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高发!医生叮嘱老年人:宁愿在家歇着,也别碰这5件事

发布时间:2025-11-16 07:50  浏览量:1

“张阿姨,这会儿甲流正厉害,您有基础病,可别再扎堆跳广场舞啦!”最近不少医院里,这样的提醒频频出现。随着甲型H3N2毒株活跃,各地就诊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多,有些老人起初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没当回事,最后却让身体遭了不少罪。

今年流行的H3N2毒株,和去年大家熟悉的流感毒株不太一样,很多人对它的抵抗力比较弱,尤其是老年人。不少老人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情况,感染后身体更容易出状况。更让人担心的是,老年人感染后,不像年轻人那样容易出现高烧、浑身酸痛的明显症状,往往只是没精神、不想吃饭,很容易被忽略,等身体明显不舒服时,反而耽误了调理时机。

一、为啥今年甲流,老年人更要注意?

不是说老年人身体“弱不禁风”,而是今年的甲流特点,加上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确实需要多留意,主要有三个原因:

1. 流行毒株有变化,多数人抵抗力不足

去年流行的是甲型H1N1毒株,今年主导的是H3N2毒株,两者有明显区别。就算去年感染过流感、打过去年的流感疫苗,对今年的H3N2毒株,身体的防护作用也比较有限,就像遇到了“陌生的对手”,身体一时难以快速应对。

2. 老年人身体状态,难抵病毒影响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防护能力会慢慢下降,对抗外界病菌的能力不如年轻时。如果本身还有高血压、糖尿病、呼吸道相关问题,身体的“防线”会更薄弱。一旦感染甲流,不仅容易让原有不适加重,还可能引发其他身体问题,让身体雪上加霜。

3. 感染后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略

年轻人感染甲流,大多会突然发高烧、嗓子疼、浑身酸困,能及时察觉并调理。但老年人感染后,可能不发烧或者只发低烧,反而表现为没精神、吃不下饭、偶尔咳嗽,甚至精神状态变差。这些表现很容易被当成“年纪大了没力气”或者普通小感冒,等出现胸闷、呼吸不畅等明显不适时,身体已经受了不少影响。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医生才反复提醒:甲流活跃期,老年人尽量减少去人多的地方,多休息、少劳累,核心就是降低感染风险,保护好身体。

二、重点提醒:这5件事,老年人尽量别做

医生反复叮嘱的这5件事,每一件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或者让身体状态变差,老年人和子女一定要记牢:

1. 别去人员密集的封闭地方扎堆

像商场、超市、老年活动室、棋牌室、餐馆这些地方,人多、空气流通差,很容易造成病菌传播。甲流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要是有人不小心咳嗽、打喷嚏,病菌可能在空气中停留很久,老年人在这些地方待久了,接触到病菌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有些老人觉得“我戴了口罩,没事”,但口罩只是防护的一部分,加上老年人身体防护能力较弱,就算戴了口罩,也难以完全避免风险。如果想出门透气,不妨选清晨或傍晚,去人少的公园、河边走走,和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待半小时左右就回家,既安全又能呼吸新鲜空气。

2. 别不做好防护就随意串门

不少老人觉得“都是熟人,不会有病菌”,走亲访友时不戴口罩,甚至一起吃饭、共用杯子。但甲流的传播性不弱,有些感染的人,在自己还没察觉不舒服的时候,就可能把病菌传给别人。

尤其是去医院陪诊、探望病人,或者接触刚从外地回来的亲友时,一定要戴好口罩,回家后第一时间洗手、换衣服。别觉得“不好意思”,特殊时期,保护好自己,也是保护家人,真正的亲友都会理解和支持。

3. 别为了办事、采购熬夜早起

有些老人习惯凌晨四五点就起床去早市买菜,觉得“早市的菜新鲜又便宜”;还有些老人为了办手续、排队办事,特意熬夜或者早起赶路。但熬夜、过度劳累会让身体的防护能力下降,就像给病菌“打开了大门”,更容易受到影响。

平时老人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休息,就算睡不着,也可以躺在床上放松,让身体充分恢复精力。身体状态好了,对抗病菌的能力才会强,多休息比啥都重要。

4. 别硬扛不适,也别轻信偏方

这是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有些老人觉得“甲流就是重感冒,扛扛就过去了”,就算身体不舒服,也不及时调理、不告诉家人;还有些老人轻信网上的“偏方”,比如喝浓茶捂汗、吃不明草药,不仅没效果,还可能让身体更不舒服。

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人,就算感染了甲流,平时吃的调理身体的东西也不能随便停,不然可能让身体指标出现波动,反而更麻烦。如果身体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告诉子女,根据身体情况科学调理,别盲目相信没有依据的偏方。

5. 别过度劳累,避免重活累活

有些老人闲不住,觉得“多活动身体好”,趁天气好就长途出行、爬山,或者在家做大扫除,累得气喘吁吁。但过度劳累会让身体处于疲惫状态,防护能力大幅下降,就算没接触到病菌,也可能让身体出现不适;要是已经有轻微不舒服,过度劳累还会让症状加重。

甲流活跃期,老人的活动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在家散散步、做做简单的拉伸就好,长途出行、搬重物、大扫除这些重活累活,能缓则缓,保存体力才是关键。

三、这3个误区,很多人都踩过

除了上面5件事,还有3个常见的误区,子女一定要提醒家里长辈避开:

误区1:打了流感疫苗,就不用防护了

很多老人觉得“打了疫苗,就不怕甲流了”,出门不再戴口罩、也敢去人多的地方。其实流感疫苗不能完全避免感染,它主要是帮助身体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降低感染后身体出严重状况的概率。而且疫苗接种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刚接种完就放松防护,还是有感染的可能。所以就算打了疫苗,出门戴口罩、少去人多地方这些防护措施,依然不能少。

误区2:不发烧,就不是甲流

不少人觉得“发烧了才是感染甲流”,老人不发烧,就不用在意。但前面也提到,老年人感染甲流后,很少出现明显高烧,更多是没精神、吃不下饭、轻微咳嗽等表现。如果老人出现这些症状,而且之前接触过感冒的人,或者去过人多的地方,一定要多留意,及时观察身体状态,必要时做好调理。

误区3:感染甲流后,靠捂汗退烧

有些老人觉得“感冒发烧,捂汗就能好”,感染甲流后也用这种方法,结果不仅没退烧,还觉得更难受。甲流引起的身体不适,和普通风寒感冒不一样,捂汗可能让身体温度过高,还容易导致脱水、身体乏力,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人,风险更高。如果老人发烧,多喝温水、淡盐水,温度较高时,按照科学的方法降温,别盲目捂汗。

四、不同情况,这样做更合适

这部分内容很实用,不管是预防甲流、怀疑感染,还是已经出现不适,都有明确的应对方法,建议收藏起来,随时参考:

1. 预防阶段:做好4件事,降低感染风险

- 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方式,老年人属于重点人群,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建议及时接种。就算错过了最佳接种时间,尽早补种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 做好日常防护:出门一定要戴口罩,去医院、超市、公交地铁等地方,优先选贴合面部的口罩,戴的时候遮住口鼻,别留缝隙。回家后先洗手,用流动的水,按照正确的方法搓洗至少20秒,再换衣服。

- 保持居家环境舒适:每天早晚各开窗通风15-30分钟,让室内空气流通;家里经常接触的地方,比如门把手、桌子、遥控器,定期用干净的湿巾擦拭,保持清洁。

-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每天保证充足休息,别熬夜;饮食清淡,多吃鸡蛋、牛奶、鱼肉和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每天在家做简单的活动,比如散步、拉伸,避免过度劳累,增强身体状态。

2. 怀疑感染:出现这些症状,及时应对

如果老人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就算不发烧,也要警惕,及时做好应对:

- 精神萎靡、嗜睡,或者精神状态明显变差;

- 咳嗽、嗓子疼,偶尔觉得胸闷、呼吸不畅;

- 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出现恶心、没胃口的情况;

- 近期接触过感冒的人,或者去过人员密集的地方。

应对步骤:

1. 尽快居家休息,避免和家人密切接触,单独使用餐具、毛巾等生活用品;

2. 密切观察身体状态,多喝温水,保证充足休息;

3. 如果出现发烧,温度超过38.5℃,及时用科学的方法降温,同时告诉家人身体情况;

4. 要是出现呼吸急促、胸闷加重、精神模糊等情况,第一时间联系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3. 出现不适:科学调理,避免加重

如果已经确定感染甲流,核心是做好调理,避免身体状况变差:

- 及时做好护理:发病后尽早休息,按照专业建议做好日常护理,帮助身体恢复,减少不适症状持续的时间。

- 基础护理别中断:有基础病的老人,平时的日常调理和护理不能随便停,每天留意身体相关指标,出现异常及时告诉家人和专业人员,根据情况调整护理方式。

- 做好饮食和日常护理: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粥、烂面条、蒸蛋等,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喝温水、淡盐水,补充身体水分;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妥善处理。

- 留意身体变化:如果出现持续高烧不退、呼吸越来越困难、尿量明显减少,或者基础病相关症状加重,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别耽误调理。

4. 子女必做:3件事,守护长辈健康

- 帮忙采购生活物资:别让长辈为了买菜、买日常用品跑超市、早市,自己可以通过线上采购、线下代购的方式,帮长辈把物资送到家,减少他们出门的次数。

- 每天关注长辈状态:就算不在长辈身边,也要每天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问候,问问他们的身体情况、精神状态,及时发现异常。

- 准备应急物资包:提前给长辈准备好口罩、消毒湿巾、体温计,还有长辈平时需要的日常护理用品,把应急联系人电话写在纸条上,和物资放在一起,方便长辈随时取用。

五、甲流不可怕,科学应对是关键

今年甲流虽然比较活跃,但只要老年人避开高风险行为、做好防护、及时察觉身体不适,就能有效保护自己。医生建议“多在家休息、少出门”,不是不让长辈活动,而是要“该休息时休息、该防护时防护”。对老年人来说,良好的身体状态才是对抗病菌的“关键”,少扎堆、多休息、科学防护,比什么都重要。

甲流活跃期总会过去,但健康防护是长期的事。希望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平安度过这段时间,也希望子女们能多花点时间陪伴长辈,用关心和科学的方法,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