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起步到全运亮相,深圳首批自主培养皮划艇“尖子生”踏出进阶路
发布时间:2025-11-17 22:32 浏览量:1
11月17日,十五运会皮划艇静水女子500米双人划船项目落下帷幕。代表广东出战的深圳小将牟军瑶、姜圣洁虽未站上领奖台,但这两位从“零基础”起步的选手,已然成为深圳皮划艇项目自主培养之路的重要里程碑式人物。作为深圳市皮划艇队2020年回归本土后首批从“白板”培养起来的运动员,她们的全运之旅不仅见证了个人的成长蜕变,更清晰折射出深圳皮划艇项目近年来稳步攀升的发展态势。
茅洲河基地筑牢发展根基
据市体育运动学校培训部部长王震介绍,深圳皮划艇的崛起,离不开关键的硬件支撑。作为项目发展的“核心引擎”,茅洲河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于2020年正式建成启用,这座承载着突破使命的基地,彻底结束了深圳皮划艇队“居无定所”的外训历史,市皮划艇队正式回归。在此之前,受限于本土水域资源与专业训练场地的缺失,队伍每年都要辗转肇庆、广州、武汉等多地外训练。队员不仅要频繁适应新的水域环境和气候条件,训练计划也常因场地协调、行程安排等问题被打乱,培养节奏始终难以稳定。“有时候刚在一个地方找到训练状态,又要打包行李奔赴下一个外训点,队员的体能储备和技术打磨都受到影响。” 王震回忆道。
茅洲河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的建成,恰好解决了这些长期制约项目发展的痛点。基地不仅配备了符合专业赛事标准的静水训练航道,还建有运动员宿舍、体能训练馆、器材存放室等配套设施,实现了训练、生活到器材保障的“一站式覆盖”。这意味着队员无需再为训练场地奔波,能够在熟悉、稳定的环境中开展系统性训练。基地启用后,深圳市皮划艇队的人才培养效率显著提升,如今包括皮划艇静水、激流回旋在内的队伍规模已达90人。目前,其中40人长期在基地进行日常训练,50人备战省运会在外训,形成了“本土扎根 + 外出练兵”的良性模式。稳定的训练环境不仅让队员的技术水平与体能状态持续提升,更让梯队建设有了坚实的 “根据地”,为后续人才储备筑牢了根基。
自主培养走出成长捷径
“牟军瑶、姜圣洁,可以说是皮划艇项目回归深圳后,自主选材、系统培养并送入省队、国家队的第一批运动员。” 王震这样说道,而牟军瑶与姜圣洁的成长轨迹,正是深圳皮划艇破局发展的缩影。两人均由深圳皮划艇教练发掘,其中牟军瑶有游泳基础,姜圣洁则有田径功底,但均为零基础踏入皮划艇领域。“我们的教练从专业选材角度出发,她们的身形条件、心肺功能和水感都极具优势。” 王震透露,正是这份精准的选材眼光,让两位小将在短短几年内迅速成长,不仅曾在省运会上斩获金牌,姜圣洁更在世界青年锦标赛中跻身前三,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对于两人本届全运会的表现,王震十分坦诚:“首次站上全运舞台重要的是成长经历,接下来她们的目标是冲击国家队,争取明年的亚运会资格。”据了解, 如今的深圳皮划艇,正呈现出“梯队完善、人才涌现”的良好局面。而除了牟军瑶、姜圣洁这样跻身全运赛场的佼佼者,队伍中还涌现出刘妍七等新生代小将。要知道,刘妍七此次因年龄尚小未能参加本届全运会,但在省级比赛中她已展现“断崖式领先”实力,是未来绝对潜力之星。
从单点突破到多点开花
如今的深圳皮划艇,已明确迈入“全面上升阶段”,除了竞技体育人才辈出外,项目的向上发展还体现在群众基础的持续夯实。
近年来,深圳主动打破“皮划艇小众化”的认知壁垒,将人才挖掘的触角延伸至福田、光明、南山、宝安等各区的学校与皮划艇俱乐部,通过“校园推广 + 俱乐部联动”的模式,让更多青少年接触并参与这项运动。一方面,部分区的学校已将皮划艇纳入特色课程,借助趣味教学、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市一级比赛成为人才筛选的重要平台。据了解,自项目纳入市级赛事仅3年来,市级赛事报名人数逐年递增。去年的市赛中,参赛人数突破400 人。“不少孩子在区里、学校或俱乐部的训练中展现出天赋,通过市级比赛被我们发现后,纳入市队系统培养,其中已有部分选手在省级赛事中取得亮眼成绩。” 王震的话语中满是欣慰。尽管皮划艇在国内整体普及度仍有提升空间,但在深圳,这项兼具时尚感与亲水性的运动,正凭借多样化的推广路径,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的运动新选择,为项目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 “源头活水”。
首批“尖子生”的全运之旅暂告一段落,而深圳皮划艇的“高速路”才刚铺展开。相信未来,定会有更多年轻身影,带着这份拼劲,划向更广阔的赛场,闯出属于深圳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