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委会为何沦为摆设?权利不清、监管缺失是主因
发布时间:2025-11-16 12:29 浏览量:1
小区里的业委会,名字听起来很正式,实际上经常变成摆设,法律上说它应该代表业主去监督物业公司,但现实中连物业费怎么使用、电梯广告收入去了哪里,都要靠物业那边帮忙查账才能知道,这不是个别小区的情况,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家以为选出业委会就能放心了,结果发现它连最基本的财务公开都做不到。
很多业委会成员不清楚自己有哪些权利,他们以为公共收益是物业公司赚来的,其实这些钱全都归业主所有,比如电梯广告费、停车费、场地租金都是大家的,但由于不懂相关法规,也没有人指导他们,物业说多少就是多少,更麻烦的是,他们连考核物业的方法也掌握不了,卫生差了就说几句,保安偷懒就投诉一下,没有标准也没有记录,最后什么也改变不了。
物业公司对付业主委员会,用的办法显得很温和,不急着收物业费,送点购物卡,安排出去旅游,还帮忙解决孩子上学的事,时间一长,业委会的人心里就觉得欠了人情,这事说起来挺微妙,不是明着搞贪腐,而是心理上被拿住了,有人投票同意提高物业费,自己也不太清楚为什么,可能就是觉得物业平时对他们不错,类似的情况在不少城市都出现过,很多业主根本不知道要投票,票就已经被别人代填好了。
制度本身存在问题,法律允许业委会聘请律师和审计人员,但经费没有着落,成员都是义务服务,无法支付专业人员的费用,街道办和居委会主要承担调解纠纷的工作,缺乏帮助业委会提升能力的资源,北京上海等地试点拨付专项基金支持业委会,效果显著,但全国推广比例不足百分之五,资源保障跟不上,再好的想法也难以落实。
中国小区里熟人不少,关系也复杂,业委会成员大多是退休干部、物业的熟人,或者邻居们推选的“老好人”,这些人本来就不想惹麻烦,只想维持现状,而业主自己也不太愿意参与,投票的人少,开会也没几个人来,结果就是没人肯当业委会成员,选出来的人也做不长,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没人管导致选不出人,选不出人就更没人管。
我认识一位小区业委会主任,他退休前在单位担任领导职务,自己花钱请律师查账,结果遭到物业公司暗中阻挠,最后索性辞去职务,这位主任感慨道,不是不愿意管事,实在是管不了,业委会本该代表业主权益,现在却成了物业的协调人员,甚至替人担责的角色,业主们指望不上它,物业公司也不把它放在眼里,中间那点权力早就被消磨殆尽了。
你家小区有没有业委会,它最近开过会吗,物业费调价的时候你投过票吗,这些问题很多人都答不上来,不是因为大家不在意,而是实在不清楚怎么去了解情况,业委会这个角色原本应该是业主的帮手,现在却变成了物业和业主之间的缓冲层,到底谁该负责这件事,谁也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