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悍将,却因名字而惹上官司,引发江淮之乱

发布时间:2025-11-15 10:16  浏览量:1

有一个人,曾经在旌旗漫天的安史之乱中鏖战沙场,可他最后却成为“叛臣”,这其中到底有何玄机?一切竟因他的名字——“展”字招来了杀身之祸。

人生无常,形容刘展的命运再贴切不过了。刘展出身寒门,史书连家乡都没交代,连一句家世轶闻都找不到,仿佛草木一株,随风摇曳。

可安史叛军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戏,把众多草根英豪推上舞台。河北颜氏兄弟、河南张巡、许远揭竿而起,声势惊人,而刘展,则在张介然麾下初露锋芒。

张介然原任陇右节度使,年届花甲,却被朝廷征召为河南防御使,肩负保卫陈留郡的重任。只是他的部队临时集结,训练不足,战斗力一度被击溃。

甲士闻鼓角不敢披甲,士气瓦解,张介然最终被俘杀,而他的残部四散。那时的刘展选择了游击战。

安禄山主攻西线,给了他喘息之机。

他避其锋芒,打其无备。几年下来,“勇冠三军”便成了他的代号。

万人之中,他可号令千人起落;数骑之下,他能倾覆数营。汝州、滑州、宋州刺史,淮西节度副使,一路升迁,他的名字开始在江淮一带传开。

可谁能想到,英雄顶顶,竟被谶语钉上十字架?

乾元二年,朝廷密报送达长安:有人传言“手执金刀起东方”,展字当道,谣言指向刘展将来篡位。此时的刘展已是淮西节度副使,手握漕运线、掌控淮南粮草,地位不凡,可他与监军使邢延恩、节度使王仲昇素来不和,两边都想把他踩下去。

朝廷借谶语让他赴任,实则暗藏杀机。

邢延恩密令刺客潜伏小道,李峘、邓景山星夜点兵,伺机截杀。可刘展早有警惕,他郑重跟领军副将说:“此道不安,我要先看印信、旌节。

”奏章一到,他当面拆封,朗声念道:“大唐国用印,旌节昭然,谁敢违?”话音未落,他已率七千精锐悍卒脱离既定路线,直插江淮腹地。

首先是广陵倒戈,接着宣州相继失守,润州兵溃散,升州城头旌旗落地。他用奇兵突袭,自南向北,几乎未尝败绩。

塌方桥畔,他让士卒用木船渡江;围河岸头,他命精骑夜袭,掠来粮草。老百姓见他所过,口口相传:“此展将领,刀下不留俘。

可是,好景不长。田神功突然出现。

田神功是谁?平卢都知兵马使,跟叛军鏖战多年,铁血教出的劲卒,战场上铁骑如风,曾剿灭藩镇数万众。

他本被皇帝圈禁边疆,不愿发兵。可邓景山暗许重金、予以“金帛子女”,许他封官加爵。

田神功一声令下,迅速集结,从黄河以北直抵江淮。

两军对决,短兵相接。刘展的精锐虽多次迎击,可遇上田神功的铁骑,方阵瞬间崩溃。

彼时正值仲冬,淮河冰结,河道窄小,田神功命步骑交错突击,再以火攻配合水军,从东岸倒灌火舱,精锐官军水陆合击,终于击破刘展西行的最后防线。刘展被俘,斩于马下。

叛乱平定了。可这江淮大地却因刘展一役被洗劫一空。

田神功能剿藩镇,亦如割裂帝国脉络,将江淮的兵权、漕运与地方豪强更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唐肃宗坐守长安,朝堂上下议论纷纷:有人感叹“国有忧患,自卧薪尝胆”;有人则叹息“藩镇割据,已成定局”。

有句设问:刘展这样一个草根悍将,他的反叛究竟是“有功”还是“有过”?他若不抗命,或许早早折腰于朝廷,却也难逃被地方势力蚕食的命运。

因果来看:谶语是导火索,王仲昇与邢延恩的猜忌、朝廷对节度使权力的忌惮,才是真正推他走上绝路的推手。

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后本应复苏,可刘展之乱暴露的,正是中央对地方军权把控的无力。各路节度使深藏野心,却也各自为政。

皇权日衰,藩镇日重,时光不声不响,却压出了帝国近乎致命的裂缝。

结尾留白:刘展的短暂辉煌和突如其来的身死,为大唐的未来画上一道血色注脚,也为后世敲响警钟——当军权生而独立,朝廷和地方便难逃一场新的分裂。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旧唐书·刘展传》] 参考资料:[《新唐书·田神功传》]