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起点焦虑,让教育的“赢”走出一时快慢
发布时间:2025-11-17 21:51 浏览量:1
不少家长大搞“超前学习”,小学生忙着上初中课程,有的甚至提前学完初二重点课程……媒体调查发现,在“双减”的背景下,一些地方“超前学习”风气依旧浓烈。本应该是放松休息的暑假、双休日,孩子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不仅孩子累,家长也疲惫不堪。
“超前学习”是赢在起跑线还是拔苗助长?当下,很多家长一门心思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从早教班的抢位到学区房的追逐,从幼儿园的双语启蒙到小学的奥数集训,“起点”被异化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孩子在过度的学习和培训中,失去快乐,甚至被扼杀创造力,最终输在终点线。走出起点焦虑误区,避免一时的快慢成为评判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只有这样才能让“双减”真正落地,才能真为“超前学习”降温。
少一些急功近利,走出“抢跑”误区。当家长们拿着统一的标尺衡量所有孩子,用别人的进度规划自家孩子的人生,实则是将教育简化为一场急功近利的竞赛。补课成风、超前学习,这样的“卷”是教育中的一种不良现象,容易让孩子将学习视为负担,把成长当做煎熬,在密集的补习班和无休止的比较中,让孩子滋生畏难情绪和逆反心理,这与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守护教育初心,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我们希望孩子积极向上、积极探索,但是过重的学习负担、过于紧张的时间安排,会影响孩子的童年,违反教育的规律,这样的“超前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的“超前透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人,而非把孩子变成应试机器,要走出“唯分数论”,多一些“慢养”智慧,尊重天性和成长规律,激发内在好奇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呵护成长,守望每一个人的“花期”,静待花开。
拒绝起点焦虑,承认花期不同,并非放任自流,而是要让努力找对方向。教育的意义并非一时的“分数”,而是为孩子搭建适合其成长的阶梯,这就需要把握“等的智慧”和“教的耐心”。学校和社会应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包容的教育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属于自己的时节里绚烂绽放。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和闪光点,在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时,用引导代替说教;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用鼓励代替指责;在孩子进度稍慢时,用耐心代替催促。尊重孩子的差异,尊重个性,激发内在动力,尊重每一朵花的花期,让每个孩子在适合自己的时节里,慢慢长成最好的模样。
内卷之外,教育应有更宽赛道。当教育的生态不再执着于“快”与“慢”,每个孩子才能卸下压力,从容生长。教育的美好,在于见证每个生命慢慢绽放的过程,或许是春天的新芽,或许是夏日的繁花,或许是秋日的硕果,或许是冬日的松柏,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耐心与尊重,就不会让孩子困在“起点”,而是让成长赢在“全程”,每个孩子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教育是长跑,而非冲刺。教育是一场温柔的等待,不是一场急促的追赶。愿我们都能卸下起点焦虑的包袱,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成长摆脱快慢的束缚。当家长少一份浮躁,社会多一份包容,每个孩子都能在从容不迫中探索世界、成就自我,这才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编辑:王伟光审校:刘星彤
主编:曲翱监制:陈尤欣
统筹: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