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平:高校既要主动“求变”也要保持“不变”

发布时间:2025-11-16 16:44  浏览量:1

编者按: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正深刻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日前,“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2025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共探“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未来”“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对“智能时代,大学何为”“教育强国,高教何为”的时代之问,人民网教育频道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浙江大学共同推出系列访谈,聚焦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人才培养与大学使命等话题,邀请大学书记校长畅谈思考,凝聚共识。

“人工智能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角色,演变为一种颠覆性的认知革命,系统重塑高等教育生态,成为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力量,也引发我们对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变与不变的思考。”在2025世界大学校长论坛期间,兰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勇平在接受访谈时表示。

杨勇平指出,高校既要主动“求变”,主动超前谋划,以理性态度拥抱数字革命、引领时代变革;也要保持“不变”,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教育的价值追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学之“变”:重塑教学科研与治理生态

“我们要重新定义教学。人工智能已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目的也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杨勇平介绍,兰州大学着力促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探索实践“问题导向、技术赋能、学科交叉”的教学新形态,25个学院联合推出数智人文、国际传播、涉外法治等17个跨学科创新班和人工智能法学、智慧应急管理等28门微专业课程,建成了交叉科学科教一体化平台“现代化工程实训中心”功能区,以及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的虚拟实验教学中心,努力构建适应人才需求侧的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和素养图谱。

在科研方面,杨勇平表示,兰州大学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持续构建大规模容器部署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向23个院系提供科研服务,支持科研项目四百余项,部分数据共享达到208T。“AI技术以及数据加算法的双重优势,将沉睡于各个业务系统孤岛中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为高校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杨勇平说。

在大学治理方面,杨勇平介绍,近年来兰州大学积极推进数字化建设,优化一站式办事大厅等,强化个人数据中心建设,创新开发“一句话办事”人工智能助手等,便捷师生高效沟通。学校已经建成校级数据中心、智能运营中心,以及大型仪器共享管理平台,打通仪器设备资源全链条管理,推动全校科研设施开放共享、统筹调度与高效利用,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大学之“不变”:立德树人与价值追求

“我们始终坚持不变,牢记初心、锚定方向、守正创新。”杨勇平指出,技术不是万能的,永远替代不了高等教育对心灵人格的涵养塑造,对文化思想的孕育传承,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服务引领。高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服务引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类共同挑战,完善育人资源、应用经验、创新成果等共建共享机制,携手塑造教育和技术互融共生、双向赋能的教育生态。

一是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必须始终服务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杨勇平谈到,由于网络技术普及等多种因素影响,青年学生中出现了沉迷虚拟网络、社交能力退化、情感淡漠和价值认知偏差等不良现象,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新挑战。高校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重视“那些技术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运用新技术的同时,始终拥有远大理想、高尚品格、丰富情感和批判性思维。

二是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精神气质。杨勇平指出,守正创新是贯穿高等教育发展演进历程的不变精神气质。对内,高等教育通过新发现、新思想反哺教学,更新课程和知识体系,实现自我革新;对外,通过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文明传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未来,高等教育需要善用人工智能,推动AI与社会良性发展,始终当好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创新实践的推动者。

三是始终担当服务引领的时代使命。杨勇平认为,高等教育应坚持发挥先导性、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以服务引领国家和社会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侧,走在技术创新的最前端,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中,主动超前谋划,以高水平、有组织的学科布局、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人才培育,为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变与不变本质上是一体两面的融合呈现,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驾驭技术,让人工智能成为教育腾飞的翅膀。”杨勇平说。

孙竞、实习生鲁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