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生平简述
发布时间:2025-11-17 22:37 浏览量:1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病逝于汉中任所。这位出身巴西宕渠的賨人将领,虽识字不足十字,却凭借卓越军事才能成为诸葛亮器重的北伐骨干,更在曹爽十万大军压境时以三万弱旅死守国门,与南中马忠、永安邓芝并称"平安三侯",共同构筑起蜀汉后期的边防铁三角。
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县(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人,为汉化賨人后裔。因幼年寄养外祖父何氏家中,故曾用名何平,后恢复本姓。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九月,巴西郡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率部依附曹操,王平作为賨民代表之一被迁往洛阳,授代理校尉之职。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汉中之战,成为王平命运的转折点。刘备军黄忠部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曹操亲率大军反扑却遭惨败。混乱中,王平审时度势归顺刘备,被任命为牙门将、裨将军。这一中级武官职位,为他提供了施展军事才华的关键平台。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王平迎来职业生涯的关键考验。当时他以先锋身份随从马谡守街亭,面对马谡"舍水上山、舍近求远"的致命决策,王平多次苦谏未果。当魏将张郃断蜀军水源引发溃乱时,唯有王平所领千余人保持建制,鸣鼓自持。张郃疑有伏兵不敢追击,王平趁机收拢散卒安全撤退,展现出非凡的临危应变能力。
战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同时对王平破格提拔:拜参军,统领蜀汉最精锐的"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这支由南中少数民族组成的特种部队,以骁勇善战著称。王平作为统帅,先后参与建兴九年(公元231年)祁山之战,当时他驻守南围,顶住张郃猛攻巍然不动;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五丈原撤军时,又率军平定魏延叛乱,成功瓦解叛军士气,为蜀汉避免了一场内耗浩劫。
诸葛亮病逝后,王平逐步跻身蜀汉军事核心。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吴懿驻守汉中;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进封安汉侯,全面接管汉中防务;延熙六年(公元243年)拜前监军、镇北大将军,成为蜀汉北方防线的最高指挥官。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的兴势之战,将王平的军事才能推向巅峰。魏帝命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前锋已抵骆谷,而汉中守军不足三万。面对众寡悬殊的局势,诸将提议退守汉、乐二城待援,王平力排众议:"汉中去涪城千里,若失阳平关则祸不可测。当遣刘护军据兴势,我为后拒,若魏军攻黄金城,我亲往救援,此时涪城援军恰好赶到。"这一精准军事预判最终完美应验,王平的部署下,蜀汉军队以空间换时间,成功拖住魏军,待费祎援军赶到后合力将其击退,缔造了三国时期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尽管军事功勋卓著,王平却有着独特的个人特质。他生长于戎旅,虽不识字且所识不过十字,却能口授文书皆有意理;常令侍从诵读《史记》《汉书》,听完便能通晓大义,论说时切中主旨。史载他"遵履法度,言不戏谑",从早到晚保持端正坐姿,尽显严谨自律的军人本色。但性格上的"狭侵疑"与"为人自轻",也成为这位名将的缺憾之处。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病逝于任上,其子王训承袭安汉侯爵位。《三国志·卷四十三·蜀书十三》为其立传,定格了这位蜀汉后期干臣的历史地位。
家族成员
外祖父:何氏(王平曾用姓)
儿子:王训,袭爵安汉侯
人物评价
陈寿(西晋史学家):"是时,王平在北,马忠在南,邓芝在东,咸著威绩。王平忠勇而严整。生长于戎旅,手不能书,所识不过十字,而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使人读史汉诸纪传,听之备知其大义,往往论说不失其指,遵履法度,言不戏谑。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以此为损焉。"
常璩(东晋史学家):"果壮,警朗有思理。"这位《华阳国志》的作者,特别推崇王平的果敢与谋略。
时人谚语:"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张(翼)、廖(化)。"将王平列为蜀汉后期将领的代表人物。
郝经(元代大儒):"王平朴鲁,有大将之略。虎卧北境,键闭剑门。"高度评价其镇守汉中的战略价值。
陵寝墓地
故里
王平故乡位于今四川省渠县和乐乡,距县城18公里,营渠公路与流江河平行贯通。2010年5月,渠县政协将"挖掘王平故里文化、打造王平古镇"纳入全县重点项目,依托当地山水资源与三国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让这位历史名将的事迹在当代焕发新生。
墓址
王平墓坐落于南充市高坪区永安乡临江村凤凰山,为长方形土冢墓。原有墓碑题"汉将军王平之墓",1959年因修建公路被毁。作为三国遗迹旅游线的重要节点,该墓于1981年5月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常有游人前来凭吊这位蜀汉名将。
在《三国演义》中,王平的形象得到艺术加工:初为曹操部将,汉中之战时因受徐晃排挤而投降赵云,后随诸葛亮南征北战。街亭之役中他苦谏马谡的情节与正史相符,此后更成为北伐军中的活跃角色。诸葛亮死后,他按蒋琬推荐驻守永安防备东吴,展现出全能的戍边能力。
影视形象
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崔岱饰演王平
2017年电视剧《军师联盟》:郝荣光饰演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