还提示我们:第一,劳动社会学必须注重新技术及其成果向劳动过程介入所引发的变化,‘机器换人’是一个表现,但还有很多其他表现,如对AI大模型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就亟待进行调研;第二,劳动社会学必须有能力在描写劳动过程变化的客观层面上,聚焦于工人的头脑和意识。这里的关键是工人如何理解这种变化以及这些理解如何促动他们自己的行动。许怡的著作在这两个方面都有重要的导引意义。”
本书作者许怡,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清华大学文学学士、牛津大学理学硕士、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社会学。近年来聚焦技术升级与劳动变迁,主持多项“机器换人”相关研究,并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多篇高影响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