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界最难的那块骨头,被一个山东人啃下来了,他凭啥?

发布时间:2025-11-17 21:51  浏览量:1

在医药行业,有一个人的创业故事听起来很不真实:

他是一个年过五十的山东老博士,从美国跨国药企的核心岗位退下来,跑回国内找了一间六百平的小实验室,重新开始做一个全行业都不太敢碰的方向,就是新型佐剂。

别人做疫苗靠买技术、引进配方,他偏要从最难的那块骨头啃起。

更戏剧的是,这家公司成立时没产品、没工厂、没市场,却被高瓴、IDG、深创投这些机构一轮轮加码,短短几年累计融资超20亿。

原来,在全球六大新型佐剂被外国牢牢卡着的时候,只有这个团队选择了最硬的一条路:

从头做出属于中国自己的佐剂,再用它去打造下一代带状疱疹疫苗、RSV疫苗。

这不是励志,而是一个中国团队把“别人做不了、我们来试试”变成现实的过程。

01

讲迈科康之前,得先讲陈德祥,他出生在山东一个普通家庭,没有背景,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名门之后。

年轻时一路读到硕士,1987年咬咬牙出国,靠奖学金和打工撑下去,四年后,他成了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免疫学博士。

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去国外读免疫专业的人本来就少,他更是学了一个极度冷门却极度关键的方向:病原免疫机制。

博士毕业后,他没有去做教授,而是直接进跨国药企的研发部门。

辉瑞、诺华、PATH等等,你能叫出名字的国际药企,他几乎都干过,在PATH的十四年尤其关键:

他参与了二十多种重大疫苗项目,从疟疾到肺炎,从脑膜炎到登革热,其中多款如今已经在各国广泛使用。

但你要把他理解成一个科学家并不准确,他不是只泡实验室的人,而是那种既懂科研又懂产业的人。

比如做一个疫苗,从分子设计到大动物实验、从临床设计到供应链评估,他都能拆得清清楚楚。

行业里评价他时常说一个词:工业级能力。

他自己最看重的不是这些经历,而是一件别人容易忽视的点,他见证了老派疫苗时代向新型佐剂时代的转型。

带状疱疹疫苗、RSV疫苗、HPV疫苗,这些疫苗的进化过程,让他清楚看到一个事实:谁掌握新型佐剂,谁就掌握下一代疫苗的主动权。

当时全球六大核心新型佐剂全部被海外巨头锁在专利里,中国企业想用只能买权限。

每一笔使用费都贵到离谱,而且还要看供应方的产能和态度。

陈德祥那时候心里就长了一个刺:中国不可能永远靠别人给的配方打仗。

于是,2016年,他做了一个在外人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辞职、回国、从头做中国自己的佐剂。

别人回国创业是因为看到风口,他回国创业纯粹是因为不服。

02

回国后,他考察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却最后落在成都。

原因特别实际:科研氛围扎实、人才成本可控、地方政策愿意给时间。

换句话说,做疫苗不是互联网创业,不是烧钱烧流量,而是烧耐心。

2017年迈科康正式成立,那年他已经五十多岁。

但实验室的现实比他想象的更惨,设备不全、原料买不到、团队不够、供应链空白,他和团队真正做到了从分子层面往上建台阶。

比如为了验证佐剂稳定性,有一次团队连续28天轮班做实验,睡觉都在地上铺睡袋,离心机一天转24小时,偶尔还要人工盯着仪器运行情况。

他说过一句话:为啥别人能做出来?因为人家几十年一层层堆上去的,我们没得抄近路。

最难的阶段是最早的材料阶段,连最基础的化学原料都拿不到,只能从最简单的分子一步步合成。

做失败了重来,合成失败了再重来。

但也正是那段时间,迈科康第一次证明,中国团队完全有能力从零开发新型佐剂体系。

03

迈科康第一轮融资是在2018年,那时候没有产品、没有市场、甚至连方向都还没完全铺开。

但他们给投资人看的不是PPT,而是整个实验过程、数据链和逻辑链。

他们用的是一种业内很少见的方式:把所有实验验证全部摊在桌面上,这个做法听上去呆板,却让一群挑剔的投资机构选了这家公司。

同年,迈科康合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种佐剂原材料。

这个里程碑,在行业远比一篇高分论文更值钱。

2019年最戏剧性的事来了。

Pre-A轮融资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高瓴临时闯进来,他们没有犹豫,直接要求加入,并给出的态度是:我们要一路陪你们做到最后。

很少有机构会在没有产品的阶段给出这种承诺,但高瓴之后的连续加注,证明了他们不是说说而已。

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迈科康真正被行业看见了。

但他们最关键的突破,还在后面。

2021年,迈科康迎来了技术爆发。

核心产品MA105新型佐剂的完整体系被开发出来,五类佐剂原材料实现工业化量产,三种传送系统通过验证,中试生产线建成,填补了中西部疫苗产业链空白。

最关键的一点:

中国第一次在新型佐剂原材料上实现了自主可控,不再受制于进口,生产成本直接降低了40%,供应不再看别人脸色。

下一个阶段更让业界震惊。

2023年,搭载MA105的国产重组带状疱疹疫苗正式进入临床,这是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使用自主新型复合佐剂系统的创新疫苗。

同年,基于MA103佐剂的RSV疫苗只用了11个月就完成临床申报,刷新行业纪录。

到2025年,带状疱疹疫苗的注册申请已经被受理,RSV疫苗进入III期临床。

然后是行业关注的那一笔:D轮融资超4亿元,IDG、深创投、瑞普医药同时打钱。

加上之前的所有融资,迈科康累计融资超过20亿,是创新疫苗赛道最能“吸金”的公司之一。

但钱只是表象。真正让行业心惊的是另一件事:

迈科康手里已经掌握近20种新型佐剂原材料,数量全球前列。

要知道,全球过去几十年引领疫苗行业的巨头,手里也不过就那六大新型佐剂。

而中国企业过去在这块完全被卡住脖子,现在,一个从600平实验室起步的团队,把这个局面改写了。

有人说,中国创新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资本更需要勇气。

但迈科康的故事证明了一件更重要的事:

真正能改变行业格局的,不是风口,也不是运气,而是有人敢把最硬的那道墙先撞开。

新型佐剂是在疫苗行业里最不起眼却最难的环节,几十年来几乎被国外垄断。

国内企业以前不碰,是因为难度太大、周期太长、失败太贵。

但总要有一个人先上去试一试,总要有人第一时间把自己的经验和失败成本留在这片土地上,让后来者可以不再从零开始。

一个山东60后海归博士,一间600平的小实验室,从零开始啃分子、啃工艺、啃材料,到如今把核心佐剂做到全球前列,把带状疱疹疫苗、RSV疫苗拉进临床前列,这不是传奇,是实打实的中国式坚持。

有人说中国创新疫苗正在迎来黄金十年。

其实所谓黄金,不是市场大,而是终于有企业敢从源头创新;不是融资多,而是行业有了真正的技术底座。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为国产疫苗受益,当老年人得带状疱疹的风险降低,当RSV能被更快攻克,你会意识到:

改变世界的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那些在夜里抱着睡袋看离心机的科研人。

迈科康的故事,远没结束,但它已经回答了一个更长远的问题:

中国能不能在全球疫苗格局里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答案是:能,而且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